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惠州教师队伍如何迈向一流

惠州日报 2020-12-15 08:06

惠州市综合高级中学的师生在上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

教育要高质量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也必须步入高质量行列。近年来,惠州不断推行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和“强师工程”,旨在建设一支现代化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经过多年努力,全市教师队伍规模基本能满足教育发展需要,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明显,教师专业素养显著提高,教师幸福指数也不断提升,教师职业已成为全社会尊重的职业,涌现出一批教育领军人才。

但是,与周边珠三角先进城市比较,编制不足、整体学历不够高、高层次人才缺乏、优质师资分布不均衡、教师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制约着教师队伍的进一步提升。如何克服这些瓶颈,推动惠州教师队伍迈向一流?

解决编制

“专编专用”优先保障教学需求

一边做临聘教师一边准备每年的公办教师招聘考试,这是张静文(化名)这几年的日常。张静文2015年从师范院校毕业后,就报考了惠城区的教师招聘考试,但是没能成功“上岸”,只能到惠城区一所公办小学做临聘教师。

“做临聘教师心里终究是有落差的,工资待遇也不太理想。”去年,张静文终于通过博罗县教师公开招聘,分配到公庄镇一所公办学校任教,“工作更稳定,福利待遇也会逐年提升,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像张静文一样,对很多老师来说,在体制内才是最好的选择。但教师缺编是一个现实问题,在惠州,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户籍改革、“全面二孩”等政策实施,新建、改(扩)建学校不断进行,加上着力消除“大班额”使得班级增多,对教师的需求急剧增加,现有编制总额无法满足需求。

来自惠州市教育局的数据显示:按省定编标准应配备的公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数共4.2万多名,惠州市现有公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数为3.7万余名,缺额数5000多名。如计算附加编制和上浮情况等,缺编更多。

“每年惠城区都有新学校投用,但是近年来没有增编,只能采取招聘合同制教师的形式。没编制、待遇相对低留不住人,每年惠城区合同制老师大概要流失100人左右。”惠城区教育局负责人说,缺编问题对于教师队伍的质量影响不容忽视。

同样的问题,其他县(区)也存在。惠阳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惠阳扩建了很多学校,但是教师编制没有增加,只能区聘教师,“一些三本院校毕业、有教师资格证的老师都很抢手。”

缺编使得惠州的临聘教师数量超过了省定标准。广东省规定,因教师脱产进修、长期病假、产假、支教等情况,可以按不超过在编在岗教职员总数5%的原则临时聘请专任教师。据统计,目前全市公办中小学校在编在岗教师3.6万多人,临聘教师已有7000余人。如果教师编制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有违反政策的风险。

虽然临聘教师在短期可以缓解因编制不足导致的在编教师紧缺、女教师休产假而出现的临时性缺员等问题,但是,临聘教师与公办教师相比,存在工资待遇较差、人员不稳定、流动性大、总体业务能力偏弱等问题。

此外,临聘教师也给学校的财政造成压力。惠城区一所小学的校长说,惠州市公办小学生均经费是每年575元,学校基本没有其他“额外”收入,临聘教师、保洁人员、水电工等的工资都要从生均公用经费中列支,剩下的也不够学校推进特色化发展。这位校长认为,学校要发展,财政和人没有跟上,是很难做到的。

然而,目前编制的政策是总体“只减不增”,虽然惠州近年来调剂增加了部分教师编制,但是很难实现大量增编。如何破解编制瓶颈?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2017年起,惠州市新招聘的教职员基本为专任教师,严格控制教辅人员招聘数量,采取购买社会服务的模式释放教辅人员编制数量,把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需要的教学岗位。以市直公办中小学校为例,2017年至2020年共招聘教职员近400名,因新办学校需要只招聘了4名教辅人员(财务人员和职员),仅占招聘数量的1%。

与此同时,惠州市还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市教育局统筹安排聘请99名教学人员到市直各公办中小学工作,解决女教师休产假等临时性缺员问题,基本保证市直各公办中小学按教学计划正常运作。

他还透露,今年省里给予惠州调增部分中小学教职员编制,目前已经统筹调增至有关县(区)。

在解决教师缺编问题方面,该负责人提出建议,一是请各级编制部门进一步挖潜和统筹分配当地事业编制资源;二是继续争取省调剂核增惠州市中小学教职员编制,并明确专编专用,确保新增公办中小学校的编制得到更好保障。

