博罗中学抗战四迁校址 学风百年不断
儒学宫旧址老照片 博罗中学供图
博罗中学校友们心心念念的半斤楼唐源泽 摄
文/羊城晚报记者李海婵实习生唐源泽
博罗首所现代化中学——博罗中学1926年创办。此后,数度搬迁易名改制,在坎坷中前行。现如今,博罗中学已经发展成为东江流域的名校。博罗人都说,现在当地社会栋梁大多出自这里。
校史口口相传
校友念念不忘
每逢开学之时,在博罗中学不乏这样的景象: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学生整齐有序地站在升旗广场上,校长将博罗中学近百年的历史向新生们娓娓道来:博罗中学于1926年创办,设在原罗阳书院所在地,定名为“博罗县立初级中学”。
1928年,学校迁至葫芦岭,即原博罗县的文化中心儒学学宫和明伦堂的旧址,此处地处罗阳镇东区葫芦岭南麓,濒临东江,风景优美。早在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本县名宦就对当时的学宫有过“枕泽碇罔、百狮峰,左龙江,右榕溪,萃灵据胜,甚壮观也”的赞叹。
同年,由首任校长刘陶裔发起募捐募建,郑明辉募捐完成,建成了葫芦岭下的二层洋楼新校,学校有了正式的校舍。这里也成了校友们最难忘的求学之地,还时不时回到老校区,看看那陪伴他们求学的白玉兰树、半斤楼和红楼。
近日,记者实地走访了博罗中学老校区。在篮球场前有一棵百年白玉兰树,根枝粗壮,深深地扎在泥土里。“以前这里是儒学宫的旧址,现在儒学宫踪迹全无,只剩下这棵树了!”博罗中学党委组织委员罗德强感叹道。
在半山腰处,绿树掩映下,半斤楼和红楼静静矗立,绿叶红砖相得益彰。据介绍,“半斤楼”名字的来源还有个有趣的故事:该楼建于六十年代,是博罗中学地势最高的建筑物,因其建在半山腰,所以取名“半山楼”,到达半斤楼须登上七十三级台阶,所以有人开玩笑说要爬上这座楼,要先吃半斤米饭,“半斤楼”的名字便流传下来。如今,半斤楼还在陪伴着源源不断的博中学子。放学后不少学生随着一层层台阶顺势而上,尽情玩耍。
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忆也收录在博罗中学新校区的校史馆中,供人追忆。一进馆内,可看到近百年的校史概览,四周墙上奖牌数不胜数。更为可贵的是,玻璃柜里还珍藏着一本本孤本资料,枯黄色的书本、毛笔字迹及书本破损的边边角角无不显露出历史的厚重感。记者翻开其中一本《博罗第一初级中学1953学年度第一学期呈报表》,上面详尽记载着当年学生的姓名、家庭情况以及考试成绩等信息,让人瞬间回到过去的时光。
迁校址易校名
师生齐心建校园
博罗中学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1938年,抗战爆发。同年,日寇窜入县城,罗阳镇第一次沦陷,因为罗阳镇接近前线,学校便迁往公庄,易名为“博罗县县立战时中学”。1939年,“战时中学”先借用桔子小学的校舍开课,后迁往显村。同年因省教育厅不同意战时中学这个校名,遂恢复了县立初级中学的原名。
同年5月,中共博罗县委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县立初级中学师生直接受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学校培养了许多出色的革命战士、党的活动家和领导干部,林石群、韩景星、韩继元、林道行、林荣寿、林寿贤等都是博罗人民敬仰的革命前辈。
战火纷飞,学校四处流亡。1940年年初,县立初级中学由公庄迁回城内原址,随后迁往柏塘囤子里,又迁至黄田排。1945年日本投降后,县立中学再次迁回博罗县城。1949年10月,博罗解放,学校校名正式定为“博罗县立第一初级中学”。
战事休止,百废待兴,博罗中学的教学建设重提日程。1950年夏,为改善教学条件,学校发动师生每人拾取500块旧砖,拆除旧庙残墙断壁,盖起了一幢3间共180平方米的新教室。
这段往事让校友留下了深刻印象。五四届春三甲班的梁惠秋初入学的课室是在校道第一台阶东侧一间破旧祠堂,没有凳,书桌是用砖块垒起,上面铺木板。学生们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上课,坚持了一年。
“记得那时候,教音乐的杨易军老师创作了一首建校歌:东江河边,葫芦山下,让我们用双手建造自己的乐园,嗨嗨嗨呀嗨嗨呀嗨,要建设美丽校园,要绿化葫芦山。东江河水日夜奔流,幸福生活在前头……”梁惠秋在《母校记忆》中感叹:“当年,我们就是唱着这支属于博中的歌,在葫芦山脚挥锄挑土,开劈出篮球场,在河边劈出菜地试种番茄,在荒芜的葫芦山上种植‘尤加利’(即大叶桉)和菠萝,在学校周边废墟上捡砖头运回学校建筑工地……从五零年到五四年里,先后建起办公楼和一座在校门东侧的双层四室的教学楼。”
1978年,博罗县学校布局开始调整,校名由“博罗县立第一中学”改为“博罗中学”。而后,博罗中学也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文革”时期以及改革开放的洗礼,巍然屹立于富饶美丽的东江之滨。
校训首要爱国
百年学风绵延
爱国是博罗中学的校训之首,学生爱国爱校的优良传统至今看来仍熠熠生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博罗中学的进步教师领导学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师生参加“晨呼队”和“晚唱队”,每逢墟日,还到街上唱歌、演剧,定期举行晚间火炬巡行。1938年11月,罗阳镇沦陷,学生积极参加抗日、参加中国共产党的不下30人,占学生人数的29%。1944年,县立中学学生二十余人集体投奔东江纵队。
1946年至1949年解放战争期间,由于教职员工工资微薄,又常常被克扣、积欠、再加上物价上涨,员工生活非常艰苦。有些教师因饔飧不继,不得不到厨房里拾菜叶、菜根充饥。学生们看到这种情形便自觉发起尊师运动,自动捐献粮食和现金给老师维持生活,尊师情谊,感人至深。
在此期间,不少家在农村的学生自愿为游击队传递情报信息,有的甚至把游击队写的警告信掷入国民党县党部、县政府的办公地点,激发了革命人民的志气,打击了反动派的嚣张气焰。1951年,学生中掀起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参军热潮,报名参军的学生有194人,经考核批准的有58人,占学生总人数的21%。
1950年秋,县内洪水暴涨,在一个洪峰到来的傍晚,学校组织师生出动抢险,一天内就抢救出两万多根用来修筑广汕公路的杉木,东江专署颁发了“结合劳动,创造奇迹”的锦旗。
虽历经坎坷,优良学风仍传承至今。“这段百年历史,也在不断推动我们去开拓创新,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博罗中学副校长钟小思说道。确实如此,博罗中学一直是惠州教育界的翘楚。2020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1345人,再次位居全市第一,本科率达90%。在2020年9月24日,在惠州市召开的2020年度基础教育质量表彰大会上,博罗中学再一次荣获“惠州市高中教学质量一等奖”。
新闻推荐
博罗县柏塘镇狠抓解放南路和新村路改造工程,群众真情致谢送锦旗 通了通了!昔日烂路变宽变靓 谢了谢了!修路为民造福造富
通了!通了!1月15日上午,博罗县柏塘镇解放南路(原石板街)改造工程完工并通车,整条街沉浸在欢乐的氛围里,居民代表自发为柏塘镇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