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女峰下多传奇 创新发展有新篇龙华镇西族村致力建设集红色旅游、党史教育及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新农村
增江西族段两岸风景如画。
塘角埔(塘角浦)战斗遗址。
龙门县人民政府旧址。
从空中俯瞰龙门,蜿蜒的增江仿佛巨龙展身静待腾飞,又像碧绿色的华丽绸带让龙门与增城紧密相系。
位于增江中游、龙门县龙华镇仙女峰下的西族村,山峦起伏,满眼苍翠,清澈江水穿村而过,屋舍错落,偶有山鸟鸣叫划破长空。走进西族村,仿佛走入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龙门古县志中关于增江犹如波斯船俯拾皆宝的记载在这里找到了生动注脚。
除了人文与绿色,作为革命老区,西族村的红色痕迹也异常显眼,在解放战争时期是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北支队二团(后改东三支二团)在“五镜”地区的核心区,保留着龙门县人民政府旧址、东坑税站、塘角埔(民间亦称“塘角布”“塘角浦”)战斗遗址等20多处革命遗址。
当前,西族革命老区人民正在逐步挖掘和修复革命遗址,发展旅游业,致力建设集红色旅游、党史教育及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新农村,书写新时代发展篇章。
■仙女峰景
增江之畔风光旖旎
地处龙门龙华、麻榨、永汉三镇交界的西族村由18个自然村组成,群山连绵,几块小平地点缀其间,东西两边有大山屏障,增江纵贯南北,站在黄连坝下背庙山上,视线溯江而上,“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呈现眼前。
一条大江波浪宽,风吹山花香两岸。西族村最著名的景点是仙女峰,由北向南进入西族地界,一幅仙境图画映入眼帘。
仙女峰山顶有一石台,台下有一泉水长年不断,入内犹如世上蓬莱、人间仙境。远近村民常到山上拜祭,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仙女峰,在当地又叫仙女石。关于仙女石,清康熙六年(1667年)版《龙门县志》称在“邑南六十里”,峭壁插天,状如仙女,俗称“仙女石”,顶上奇花异卉,四时如春,有石鼓、石碗、石篮诸异迹。清咸丰元年(1851年)版《龙门县志》则纠正称,“仙女石在城南八十里,高六十丈,周围六里,秀拔参天,两石对拱状如仙女,绝顶花木芳菲,紫藤、碧草掩映如风鬟、雾鬓,山腰有石鼓,敲之有声,旁有石碗、石凳、石篮,布置宛然。”
早在明代,仙女峰已经颇有名气,吸引文人墨客登临吟诵。
明代进士、粤中名儒胡庭兰年轻时曾在龙门任教,对景色秀丽的龙门山水爱慕不已。胡庭兰慕名游览了仙女峰,兴致勃勃地欣赏山水美景,不禁诗兴大发,一首七律诗脱口而出:“棱棱仙骨回风尘,不学凡装浪嫁人;夜月光悬终古镜,野花红插隔年春;烟埃陌上空临水,鸡犬云间自结邻;几度凭虚笑牛女,鹊桥过后总伤身。”这是有史料可查的最早吟诵西族仙女峰的诗文,胡庭兰将仙女石的秀美风光和神话传说融于一诗,引人入胜。
与胡庭兰同为增城人的黎俊粤,是清初生员,也曾吟咏西族仙女峰:“霞骨棱棱立水滨,水仙的的是前身。铅华洗却仙容在,岂学凡妆浪嫁人。”“灼灼仙资照水描,犹来化石断尘嚣。独伶牛女真无赖,岁岁江边度鹊桥。”这两首诗作与胡庭兰的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清康熙六年(1667年)《龙门县志》列出“龙门八景”,“仙女摩空”位列其中,足见胡庭兰的审美眼光独到,在明代就“预判”了仙女峰能成为胜景。
■红色税站
革命年代扼守当地税收命脉
即便是到了今天,西族村还只有南、北、西3条通道与外界相连。地理位置独特的西族村,在昔日是龙门的经济军事要塞、政治重镇。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西族在龙门革命事业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今保留了20多处红色革命遗址。
新中国成立前,龙门县只有一条龙门至广州的公路,1938年上半年开通,下半年自毁,防止日本进攻。在陆路不发达的年代,增江成为龙门通往增城、广州等地的交通要道。
1945年4月,东江纵队领导下的西族常备武装民兵中队成立,后建立了交通联络站,下设永汉、麻榨和沙迳3个分站;设有医院、学校(五境学堂)、河运税站和兵工厂等。
