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上古村访幽
胡玲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惠州市小小说学会副会长,博罗县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时代湾区”专栏特邀作者。著有文集《尘埃里的芳香》《心花朵朵》。
深秋,南方最美好舒适的季节,我前往探访横河镇沙上古村,去那里寻获一缕秋韵和幽静。
横河镇不愧为惠州博罗的后花园,生态环境极好。走进横河,犹如置身于绿色海洋:青山绵延如黛,绿树青碧如烟,青草茂绿如茵。一弯清亮的溪流从这无边无际的绿意中奔流而出。曲曲折折的乡间小路宛如练带,顺着溪流一直向远处延伸。从横河镇出发,沿乡间小路向北行驶2公里,便到达了沙上古村。
跨过高高的石栏,推开斑驳厚重的院墙门,一片古色古香的古屋群便呈现眼前。时间仿佛在这一刻戛然而止,我恍然穿越了时光隧道,来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
沙上村已有400多年历史。目前,沙上村居住面积100多亩,人口800多人,皆为谭姓。明朝万历二年,沙上祖先在考取贡生后,迁居到此,在此建屋置地,繁衍生息。一排排古屋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古村中,古屋人去屋空、大门紧闭。富裕起来的沙上村人早已在古村附近建起了幢幢洋楼,日子过得风生水起,古村鲜少有人涉足,虽值白天,古村中显得分外安静,穿行其间,能清晰地听见屋顶鸟儿的鸣叫声。
古屋间有一条条幽深狭长、纵横交错的小路。小路或碎石铺就,或青石板砌成,路上长满了杂草和青苔,弯弯曲曲地朝前延伸着,颇有“曲径通幽处”的感觉。行走小路上,脚跟与路上的青石板、碎石子碰撞出清脆声响,悠悠回荡在古屋之间,显得幽远、苍凉,仿佛梅雨时节漫步在江南雨巷中的青石板小路上,悠扬的丝竹声在小巷深处飘荡。
小路两旁的古屋皆为广府风格,结构及外貌极为相似,墙面一半由鹅卵石砌成,一半由青砖铺成,屋顶上覆盖黑瓦。古屋皆是青石板门槛,门、窗、屋檐的横梁都是木质结构。屋檐的横梁上至今还残留着各种花纹,由于年代久远,花纹已模糊不清。
在清一色的一层古建筑中,我看到唯一一幢两层的古屋,有种遗世独立、鹤立鸡群的感觉。据随行的村人说,此屋叫做骑楼。在那个时代,能住上两层小楼的人,必定是村中大户,主人非富即贵。骑楼的二楼有一个很大的阳台,阳台围栏由白色柱子围成,分外美观。这美丽的骑楼,让人不禁心生遐想,或许曾有一位清秀典雅的大家闺秀端坐阳台,看书、抚筝,或许有一位衣饰繁华的公子曾在此凭栏眺望,吟诗作赋。
谭氏祠堂位于古村中间,由谭氏先辈建造而成。谭氏祠堂的建筑风格和周围的古屋建筑风格有所不同,屋顶有一条长长的石梁,石梁两角各有一条口含龙珠的石鱼,鱼尾朝天,作腾起状。一直以来,鱼都是吉祥富贵、年年有余的象征,石鱼寓意着谭氏族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屋顶前边,还有两只威严的石麒麟镇守,有辟邪镇宅的作用。屋檐下的横梁上雕刻着线条流畅、色彩绚丽的精美花纹。
祠堂大门上张贴着一副颇新的红对联,上联是“蓝田曾种玉”,下联是“红玉自题诗”。祠堂内十分宽敞,为三进结构,有两眼天井,地面红砖铺就。祠堂常年由村人专门管理,里面十分整齐洁净。宗祠中央有“孝友堂”三个大字,中央的香炉还留有残留的香。逢年过节,村民便聚集在此,上香祭祖,缅怀先人,人多的时候有3000多人。
古村尽头,有一片茂密的古树林,林内皆是古树,有榕树、五味子、秋枫树、楠树等树种。这些古树历史悠久,最老的有400多年树龄,最短的也有100多年树龄。林内古树盘根错节,长得遮天蔽日,郁郁葱葱。林中,有一棵古榕树长得十分粗壮,要三四个人才能抱得过来,树干上满是密密麻麻的纹路,仿佛老人饱经沧桑的脸庞。几百年来,这些古树一直屹立在这里,宛如一个个雄伟的战士,守护着沙上村的子子孙孙,见证着沙上村的历史点滴。
夕阳如血,古老的沙上古村在夕阳的笼罩下,显得更加破落而残旧。经过岁月洗礼,沙上古村依然保存着厚重的历史韵味。那些历经风霜的古屋美得令人心醉,让人有种岁月穿梭的感觉。而踏着那条青石板路归去时,我曾想,这坚实而厚重的小路,承载的,是这里几代人走过的时光和记忆。
新闻推荐
▲林加亮(左二)出庭起诉坪山区首例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深圳晚报记者伊宵鸿实习生陈心彤通讯员叶洁瑜今年40岁的林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