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惠州资助家庭困难学生190多万人次,发放补助约15亿元 探寻扶贫育人策 托起孩子读书梦

南方日报 2021-01-12 06:33

孩子入读普惠性幼儿园有补助,惠州通过这一帮扶措施缓解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南方日报记者梁维春摄

“3个考上一本,8个考上二本,5个考上大专”,2020高考放榜后,广东省级贫困村——龙门县蓝田瑶族乡上东村因为出了16名大学生,被当地村民交口称赞。这一消息让众人看到了一个山村教育扶贫的决心和力量。在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力量的支持下,上东村还成立教育和慈善基金,用于奖学助学、贫困家庭重大疾病帮扶等,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来自惠州市教育局的数据统计显示:“十三五”期间,惠州共资助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近1916330人次,发放资助资金约153881万元,学生资助实现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高等教育学段,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个全覆盖”,在制度上基本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让教育公平这一理念落地生根。

●南方日报记者谢志清

通讯员谢荣富

惠民政策为贫困学生“兜底”

2020年8月,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飞”进了瑶族姑娘杨静雯的家。十几年寒窗苦读结了硕果,杨静雯一家在高兴之余,不禁为高昂的学费发愁。所幸,在村干部走访介绍国家及各级党委政府针对少数民族贫困家庭的相关助学政策后,杨静雯一家卸下了心头重担。

近年来,惠州市委、市政府把教育惠民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惠州构建起从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的“一条龙”资助体系。

在学前教育阶段,惠州对广东省户籍3至6周岁适龄儿童在公办性质幼儿园、有资质的民办幼儿园和学前班就读的贫困家庭儿童给予学前教育资助。学前教育资助按每生每学年1000元给予补助,资金按、省、市、县三级承担,重点保障农村建档立卡户、特困供养人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等群体。

在义务教育阶段,惠州全面实施“两免一补”,即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学生的学杂费,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通知》,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和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民族班学生生活费,补助资金由省100%全额拨付。

在普通高中、中职学校,有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资助政策;考入普通高校后,提供国家奖、助学金,全面实施生源地助学贷款等。2015年春季学期开始,中职国家助学金调整为每生每学年2000元。根据《惠州市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实施方案》等政策要求,惠州为全日制正式学籍在校生中的涉农专业、农村(含县镇)户籍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学生免除学费。

来自惠州市教育局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2016年至2020年期间,全市帮扶贫困家庭学生共计约1916330人次,发放资助金约153881万元。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惠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全市教育系统全面落实国家学生资助政策,精准开展困难学生资助。通过政府、学校、社会等共同参与,切实解决好困难家庭学生上学问题,努力为每一个孩子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提供保障。

普惠性学前教育补助缓解入园难题

在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各级资助政策的同时,惠州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因时因地推出了教育补助政策。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惠州对入读普惠性收费的民办幼儿园的孩子按照每生每学年4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资金由市、县财政按3:7承担。

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补助是惠州十件民生实事之一,每月跟进资助进度以月报形式上报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补助的最新进展情况,确保了这一政策及时落地。惠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对入读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儿童实施资助,减轻适龄儿童家庭经济负担,同时指导民办幼儿园按普惠性标准收费,引导民办幼儿园创等级,增加优质学位供给,有效缓解幼儿园入园贵、入优质园难的问题。

惠城区横沥镇培远幼儿园园长古希告诉记者,目前该园六成的孩子家庭享受到了学前教育资助。她说,这些“政策福利”不仅缓解了困难家庭的压力,也推动了幼儿园运营升级,对家长和幼儿园而言是“双赢”。

仅2020年,在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补助方面,惠州下达市级资金约808万元,县级配套资金约2051万元,67357名入读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孩子家庭享受这项惠民政策。

多方联动助力“一个都不能少”

一组组数据表明,国家、省、市等各级政府部门,正在用不断完善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织起一张“兜底网”,在制度上实现了所有学段全覆盖、公办与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

2012年8月,惠州在全省率先开展全市性的“一个都不能少”贫困家庭大学新生资助项目。这一项目由惠州市委、市政府发起,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慈善总会具体组织实施,围绕“不让一位大学生因为家庭贫困上不起大学”的目标,向全市贫困家庭大学新生提供尽可能的资助。