当年8月,林锵云、王作尧、杨康华率东江纵队第五支队、军政干校人员、宣传队共1200多人从罗浮山出发北上。在东坑口,军民把30多条民船连起来做浮桥,让东纵部队通过,北上迎接王震359旅南下支队,建立五岭抗日根据地。
根据中共龙门县委党史研究室编撰的《红色印记》记载,1945年9月,东江纵队在沙迳西族设立东坑税站,与永汉铁扇关税站一起,成为江北支队指挥部直属税站,为革命筹集经费。东坑税站特点是收入大、时间长,站得住脚。东坑税站流动收税区域是东坑至约坑的增江一河两岸,分布多个红色税收点,由常备民兵中队50多人武装掩护,扼守龙门县税收命脉,为解放事业筹集经费。
黄连坝村民小组二王供庙曾是红色税收点之一,墙上有一首用木炭写就的诗歌:“天乌地暗望开云,地冻天寒望转春。三月天旱望下雨,人民盼望解放军。”道出了当时西族人民支援革命、盼望翻身当主人的热情。
族坑口也是红色税收点之一,此处的增江河段有一道拦河石坝,河水变深变缓,利于木排竹排商船停靠交税。江两边高山耸立,有利于武装掩护。
据西族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海燕介绍,在陆路运输不发达的年代,经过东坑税站的竹排木排商船如鲫,税率1%~5%,被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反动武装视为“眼中钉”。
史料记载,有一次,国民党10多艘武装运粮船由100多人护送沿江而下,在东坑税站被东纵截击。还有一次,反动武装冒充东纵人员收税,其头目何某某被活捉枪毙,我方人员叶金泉光荣牺牲。1947年2月,增(城)龙(门)从(化)博(罗)人民自卫队队长王达宏带领部队,打败了国民党护航队,收复了东坑税站。
龙门县委党史研究室相关负责人表示,西族通过武装割据获得税收的形式支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壮大我党武装力量,这是龙门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独特形式和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时至今日,增江之畔东坑税站和相关红色税收点遗址,大多模样不复以前,当地却一一立碑纪念,铭记历史,为后人寻访过去岁月、追忆革命历史提供了实物指引。
■县政府旧址
龙门红色政权摇篮
行走在西族村,也许很多人不会想到,这里还诞生了红色政权——龙门县人民政府。
1947年,为配合解放大军进行战略反攻,大力发展武装斗争,中共香港分局(后为华南分局)确定了由“小搞”到“大搞”的战略方针。中共江北工委认真执行该方针,开展以收缴地主武装、分粮分浮财、分田废债为主要内容的“大搞”运动。
1948年3月,江北工委扩大会议召开。会议确定以“放手大搞,贯彻分粮、分田斗争,壮大自己,配合南下大军南下解放全广东”为斗争方针,正式成立中共江北地方委员会,由黄庄平任书记,同时对江北地区的武装力量统一整编,成立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北支队。
江北地区的党组织、武装队伍和游击区不断扩大,动摇了国民党当局的统治根基。1948年1月至6月,国民党军集结6000余人反动武装对江北地区进行第一期“清剿”,遭到江北地区武装队伍的强烈反击。
根据《中国共产党东江地方史》记载,当年3月,中共江北地委批准在增龙区建立龙门县人民政府,由李绍宗担任县长,下辖龙南(龙门南部)办事处、麻(榨)正(果)办事处和派潭办事处。
龙门县人民政府位于当时的西族族坑小学。当月,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北支队二团也在此成立,团长徐文、李绍宗(后),政委陈李中。
当年7月,国民党广东当局第一期“清剿”计划破产,但不甘心失败,发动“肃清平原,围困山区”的第二期清剿。
1948年9月,中共江北地委机关、江北支队司令部和江北支队二团共500多人在沙迳塘角埔村集结整训。国民党广州政府得到消息后,调动1000多人武装力量对塘角埔村进行“清剿”。在王达宏、李绍宗等的指挥下,江北支队二团成功突围。此役毙敌20余人,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江北工委实行“大搞”和反“清剿”斗争以来,虽然受到了一些挫折,但经过一系列艰苦斗争,粉碎了敌人的“清剿”计划,恢复了老区,开辟了新区,为解放龙门打下了基础。
■美丽乡村
发展生态种植观光旅游
多年来,为了推进乡村振兴、发展革命老区,西族村立足生态资源和红色资源,发展种果、种竹等特色产业带动农民致富,同时合理挖掘和利用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教育旅游景点,传承红色基因。
