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第四小学 以生为本 打造孝德文化特色书香校园
学生们表演起咏春拳有模有样。
同学们认真练习挥拍。
老师手把手教同学们吹葫芦丝。
花式跳绳进课堂,孩子们跳得可开心了。
桥东,作为惠州古城的“县城”,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古迹和人文资源,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拥有东坡祠、水东街、铁炉湖等众多历史遗迹的桥东,有着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名校——惠州市第四小学。
成立于1924年的惠州市第四小学坐落于桥东惠新西街一巷,旁边就是惠州晚清著名诗人、“江孝子”江逢辰的故居,不远处便是历史悠久的水东街和东坡祠。走进惠州市第四小学,校园内洋溢着浓郁的“孝德”氛围,德育长廊区、孝德厅、楼梯文化区里,随处可见彰显“孝德”文化的名言、故事以及师生作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里得到传承和创新,焕发出新活力新生机。
近年来,惠州市第四小学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以孝载育 立德树人”为办学理念,以“打造具有孝德文化特色的书香校园”为办学目标,突出“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学校文化建设,形成“立志诚信 进取奉献”的校训,“厚德至孝 博学雅行”的校风,“爱生乐教 躬耕不辍”的教风,“尊师乐学 日进日新”的学风,以精细化管理为切入口,以教师专业化培养为着力点,以孝德教育为新亮点,以生态课堂构建为增长点,以和谐促发展,以质量铸品牌。
目前,学校师生、家长关系和谐,校风、班风、学风优良,学校“孝德教育”办学特色鲜明,已成为桥东片区一张亮丽的教育名片。
◆传统文化进校园
挖掘东坡文化, 开发惠州文史校本课程
对惠州市第四小学“孝德文化”有所了解的人,都对该校自主编撰的“江·孝系列”校本教材有所耳闻。在惠州众多文化名人中,孝子江逢辰的“孝亲”精神对后人影响至深,而惠州市第四小学正位于江逢辰的故居旁边,学校决定依托江逢辰的“孝亲精神”,开发编写《走进惠城 走近江逢辰》校本教材,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人文历史,了解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孝德文化”走进课堂,走进每个学生心中。
据介绍,近年来,惠州市第四小学以“孝德文化”为核心,充分利用身边的历史资源和传统文化为学校教育服务,着力打造立足于桥东文化的校本教材和课程,先后编成《走进惠城 走近江逢辰》《走进惠城 走进桥东文化》(上、下)等校本教材,以加强师生乡情教育,使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化、校本化。
作为桥东片区历史悠久的百年老校,接下来,惠州市第四小学在挖掘和传承桥东一系列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致力于深度挖掘东坡文化的精神内涵,把东坡文化融入教育全过程,把东坡文化与学生德育有效衔接,将东坡文化渗入到学校的课程建设当中去,在潜移默化、日渐月染的熏陶中感受东坡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达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性情品德、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
“苏东坡当年在桥东留下了许多足迹,沉积了众多的历史文脉,东坡文化是惠州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一种精神财富,也是珍贵的教育资源。”惠州市第四小学校长凌意军说,苏东坡在惠州写下了那么多优美的诗词,这都是鲜活的教材,并且苏东坡胸怀宽广、百折不挠,历尽曲折仍然保持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其勤奋、博学的精神,对于加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塑造“刚毅坚卓,坚定不移”的品格,有着不可多得的丰富教义与实践作用。
苏东坡被贬惠州两年多的经历,增添了惠州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东坡关爱百姓,百姓敬重东坡,他们相处融洽,情谊深挚,留下了许多千古传诵的动人故事。而这些故事,在东坡祠景区内都可听到、看到、感受到。惠州市第四小学就在东坡祠附近,挖掘和学习东坡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凌意军说,接下来,学校打算深度挖掘和学习东坡文化。“首先从学校班子着手,然后老师学,老师学了才有可能教学生学,最后再带动家长学,通过参观东坡祠等方式,去了解更多东坡与惠州的故事,在耳濡目染中了解东坡文化和感受惠州的文化底蕴,达到修身、正礼、育人的目的。”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孝德为本·德行美政”,打造愉悦和谐高效校园
凌意军提出,要打造愉悦、和谐、高效的学校。“愉悦是指大家干事的一种心态,和谐是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校关系都要和谐,高效是追求一种教育教学的高效。”他说,学校树立学生终身学习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建设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文化,不断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实现资源科学配置、人员合理调配,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如何达到教育教学的高效?优质的教师队伍是根本。教育要高质量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也必须步入高质量行列。为此,惠州市第四小学坚持“孝德为本·德行美政”的管理理念,为每一名教职工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努力塑造乐于奉献、勇于开拓、务实求真的学校教师队伍形象。
