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所“薯”半生缘 年近花甲守初心贺奕群成立合作社带领村民种植马铃薯致富
偏居平海一隅的大水坑村紧靠县道X213线,绿油油的田地旁是整齐的小别墅,当地人称之为“马铃薯楼”。说起大水坑村的变化,便不得不提到该村村民贺奕群。
清瘦精干,皮肤黝黑,中等身材,贺奕群有着典型的惠东海边人的外貌特征。年幼在父辈耳濡目染下,开始了与马铃薯的情缘。从自家种植,到马铃薯收购商,然后成立合作社,周边乡镇都是贺奕群收购马铃薯的地盘。他常常只身跑遍全国各地,打通各地销路。“农户和工人的钱是不能拖欠的,也不能让他们亏本。”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他用实际行动带领着300多户马铃薯种植户走上致富之路。
与薯结缘 吃苦耐劳寻出路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平海镇大水坑村还是一个普通的乡村,由于距海边还有一段距离,村民基本上靠种田为生。不一样的是,当时该村设有一个政府农产品出口机构,因为这个机构,该村引入种植了来自荷兰的马铃薯种苗。
“我爸当时是村里的会计,收回的马铃薯都在村委会广场那放着,清点检查后出口,我经常在马铃薯堆旁玩耍。”这些浑圆的“金蛋蛋”在贺奕群幼小的心里埋下了种子。贺奕群回忆,当时自家种有10亩马铃薯,7岁的他就开始帮家里干农活,降雨少的时候还要抬水到田里浇灌。
1988年,年轻的贺奕群跟随时代潮流去深圳打拼,希望能闯出一片天地。头几年,贺奕群以中介的身份跟着当时的大收购商做收购工作,每天拿着秤砣和篮筐在平海镇路边收购,再拉到深圳卖。万事开头难,贺奕群初期收购时得不到村民的认可,还曾遇到被赶出门的情况,在深圳没钱就喝番薯粥配咸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学习,他渐渐地发现惠东的区位和种植条件具有一定优势,便下定决心自己收购自己卖。
农超合作
准确研判觅商机
清洗、分拣、装箱……一批批马铃薯通过检查后,运往深穗大型超市。2009年,贺奕群带头成立了惠东县奕强蔬菜专业合作社,他找到深圳家乐福等大型超市,发展农超合作的形式,建立了稳定的关系,确保销售渠道。“当时每天销往超市的马铃薯达到60吨。”贺奕群说,农超对接减掉了中间环节,可以节约2~3成成本,让农产品卖上了好价钱。
“农民种再多也不怕,我会想办法帮忙销售。”贺奕群经常对农户和工人们说,合作社的工作需要和千家万户打交道,每户人的性格脾气不同,要将这份工作做好,离不开良好的心态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
2010年,贺奕群判断当时的市场销售量会很大,他和工作人员马不停蹄前往农户田里收购,合作社房前屋后堆满了马铃薯,然而囤下的货源很快就全部销售完了。因为销量好,很多人回乡开始加入到种植马铃薯的队伍中,导致2011年马铃薯供过于求。贺奕群感觉势头不对,于是赶在收成前期将马铃薯销售出去。果然,因为供过于求,收成后期卖不动的马铃薯很多都烂在田里。
贺奕群意识到,提前研判市场非常有必要。每年他都要抽时间到全国各地跑销路谈合作,了解全国各地的马铃薯种植情况、上市时间、销售价格等,结合当时的气候,认真做出分析判断。在本地产品上市前,到合作社成员家中了解种植情况,预计当年的产量,抢先入驻市场。贺奕群会按市场价每斤再上调5毛钱一斤向农户收购,保底价是8毛钱左右,他说农产品受季节性影响大且浮动性强,收购前提是不能让农户亏钱。
带头致富
克服困难讲诚信
“农民、工人的钱不能拖欠,困难户可适当放宽点收购条件。”贺奕群说。
2016年5月,贺奕群遇到了从业以来最大的危机,当年小孩考上大学,原本高高兴兴的他被熟客赊账20多万元,对方因为赌博输钱躲了起来。他到对方家中讨债,发现对方上有老下有小,一时无法还清欠款。当务之急只好先找银行贷款,和亲朋好友借钱,筹集资金后第一件事先把农户和工人的工资结清。
正因为他对农户的尊重和对工人的诚信,所以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种植不愁销路,经常有农业部门到现场提供技术指导。”当地种植户朱海源认识贺奕群20多年,从最开始在合作社帮忙收马铃薯到自己种植马铃薯,朱海源也渐渐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多亏了合作社的带动,家里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朱海源说,原本住着10多平方米的矮房,现在已经建好了300平方米的房子,家里两个孩子也大学毕业了。
据了解,惠东县奕强蔬菜专业合作社现有成员104家,收购农户300户以上,分布在稔山、平海、铁涌等地,供货量充足。考虑到扩大国内市场的需求,该合作社和盒马生鲜、京东超市多家网上平台签订了合约。
经常有人问贺奕群,这么辛苦是否想过放弃?他总是笑着说是想过退休,但很多农户跟随着他,这些农户多在40、50岁之间,靠种植马铃薯养家糊口,希望能尽力帮助到农户销售农产品,即便今年已经快60岁,贺奕群依然保持着对这份工作的热情与初心。
本组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洪鹊儿 蔡伟健 通讯员宋四明 叶衍达
新闻推荐
羊城晚报记者夏杨历史是延续的,并且有一定惯性。旧例沿袭总易于改革创新,后继者在施政时自觉不自觉地继承着前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