增江风光旖旎,从沙迳通往麻榨的沿江古驿道和绿道,每年都吸引很多驴友到此徒步,寻找古村落,了解当地风土人情,这使得西族村在驴友圈中小有名气。
从2018年开始,西族村民赖传发牵头成立龙门县仙女石农业生态专业合作社,以“同心同德建设美丽乡村,群策群力共创美丽西族”为理念,发展生态种植和观光旅游,仙女石生态休闲度假村雏形显现,26间木屋民宿沿河而建,推窗瞭望仙女峰,景色优美。
这是一个共建共享的度假区,选址仙女峰下陈屋村民小组,村民以土地、旧房屋、山林、资金等方式入股。已经吸引17户村民、70人参与,计划今年年内迎客。
“之前很多珠三角游客到西族村,都很想有个地方住下来发呆几天。”赖传发的弟弟赖传登说,他自己以0.6亩土地和10万元资金入股合作社开办度假区,希望能带动村里的生态观光、民宿经济发展,实现村民共同致富和乡村振兴。
对村内丰富的红色资源,西族村“两委”干部也有自己的打算。前段时间,龙门县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前来深入调研,对西族村革命遗址保护和开发提出了一些设想。
“我们计划逐步修复江北地委和江北支队司令部临时驻地遗址、龙门县人民政府旧址、塘角埔战斗遗址、增江沿江相关税站遗址,将它们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张海燕说,尤其是江北地委和江北支队司令部临时驻地遗址、龙门县人民政府旧址,西族村民希望相关部门能将其改造成集西族革命历史展览、党史教育、红色旅游于一体的基地,使得革命老区重焕光彩。
延伸阅读
塘角埔见证烽火岁月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江北地委、东江纵队、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北支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前赴后继,从1945年4月至1949年8月在西族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1945年11月,中共江北地委就进驻西族村塘角埔,钟达明任书记,周伯明任副书记。塘角埔是一座融合广府风格和客家特色的古建筑,近年被列为龙门县文物保护单位。
塘角埔见证了烽火岁月。1946年6月,江北地委改区,特派员谢鹤筹,副特派员区初。1947年3月,区改为地方工作委员会,书记黄庄平,副书记黄佳。1948年3月改为江北地委,书记黄庄平,副书记陈李中。
1948年9月16日,在塘角埔集中整训的江北地委和江北支队指挥部收到交通站送来的情报: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广州行辕独立二团二营(营长申江,上坪伏击战被边纵活捉)1000多人,相当于两个营的兵力于17日进攻西族,“清剿”在西族的龙门县人民政府、江北支队司令部和江北地委。李绍宗奉命指挥战斗,参加战斗的主要有洪腾大队、陈李中大队、徐清中队、张球中队等我方人员。
1948年9月17日,敌人从永汉圩出发,经松树坳早上到达西族,在温屋村旁设炮阵地,在温屋后山顶构筑机枪战壕,凭借两倍于我方的兵力,在机枪和炮火交叉掩护下,由福段村前的增江河浅水段向塘角埔村发动进攻,我方凭借村中坚固的工事,打退敌人多次冲锋,毙敌连长以下20余人。敌人害怕天黑和被袭击,黄昏在温屋抢了一副棺材装上被打死的连长灰溜溜地撤退到永汉。我方牺牲6人(其中有一位排长),伤8人。江北支队指挥部和江北地委机关安全地转移到西族靛塘村。
解放战争后期,西族革命根据地扩展到南滘村、高沙、约坑村和犀牛村等周边地区,革命斗争如史诗般波澜壮阔。在西族,叶春、叶金泉等12位指战员为革命光荣牺牲,忠骨永留青山。
至1949年7月,龙门永汉、地派等各乡镇相继解放,沙迳、龙华等地各村庄的反动武装也相继投降,龙门城外围之敌基本扫清,为解放龙门县城创造了条件。当年8月26日晚,东江第三支队发动进攻龙门县城,27日凌晨,龙门县城宣告解放,成为江北地区第一个全境解放的县区,为四野解放广州奠定了基础。
本版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新闻推荐
龙门县龙城街道水西村木屋村民小组、龙门县龙城街道青溪村新村村民小组向我局提出用地申请,我局拟将位于龙城街道青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