近年来,惠州市第四小学不断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大力开展以奉献精神、师德规范、人文素养等为内容的教育活动,提升教师的师德素养和人文修养,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明显。该校坚持集体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开展师德演讲、榜样激励、讨论交流等活动,提高教师的职业修养。同时,紧紧围绕“打造具有孝德文化特色的书香校园”的办学目标,结合校本特色课程,继续推进“孝德班级”文化特色,加强孝德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并以“惠城区陈海燕名班主任工作室”为首,充分发挥骨干班主任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提高班主任师德修养和工作能力,做好“传帮带”等等。
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惠州市第四小学努力优化教师队伍学科结构、年龄结构的同时,狠抓教师业务能力建设,使全体教师的业务能力有明显提高。通过实施“青蓝工程”、新教师沙龙、青年教师赛课等活动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鼓励教师参加高层次学历进修,通过继续教育、在职培训等途径,提高教师整体素养;进一步加强加大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选送、推荐骨干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比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使他们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成为在区、市及省有影响力的教师。“在未来3年中,学校力争重点培养省级骨干教师1~2名,市级骨干教师2~3名,区级骨干教师3~5名。”凌意军表示,此外,学校还将不断加强学科组建设,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积极推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名师工作室成立工作,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
找准教学“口子”,认定目标凝心聚力砥砺前行
“教学质量是办学的根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凌意军认为,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认定目标,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就像龟兔赛跑中的那只乌龟,只要认定目标,便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努力前行,同样能够给人力量,催人奋进,对学生和老师良好精神品质的养成具有积极作用。”
如何摸清学生“底子”,握准学生“尺子”,找准教学的“口子”?凌意军认为,老师要成为课堂上的一把好手,需立足课堂,钻研教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成人、成才。
近年来,惠州市第四小学进一步优化课堂,严抓教学常规,大力推广轻松课堂“四步走”的高效课堂模式,采取推门听课制、观摩课、赛课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成效。在课堂教学中,市第四小学构建“以生为本”的学生观,以学生发展为本,围绕目标精心设计、创设情景,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完善校本课程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同时,抓好小社团建设,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形成学校的教育特色。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人们以往的日常生活。学校延迟开学,学生在“超长假期”里在家上网课、自主学习。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为了让学生在家里也能上好课、学得好,学校通过开展线上会议、线上教研、线上辅导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线上教育工作平稳有序开展。
“学校成立了线上教学领导小组、教师线上培训指导小组。”凌意军告诉记者,学校骨干教师们把适用的教学APP、小程序使用方法制作成小视频,供各学科老师线上学习使用。老师们边听边学、边学边研,通过培训学习、实践操作,很快就能熟练使用辅助线上教学的网络工具与教学平台,保障了线上教育平稳有序地开展。
网络课堂成了老师们的新型讲台。惠州市第四小学的老师们在指导学生们居家自学期间,利用微信群、腾讯会议、钉钉等多样的信息化平台,线上教学、线上辅导、线上批阅……个个成长为技术派,当起了“主播”,每天为同学们精心设计网课内容,及时批改网课作业,守在电脑前解答学生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调适学生情绪和心理问题……在线上教学过程中,老师们精心制定学习计划,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的同时,还非常注重解决学生的个性化问题,特别是线上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老师还通过电话、视频、家访等方式一对一辅导,做到线上教育不落下一个学生,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与肯定。
