纾民困解民忧 惠民生暖民心惠州3位驻村第一书记用实际行动诠释责任担当

惠州日报 2020-12-17 08:49

驻村第一书记不简单,一旦驻村,犹如淬火历练,既要带得好班子、写得了材料、跑得到项目,又要经得起考验、受得了委屈、扛得住事儿……从2016年4月起,惠州市先后选派近400名优秀干部到省、市定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试点村等担任第一书记,他们竭尽全力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期望。对他们而言,这项工作既是考验,也是磨砺,更是担当。

目前,全市有在岗第一书记194名,今天我们讲述3位市派第一书记的故事。

一座连心桥 解决村民出行大难题

惠东县多祝镇八维村白石光村民小组是一个仅有3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过去,受地理位置限制,一座十余米长、两米余宽的“漫水桥”成了村民出行交通要道,可一到雨季,出行难、上学难、运输难,“漫水桥”便成了“拦路虎”,村民苦不堪言。

“多亏了志达书记,解决了出行大难题。”现在,说起漫水危桥改造,白石光村民小组村民交口称赞。

志达姓廖,是市交通运输局派出的,任八维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快五年了。

2016年夏,一场大雨过后,刚上任的廖志达手机不断收到信息:300多亩农田被淹,春耕白忙活了;水太大,上学的孩子回不了家;老人想上医院看病,却出不了门……

廖志达悄悄来到岸边时,眼前已是一片汪洋,白石光村民小组已成“孤岛”。他急忙往村党群服务中心赶,心里想着,“再苦再难也要赶紧把桥修起来!”

村“两委”干部议论开来:不是村里不想修桥,实在是没能力修。打过报告,但都石沉大海。“漫水桥”经过多次维修,但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综合村“两委”班子意见,廖志达说:“修!”

听说要修桥,村民们心里直犯嘀咕:数十年来都没修好的桥,一个毛头小伙能办成?待两年就走了,真能为群众办实事?钱从哪来,难不成要集资?

廖志达务实又执着,说干就干,连夜写好报告,频频跑市里和县里。请来有关部门现场办公,50余万元专项资金终于到位。

2017年5月,新桥落成通行,比原位置增高近3米,两边增加了护栏,河道也疏通清淤。竣工不久,台风“苗柏”就来“验收”,惠东普降大雨,河水暴涨,多地受灾,白石光村民小组却毫发无损。村民纷纷来到桥头,看着洪水平稳通过,一片欢呼。“这桥,修得好!”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伟明感慨万千。

桥通了,民心也通了。廖志达趁热打铁,争取行业专项补助资金,推进村道硬底化、危房改造等项目,并引进特色农产品,发动村民种植沃柑、火龙果及中药材,外出务工的村民陆续回乡,村里人气旺了,产业有了起色,村民增收致富,全村57户贫困户也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过了新的白石光桥,是一片200余亩的火龙果园,眼下收获期接近尾声,却依然枝条翠绿。“廖书记好,尝尝今年的火龙果,可香甜了!”正在忙碌的村民钟统生远远就跟他打招呼。廖志达顺着声音望去,人影未见,却已果香扑鼻,心甜如饴,这片农田再也不用担心被淹了。

一台收割机

圆了贫困户致富梦

眼下,秋收秋种已收尾,陈剑华把收割机停进院子,打量着这个“宝贝疙瘩”,不禁喜上心头。这“疙瘩”很给力,让他夏收挣了2.5万元,秋收又挣了3万元,还有工钱抵扣购机款3万元。

“扶贫贷款也可提前还了,多亏黄书记借我一个"胆"。”陈剑华冲黄明彪咧了咧嘴,示意进屋喝茶。黄明彪是市城管执法局干部,去年6月开始担任龙门县龙城街道陈村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家里人口多负担重,陈剑华不得不拼命揽活干,过去,跑三轮车载客,开拖拉机帮人犁地,尽管闲不下来,但收入依然没保障,按他的话说,“挣的钱总是不够用”。

“你会开拖拉机,要不买台收割机,帮人收稻谷咋样?”今年初,黄明彪来到院子,瞅了瞅破旧的小三轮,和陈剑华商量致富的门道。为让陈剑华一家尽快脱贫,他想了好几天,最终想出这个好办法。

