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弟诗歌三味
代廷杰
雪弟的诗歌,不同的人,阅读的感受反差很大。一次,我读到《佩奇的诱惑》(女儿走累了/我说,我帮你拿着佩奇吧/女儿说,我自己拿/顿了顿,又说,爸爸抱),不禁笑起来,于是就读给六岁的女儿听,但她不仅没笑,反而无动于衷。
“你为什么不笑呢?”我问。
“本来不就是这样的吗?有什么好笑的?”女儿摆动着自己的玩具说。
我继续读。读到《唯心》(女儿想去看星星/大阴天的,哪有啊/女儿说,你想到它/它就会出现的),又不由得笑了,看到女儿一脸懵懂,我说:“你怎么没有反应呢?”她说:“他写的什么呀。”原来,女儿没看懂。
雪弟的诗歌,有时我会转发朋友圈。一次,一个朋友看了,私发微信说,这算什么诗,不过就是生活的记录而已。于是,转发了一些类似的诗歌给我,似乎不以为然。
不管是女儿的反应,还是朋友的看法,都与我的阅读感受不同。我到底感受到什么,让我对雪弟的诗歌情有独钟?细加体会,我觉得雪弟的诗歌有三味:趣、苦、乐。因之,越体会越有味道。
一、趣味
雪弟的诗歌,处处弥漫着孩子的童真和童趣,有趣,可爱,好玩。试看《鹦鹉》:
女儿拍拍身边的空位
我坐了下去
我拍拍身边的空位
女儿也会突突地跑过来
这孩子啊,对大人的行为心领神会,做起来有模有样,没有任何言语,一本正经地“拍拍身边的空位”,俨然一个小大人。有模仿大人的娴熟、老道,但又不失孩子的童稚、童趣。你瞧,“我拍拍身边的空位”时,她那“突突地跑过来”的样子,是不是很可爱、很好玩?
有时候,这种趣味表现得还很幽默。你瞧,咳嗽了还想吃棒棒糖,孩子的一番话,是不是幽默得让人不忍拒绝,心里还偷着乐?《棒棒糖》:“女儿咳嗽了/还吵着要吃棒棒糖/我不肯/女儿说,吃了棒棒糖/才能棒棒的啊”!
类似的还有女儿饭后想吃零食,我想天下父母都不会同意的吧,但你听了孩子的这番话,你忍心拒绝吗?《小孩子喜欢吃什么》:“饭后,女儿还喊饿/我问,再添点饭/或者吃点水果/女儿说,不要/再问/女儿说,你不知道小孩子都喜欢吃零食吗”?
这就是孩子的幽默,充满着睿智的趣味!
不止如此,这种趣味还包含着一种孩子对世界的奇妙感受和美妙想象。我们每天也都能感受到“我走,太阳也跟着走”,但谁会认为是太阳特别喜欢自己呢?“从小区一直跟到车上/女儿说,这太阳/是不是特别喜欢我呀”《角度》。我们每天也都能感受到凉风吹过,但有谁认为这是“树上也装了空调”呢?“有风吹来/女儿说,好凉快呀/树上也装了空调”《想象》我们有时也会感冒,或者休息,或者看电视放松放松,可有谁会认为电视也会感冒呢?“妻子感冒了/几天没挨女儿/下午,我听见女儿大喊/妈妈,你怎么看起电视了/它会感冒的”《传染》。
但孩子会。
孩子天生就是诗人,天生就有一颗诗心,因之,她总能用充满诗意的、温情的、善良的初心感受万物之灵动,体贴宇宙之美妙,从而发现一个和成人不一样的世界。
这就是孩子的世界,有趣、有爱、有诗。
二、苦味
雪弟的诗歌,如果仅仅有趣、好玩,那至多不过给我们僵化的成人世界带来一点轻松、诙谐、舒心,很难想象,它能穿透我们粗糙的皮肤、厚厚的脂肪,刺激我们麻痹的神经,唤醒我们身体的疼痛、心灵的迷失。
换言之,雪弟的诗歌如果仅仅是一种赏心悦目的逗乐,那他充其量也只能让人会心一笑罢了。
但实际并非如此。有趣好玩的背后,我分明看到一个遍尝生活辛酸、世间苦恼、人世冷暖、不甘沉沦或迷失的诗人形象。不信,你看《养老》:
女儿出生前
父亲寄来两千
女儿出生后
父亲又寄来一千五
前几天,父亲打电话
说,刚领了养老金和低保
想再寄给我八百
我说,八百也抵不了什么用
还是你们留着吧
父亲沉默了一会儿,挂了电话
爸爸,不是儿子嫌钱少
儿子真的没勇气再伸开手掌啊
年轻时候的雪弟,有才华,有(正式)工作,有稿费(每月一千多元),本可以活得潇洒舒服,但为人耿直,竟意气用事,辞了工作,辗转惠州,成了代课老师(月薪两三千元);又为人慷慨,隔三差五,请朋友、老师、学生吃饭,所以直到结婚,也没有多少积蓄。结婚、买房、生孩子,告别单身之后,花钱的事接踵而来,他终于尝到了“没钱”的滋味。一个体贴、心疼父母的人,人到中年还要受老父亲的微薄的接济,那是什么感受?感激、愧对、自责……
这就是生活。有时候,仅仅因为钱,就把你蹂躏得遍体鳞伤。更何况还有更多与钱无关的尔虞我诈、任人宰割呢?
请看《伤口抹盐时轻些吧》:
里外清洗干净
两面各划上三刀
天女散花般把盐
洒进伤口,抹匀
作为家庭主妇
这个过程她已十分娴熟
有时她也会犯痴
这该有多疼啊
可又能怎样呢
她唯一能做的
就是伤口划浅些
抹盐时轻些,均匀些
她这样做,并非完全出于慈悲
仿佛自己也正被温柔以待
人的生存就像刀俎上的鱼,不知不觉中被宰杀和割裂,日常生活中,我们司空见惯,熟视无睹。但诗人借一个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日常化的生活场景,刺穿了我们麻痹的神经。“她这样做,并非完全出于慈悲/仿佛自己也正被温柔以待”。对一条鱼的悲悯,即是对像鱼一样被宰割的我们的悲悯。
意识到我们被宰割的命运,那又能怎么样?也只能卑微地祈求“伤口划浅些/抹盐时轻些,均匀些”吧。这是多么卑微的心声,可连这一点,这个世界常常也做不到!
“这该有多疼啊”!
看看《这世间的痛》吧:
很多次了
女儿打预防针
都不哭
医生夸道:真棒
我倒有些担忧
痛就要哭出来
这世间的痛,一拨一拨的
多着呢
曾几何,孩子打针不哭,我们都引以为自豪,但只有诗人“有些担忧”,只有诗人告诉孩子“痛就哭出来”吧。没有对世间的痛的真切体验,诗人怎能如此敏感和柔软?“这世间的痛,一拨一拨的/多着呢”。
我们总习惯向孩子灌输“超人教育”乃至“铁人教育”——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强,勇敢,迎难而上,汗可流,血可流,泪不可流;但我们忘记了我们是血肉之躯,忘记了我们皆是凡人,忘记了我们也有软弱、害怕,也需要哭泣和发泄。
没有遍尝生活辛酸、世间苦恼的人,怕不会如此心疼、温柔、体贴吧。所以,你看雪弟是怎么对自己说的:
新闻推荐
我可爱的小孙女依然、孙子浩然,是孪生姐弟,来到这世界至今已近一年半。由于是早产儿,天生体质虚弱。小孙女依然半月前到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