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城一中生物教师黄伟胜乐此不疲研究鱼科学挖掘本土鱼文化 蹲守溪河畔 痴迷寻鱼踪
黄伟胜的水产资源图册记录了龙门水域内93种鱼类。
“黄老师,我今天发现了一种鱼,之前没见过,你要不要过来看看?”
“好,我马上过来!你要保护好它们!”
龙门县龙城第一中学特级生物教师黄伟胜不时会接到这样的电话。县内许多渔民或者渔贩在发现以往未曾见过的鱼获时,都会第一时间告知他。
生于龙门乡村,自小在鱼潜浅底的河流嬉戏,黄伟胜陶醉于自然与农村。长大后,他手执教鞭,成为一名生物教师,如今教龄达27年。忙碌的工作之余,他非常关注当地生物资源的保育。2018年初,一位友人回到龙门开展原生鱼培育工作,一番交流后激发了黄伟胜的兴趣。他随后与数位志同道合的同事成立了课题组,开始龙门原生鱼类的调查研究。课余和休息时间,他便成了乡间寻鱼人,乐此不疲。
发现被宣告野外灭绝的唐鱼
在位于龙城第一中学的黄伟胜名教师工作室内,摆放有五六个鱼缸,饲养着不同的观赏鱼。其中一个鱼缸看似仅有水生植物在其中,细细观察则可发现,数条腹部银白、背鳍基部红色的小鱼在欢快地游动。
这是黄伟胜团队2019年在龙门发现的著名观赏鱼类——唐鱼。这一鱼种也被称作“白云金丝”,体型小巧,成体约3至5厘米,体态优美,身体散发着各种色彩和光芒。上世纪80年代,科学界已宣告其野外灭绝。
唐鱼于1932年在广州白云山溪流中被首次发现。由于龙门县与广州同属于珠江水系,黄伟胜认为唐鱼在龙门县水域存在野生分布的理论可能。自2018年起,黄伟胜工作室课题组就开始有意识地寻找此鱼,踏遍了龙门水域30余个采点,走访了无数的渔家,未果。
2019年7月的一天傍晚,朋友转来一段视频,一个矿泉水瓶里养着几尾小鱼。课题组几位成员一对眼,立马确定这就是他们朝思暮想的唐鱼。经过一番溯源,黄伟胜确定了视频拍摄地点位于龙华镇洞尾村。这时已是傍晚6时许,暮色将近,“朋友让我们别急,吃过饭改天再去也行,但是我们心里已经按捺不住了。”黄伟胜等人马上驱车前往,当晚就采集到了唐鱼样品。
看着来之不易的唐鱼,为了避免环境转换导致死亡等“夜长梦多”,黄伟胜连夜对其进行拍照记录。个头细小的唐鱼给他制造了不少“麻烦”。“它们太活泼了,几乎没有半秒钟是停下来的。”黄伟胜指着一张照片说,这是当天晚上拍摄到半夜2时,在300多张照片中挑选出来的,“你看它身上的金属光泽和尾鳍上的橙色,多惊艳!”