各县(区)教育部门对此也提出了建议。惠东县教育局负责人认为,可以通过大力落实“县管校聘”以及人才跨县流动,来统筹管理教师编制。博罗县教育局负责人建议,在教师招聘中设置“周转编制”,让不合格或临近退休教师提前一年拿出编制给新聘教师。

提高水平

创新模式引进培养高水平人才

2019年,一份深圳的中学拟聘用人员名单上了热搜,老师们的毕业院校以北大、清华居多,许多名校毕业生纷纷加入深圳教育系统。

相比深圳等先进城市,惠州教师队伍学历水平还不够高。其中,初中本科以上学历教师人数占比91.2%,低于省定的珠三角95%的水平。高中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人数占比16.95%,低于省定的珠三角18%的水平。

除此之外,教师中的国家和省高层次人才与珠三角先进城市差距较大。“从职称、学历、人才称号等三个维度来说,数量都不多。”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教育系统有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1名国家特支计划教学名师、2名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6名中小学正高级职称教师、55名在岗广东省中小学特级教师。在基础教育领域,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4100多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1700多人,相对于全市6.8万余名专任教师的基数而言,这个比例偏小了。

基于上述情况,惠州下大决心提高教师水平,“一是引进,二是培养。”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为引进高素质教师,从2017年开始,惠州市创新开展赴“985”、“211”等国内知名师范院校直接招聘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改革。同时,为提高招聘效率、减少应聘者的往返,创新采用“视频直荐+考试考核”模式,为市直公办中小学校招聘了200多名高素质应届毕业生,其中超过50%是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

另外,惠州还推进骨干教师招聘权力下放,赋予学校招聘骨干教师自主权,比如惠州中学和惠州市第一中学采取免笔试、直接面试的方式,面向全国招聘了年龄在40岁以下、具有高级教师职称、且长期在省一级以上高中任教高三年级的学科骨干教师。

在人才的培养上,惠州出台了基础教育“头阵计划”。市教育局研究制定了《惠州市基础教育“头阵计划”实施方案》,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市打造180个中小学“1+N”名师团队,打造一支1000名优秀校(园)长、教师、班主任队伍,带动一批人为全市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打头阵、做示范、当引领。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参加基础教育“头阵计划”培养的老师,正在积极报名,下一步将尽快启动人员选拔和培养的相关工作。

“要引得金凤凰,首先要栽好梧桐树。惠州在人才引进上与一线城市相比还有差距,主要体现在薪酬福利、发展空间和地方优势上。”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游建雄说,相关部门要有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措施。“另外,惠州城市品牌的提升对人才引进来说也很重要,有些人不一定冲着薪酬,而是单纯地喜欢这个城市。惠州最大的优势就是包容性强,要做好城市品牌宣传。”

对此,惠州市一位高中校长也表示,广州一些中学以年薪200万元、安家费100万元面向全国招聘校长,有这样的力度,不愁招不到人才。“此外,很多发达城市的学校,管理层和教师队伍年轻化、专业化,30多岁就可以当校长,而我们聘任年轻的校长还不是很多,可见管理体制和机制还需要改革创新,人才储备也需要加强。”

游建雄认为,教师自身也要有一定的目标追求,职称评定要发挥导向作用。“有些教师评完职称后就觉得完成了人生大事,后面就坐享其成。不该是这样的,职称应该打破终身制,可上可下,而不是评完就一直享受这个福利。”

激发动力

“组合拳”破除教师职业倦怠

“以前不想当班主任,不想多排课;现在争着当班主任,主动要求多排课。”说起队伍建设,市区一位校长坦言,一直以来,由于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动力的制度机制不健全,教师群体存在“职业倦怠”现象,特别是一些年龄偏大,或者已评到高级职称的教师,对专业上的追求动力不足。而本学年以来,在绩效改革、全员考查、师德师风建设等“组合拳”的“刺激”下,老师们的积极性确实有了提高,为解决教师职业倦怠探索出了一条不错的路子。

今年春季,克服了重重压力和困难,《惠州市教育局直属公办中小学年终奖励性绩效考核分配指导意见(试行)》终于落地实施了,打破教师“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差一个样”的不利局面,为全市学校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率先破冰。从各校的反映来看,教师更加主动申请担任班主任和上课,更加有动力潜心教书育人。