除开展各学科教学外,学校还开设了线上主题班会课,线上队会课、线上安全教育课,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家长配合一起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作息习惯、用眼卫生习惯、安全上网的养成,做到劳逸结合,学习与防疫“两不误”。
此外,该校还非常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在安全、卫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防范意识,全面建立学生成长档案。“除了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还要关注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三个层面维度上,立体的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以呈现出一个很好的效果。”凌意军说。
◆推进“艺体2+2”战略
咏春拳葫芦丝入校园, 形成“一校多品”新局面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
其中,关于学校体育工作,文件中提出,坚持整体推进与典型引领相结合,鼓励特色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发展新局面;因地制宜开展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活动,并融入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机制,形成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竞赛体系。关于美育工作,文件提出,整体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发展,加强分类指导,鼓励特色发展,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美育发展新局面;义务教育阶段丰富艺术课程内容,在开好音乐、美术、书法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开设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课程。
近年来,惠州市第四小学将传统武术和传统艺术进校园活动作为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有效载体,积极推进“艺体2+2”战略,咏春拳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在校内蓬勃开展,剪纸、葫芦丝等美育课程也相继走进课堂,并积极推动“葫芦丝”“咏春拳”校本课程建设,力争每个学生掌握一项艺术体育运动技能。2020年,该校获评为广东省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惠州市第二批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据介绍,该校积极推动葫芦丝、咏春拳进课堂,以“德才兼备 文武双修”为宗旨,使学校形成了“以葫芦丝传承艺德、以咏春拳弘扬武德”,葫芦丝、剪纸、舞蹈、合唱、国画、古筝等多个艺术兴趣小社团蓬勃发展的艺术教育特色,做优做强“艺体2+2”特色项目,提升学校品牌。
日前,记者在惠州市第四小学的大课间活动上看到,学生们在操场上打起了咏春拳,一招一式有模有样。作为全区第一所把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咏春拳”打造为学校体育特色的学校,惠州市第四小学将“引"咏春"入校园,弘扬武德”列为创建“孝德”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举行咏春拳知识讲座、举办咏春拳操比赛、成立咏春拳特色队、咏春拳进课堂等形式,逐步形成“一校一品”的学校体育发展新局面。如今,咏春拳已在校园内普及,并列入大课间活动项目,学生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不仅学会了咏春操,掌握了一定的拳法基础,还对咏春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在接受艺术的过程中,培养技能,陶冶情操,增强自信心。
葫芦丝是惠州市第四小学的另一大艺术特色项目。作为该校的音乐学科品牌,葫芦丝课程早已进入学校课堂,从三年级开始,每周都有一节葫芦丝课。此外,该校还致力于推动多个社团建设,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在现有的葫芦丝队、小钟琴队、篮球队、剪纸班的基础上,结合校情,增设舞蹈队、合唱队、书法班、国画班、田径队等小社团,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发展兴趣爱好的平台。
“接下来,我们还将积极推动羽毛球、花式跳绳进课堂,从一二年级就开始抓起,在教学、训练、选拔、竞赛等各方面形成机制,逐步形成"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发展新局面。”凌意军说。
“四小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学校,老校在新时代应该焕发出新活力。我们将依托厚重的文化底蕴,优质的教育资源,构建四小高质量发展的蓝图。”凌意军说,老校换新颜,惠州市第四小学将不断创新发展教育教学理念,认定目标,凝心聚力,砥砺前行,静待花开。
本版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涂坚 通讯员林芬
新闻推荐
关于惠州市河南岸金山湖17号小区5栋杜鹃苑住宅楼加建电梯的公示
日前,本局收到张丽娴等16户对惠州市河南岸金山湖17号小区5栋杜鹃苑住宅楼加建电梯的申请及有关材料。依照《广东省城乡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