凡经审核通过接受资助的新生,每人入学时将得到一次性的学费资助款5000元。根据统计,“一个都不能少”贫困家庭大学新生资助项目启动第一年累计筹资513万元,1249名学生得到资助,贫困家庭大学生受资助覆盖率达到100%。

记者了解到,贫困家庭大学新生资助资金按照各级财政安排一部分、“6·30广东扶贫济困日”社会慈善捐赠资金支持一部分、发动社会力量捐赠一部分的办法解决。其中,市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解决市直普通高中学校毕业的贫困家庭大学新生入学的资助资金;各县(区)及时足额安排本辖区内贫困家庭大学新生的资助资金。

截至目前,“一个都不能少”项目共筹资4100.2万元,7718名学生得到资助。该项目还有6个合作项目,包括惠州市永安助学慈善会“永安助学爱心行动”、香港旭日集团“真维斯大学生助学基金”、惠州市侨界青年联合会“圆梦助学”等。惠州市侨界青年联合会副秘书长曾晓瑜介绍,市侨界青年联合会2013年发起“圆梦助学”项目。在创会会长邓俊杰的大力支持下,8年来共筹集856万元善款,已资助惠州贫困学子1366人次。

打通资助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为使资助资金真正惠及有需求的贫困家庭学生,惠州严格规范管理,贫困家庭学生逐一登记造册、建档立卡,对资助对象享受资助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同时,惠州教育系统的学生资助工作没有停留在经济资助层面,还与育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也是教育扶贫的主阵地。惠州市华罗庚中学将学生资助帮扶工作任务明确到校长,成立由校长陈绍安任组长,党委委员、副校长郑雯任副组长,德育处、年级主任和班主任为成员的精准帮扶工作组,统筹安排学生资助帮扶工作。

惠州市华罗庚中学德育处主任章智良介绍,学校通过走访了解每个建档立卡家庭孩子致贫的原因,班主任走近学生生活了解贫困学生学习、生活、思想上的不同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计划。通过开展思想教育、教师谈心、学习辅导等形式,将扶贫励志教育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帮助这些孩子走出思想困境和能力困境。

高三(29)班班主任向秀军观察发现,吴小花(化名)同学不时出现厌学情绪,对在班级、学校的各种活动也没有热情。通过交谈、家访等方式接近小花和她的家人后,向秀军发现这个孩子家里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生活相对困难,与父母之间也缺乏沟通,出现较严重的叛逆心理。

为了帮助小花,向秀军常以朋友的身份找她聊天,与她敞开心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促使她明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在课业上为她制定合理的计划、目标,捕捉亮点培养她的学习兴趣,提高她的自信心。在生活中,给予她更多的爱护和帮助。换季时提醒她注意冷暖,常常带上她参加体育锻炼,鼓励她多参加班集体活动。

一段时间后,小花慢慢成长起来,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上课发言自信了起来,成绩自然也是在稳步上升中。如今,她虽然已经步入高三,但在操场上仍不时能看见她的身影——她积极参加校运会项目为班级拿下荣誉,获奖感言不忘感激班主任及学校的关爱。

为了真正做到不漏一户贫困家庭、不漏一个贫困学生,惠州市华罗庚中学在认真调研、排查摸底的基础上,健全细化信息台账,建立扶贫人数统计表,确保每一个贫困家庭、每一个贫困学生都有详细的资料:在校生共4775人,其中,获国家助学金的244人,获惠州市学费减免的107人,广东省建档立卡户学生8人,低保户学生9人,外省建档立卡、低保家庭等学生9人……

惠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资助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资助工作要“济困育人”与“励志强能”并重、“经济扶贫”和“精神培育”共抓。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自立自强,健康成长成才。做好学生资助工作,重在关心关爱学生,要带着真感情,要有真办法,把学生的困难视作切身忧患,要“精准”也要“走心”。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起,惠州全面落实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各县区都成立了学生资助中心。同时,将全国学生资助管理系统作为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重要数据平台,安排各级各类学校相关人员进行了培训,从数据导入、信息录入、资金填报、审核上报等各环节的操作入手,让他们熟悉系统设置、掌握使用方法。资金、平台、人员接入打通了资助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为下一步服务贫困家庭学生汇聚更多力量。

新闻推荐

了不起的“守岛110”

马鞭洲,一个位于广东惠州大亚湾中心海域、面积0.435平方公里的小岛,是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固定式深水原油码头,每天有往来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