因为有各种不确定因素,当时课题组并未发布此成果。今年6月,时隔1年之后,课题组再次在原地点对唐鱼种群进行二次考察,发现该种群数量稳定、状态良好。据此,课题组得出结论:唐鱼在龙门县水域有稳定的野生种群分布。
“龙门县水域发现唐鱼,是此处自然环境优越、水体质量良好的又一佐证,为龙门县丰富的鱼类资源记载再添一员。”黄伟胜说。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博士邵韦涵认为,唐鱼在我国淡水鱼类中独树一帜,自上世纪在广州发现并被命名以来,唐鱼一直受到栖息地萎缩等威胁,种群数量不太乐观。同时,近年有研究认为,唐鱼具有独特的演化及分类学地位,其代表了一个独立的科,这都表明需要加强对唐鱼的保护。本次在龙门县发现新的唐鱼种群,扩大了唐鱼的历史分布范围,对保护这一物种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3月起,课题组开始探索唐鱼的人工繁殖,经过4个月的奋战,克服了道道难关,对唐鱼的人工繁殖取得了成功。
5年念念不忘,终于发现“彩虹”真身
除了濒危灭绝的唐鱼,黄伟胜课题组还发现了龙门此前未曾记载的“水中彩虹”——兴凯鱊。这是俗称鳑鲏的鲤形目鲤科鱊亚科的其中一个种群,鱼身在自然光照下会折射出鲜艳的色彩,如彩虹般绚丽夺目。
黄伟胜与兴凯鱊的缘分可追溯到2015年。彼时一位学者在龙门考察,曾表示此处存有兴凯鱊。尽管黄伟胜并未见到鱼的实体或照片,但他一直将此事牢记于心。课题组成立后,他与成员一直在追寻兴凯鱊的踪迹,但多年未果。
直到今年4月,一位常来工作室的保安无意间提起,其家乡有一种鳑鲏是这里没有记载的。得知线索的黄伟胜马上赶往平陵街道黄沙村一处叫初陂的河段进行采样,傍晚在鱼获中发现了一条形似兴凯鱊的雌鱼。“但是雌鱼的性状不典型,现有的结果还不能确定。”黄伟胜并未被突如其来的兴奋冲昏头脑,而是选择继续放笼。
黄伟胜至今仍记得当时的场景:“第二天早上,天下着毛毛雨,我们一大早就去提笼。”在鱼获中,他再次发现了熟悉的身影,“鱼鳍有黑边,这回有戏了!”尽管已过去近半年,他在回忆时语气仍带着兴奋。后经多方求证,特别是邵韦涵和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水文局水资源监测评价中心生态监测室主任谭细畅两位专家的鉴定,确认了当天所获即是兴凯鱊。
黄伟胜介绍,在很长时间里学术界普遍认为龙门县鱊亚科鱼类只有5种。此次发现的兴凯鱊,为龙门的鱊类鱼种又增添一员。“在一个县域里拥有如此丰富多样的鱊类资源,龙门可谓是"鳑鲏天堂"。”
计划出版科普图册呼吁保护生态环境
在黄伟胜的工作室内放有一本相册,里面存有龙门县域内93种鱼类的照片,这是他与课题组成员近3年来的心血之一。“鱼的生态、文化,是龙门乡土文化的底蕴。研究鱼的科学、挖掘鱼的文化对龙门而言,有着更深层的意义。”黄伟胜说,龙门拥有丰富的水域资源,其中必定蕴藏着大量的原生小型鱼。但由于缺乏系统的调查研究,相关文献记载甚是贫乏。2003年整理编注的《民国二十五年·龙门县志·鳞类》记载的鱼类共有31种,其中疑似原生小型鱼只有6种。
近几年来,黄伟胜与课题组通过各种方式对龙门原生鱼类进行采样、图像化。为了记录田螺短短10秒的卵胎生过程,他守候近一年;为了拍摄天堂山活体银鱼的图像资料,他与课题组成员蹲守三天三夜……
“在小事上坚持、不怕苦”,是同事们对黄伟胜的评价,课题组成员翟杰飞说:“一开始很多人不理解他的初心,但他依然很执着地专注其中。”
在近年来的走访调研中,黄伟胜发现一些以前常见的鱼类已经难觅踪迹。在他的办公室内,有一个“东方墨头鱼”的标本。据渔民们反映,这种鱼前两三年还能见到,如今在龙门越来越少了。
在平日的调研中,如果碰上有价值但无法存活的鱼类,黄伟胜会设法将其做成标本保存起来。同时,他准备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出版《鱼跃龙门》科普图册,专门介绍龙门的鱼类及其他水产资源,并借此机会呼吁市民保护生态环境:“不希望我们的后人只能在标本上认识到这些生物。”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卢泓宇 侯县军
新闻推荐
花开龙门 香飘海外 龙门做大做强兰花产业 将其培育成富民富村的朝阳产业
咖啡兰。每一盘兰花都是精心培育的艺术品。一盆火焰兰吸引了众多游客留影。紫花鹤顶兰。卡特兰。小钢盔兰花。兰花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