“没钱,机器总不能白给我吧。”陈剑华眼睛一眯,双手一摊。“能拿出多少?”黄明彪急忙问。“一分也拿不出。”陈剑华回答十分干脆。黄明彪撂下一句“再等几天”,走出院子。

“扶贫贷款5万元,政策减免一部分,剩下3万元开工赚了钱再给,愿不愿干?”一个星期后,黄明彪再次来到院子,又是这个话题。“万一找不到活,亏了咋办?”这次陈剑华双手抱怀,满脸担忧,前两年养鸡亏了,他现在还后怕。

黄明彪叫来农机合作社牵头人陈力文给陈剑华打气:“加入合作社,活有的是,龙门水稻种植面积广,又有丝苗米产业园,就怕你忙不过来。”

账算明白了,活也找好了,陈剑华斗志重燃,眼里闪动着火苗子,“好,我干,什么时候去看机器?”

今年3月,收割机买回来了。经合作社培训,陈剑华很快上手,夏收秋收期间,铆足了劲头的他,忙得不亦乐乎。年底一盘算,机器创收,加上其他七七八八,今年全家收入超10万元,陈剑华一高兴,立刻置办了新的茶桌茶具。

“感谢黄书记的鼓励和帮助,不然我还在天天挠头呢。”陈剑华一边说,一边递给黄明彪一杯茶。

黄明彪这茶喝得也开心。陈剑华的例子证明,他的工作思路是对的:就业创业帮扶,贫困户才能“扶起来又能立得住”。

如今的陈村村,46户贫困户190人全部脱贫达标。有劳动能力的75人中,有67人通过就业创业,实现高质量脱贫。

一条便民路

实现村民多年期盼

落日余晖中,一辆长鼻子校车驶入博罗湖镇镇三水村,穿过一条150余米的村道,进入廖塘村民小组,孩子们下了车,走在宽敞整洁的村道上,一路欢声笑语。如此平常的场景,却让驻村第一书记李观赐感慨良多。

以前,廖塘村民小组村道宽不足3米,会车即堵车,大车更是进不来,孩子上学也要步行至大路口,多有不便。2017年7月,市工信局干部李观赐来到三水村驻村担任第一书记,调研发现廖塘村民小组村道过窄,拓宽这段150余米的村道成了廖塘村民多年的期盼。

修路,首先得有资金,李观赐带领村“两委”班子,积极协调,努力争取恒大集团帮扶,解决了资金难题。但修路占地涉及10多户村民,有的并非廖塘村民小组的,意见难以统一,有的甚至提出要补贴。好事多磨,修路碰到了新的难题。

李观赐思忖:有钱修不好路,岂不尴尬?如何破解这个难题,看来得从“攻心”开始。他带领村“两委”干部,入户了解群众想法,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利用市工信局帮扶资金,建光伏发电站,完成村村通自来水建设,实施“智力扶贫”工程、危房改造工程,但就是只字不提修路的事。

2017年底,全村贫困户住上了安全楼房,79岁的贫困老人陈相泉,家里添了新家电,儿子也找了份卖二手车的工作。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驻村第一书记,越来越得民心。

一天午后,李观赐又来看望陈相泉老人,聊起了家常,老人动情地说:“小李书记,你来村里工作,真心实意帮助我们,我没理由不支持你的工作,修路是千百年的好事,虽然我不是廖塘人,但我愿意让地,我那里有5分地,尽管用。”

这一句话,听得李观赐心里暖暖的。那一刻,他真切感受到:只要真心为民,人民也会真心待你。

陈相泉主动让地修路的消息一传出,其他村民有的脸红、有的心热,纷纷同意让地。2018年10月,廖塘村民小组村道拓宽了近2米,会车不再是难题,校车也可顺畅开进来。

扎根基层,把老百姓放心上,为民办实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就没有办不成的事。现在三水村的变化可大了:建起了休闲广场,新修了一条7米宽的主村道,村集体年收入从不足3000元增长到现在的30余万元,14户贫困户共48人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欧阳成 香金群

新闻推荐

“无人车管所”可一站式换领驾照惠州交警首个24小时自助服务区今日启用,设在市交警支队车管所正门北侧

惠州日报讯(记者杨熠特约通讯员钟桢)今日起,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首个24小时自助服务区正式启用。这是惠州公安交警全面深入落实...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