“以往的做法是从教师的绩效工资中拿出30%作为奖励性绩效,但是基于平稳推进考虑,绩效考核分配结果差距较小,起不到真正的激励作用。本次将年终奖励性绩效的全额作为绩效考核分配资金,考核分配结果的最高额和最低额之间差距在5万元左右,其中班主任津贴由原来的每月200元提高至1500元。”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惠州市已经实现公办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达到了国家要求。

“我觉得确实有激励作用。比如一些老师过了四五十岁,就不想排课了,但现在绩效改革后,上课数量直接影响绩效,还是要回归到教学上来。”一位高中教师表示,在今年年终绩效发放时,该校不少一线老师拿得比中层干部多,让一线老师很有干劲,特别是老教师们也积极了许多。另外,得益于年终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倾斜,向教学一线和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倾斜,班主任工作也变得抢手。

今年6月,《惠州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考查实施办法(试行)》出台,市教育局负责高中教师的笔试考查,县(区)教育局负责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笔试考查,各学校负责教师的综合测评,通过每三年一轮笔试和测评的方式,督促惠州市中小学教师提升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不分公办、民办学校,不分校领导、一般教师(不上课的校领导、教师除外),每一位在职在岗教师都要参与考查。”该负责人介绍,考查结果将直接影响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绩效奖金、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等。

“对于老师来说,如果通不过考查,就会有很大影响。”该负责人说,比如在评先评优上,在笔试和测评中都获A等级的,当年优先推荐评优评先;有一项获C等级的,原则上不能评优评先。在职称晋升上,申请晋升中级以上职称或高一级职级的,笔试和测评都须达到B等级(含)以上。学校还要将教师笔试、测评的结果作为当年年终绩效考核奖金的分配依据之一。考查结果和切身利益相关,让老师们有压力也有动力去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保持学习的激情。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师风建设也成为破除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良方。从2018年起,市教育局要求全市教职员工签署承诺书,各校每年组织宣誓活动,引导激励教职员工增强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同时,要求市直学校成立师德师风监察组,解决对普通教师队伍监督难、“宽松软”的问题。目前,市直公办中小学校及特殊学校全部成立师德师风监察组,打通了监督全覆盖“最后一公里”。

今年9月,惠州市教育局与北京师范大学正式签署共建“北京师范大学师德涵养(惠州)实验区”框架协议,通过系列措施涵养一批批“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优秀老师,走出一条具有惠州特色的师德师风建设新路径。

此外,游建雄也针对“老教师职业倦怠”提出了建议。他认为,要通过“老带新”、跨校之间师资的流动,组建教学成长团队,“老教师有经验,指导新教师也可以算作他的业绩和工作量,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励老教师继续发挥余热。”

均衡师资

教师由“学校的人”变为“系统的人”

采访中,业内人士均认为,惠州市教师队伍结构也有待优化,尤其是城乡、校际之间师资不均衡的问题亟待解决。

“乡镇学校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是民转公、代转公而来,这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相对较弱,信息化水平也跟不上。”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坦言,近年来惠州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在提升,但是在结构上还存在着城乡学校之间、不同学校之间师资力量差距较大的问题。

对于乡村学校紧缺学科如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科学、学前教育学科教师,惠州市采取调剂编制、部分增加编制、定向农村教师招聘、城乡教师交流、临聘教师、与师范院校合作定向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落实省“三支一扶”和“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等方式,优先补充紧缺学科教师,确保乡村学校开齐课程开足课时。2018年、2019年新补充紧缺学科教师近700人。

为了留住乡村优秀教师,惠州市持续保障落实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学校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人均补助1041元/月,2020年对比2015年津贴增加幅度达50%以上,惠及近1.7万名农村教师,“农村教师队伍比较稳定,向城市流动明显减少,部分地方出现教师从城市向农村学校"回流"现象。”该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惠州通过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局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破解优秀师资分布不均的问题。“改革之后,教师由"学校的人"变为"系统的人",归县或局统一调配,通过交流轮岗、跟岗学习等模式,把优秀教师均衡分布到各个学校去,实现城乡教育师资的均衡配置,整体提升教育质量。”市教育局负责人告诉记者。

轮岗交流给许多薄弱学校带来了新理念、新气象和新力量。据介绍,全市七个县(区)已经于2018年出台本地“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实施方案,正在不同程度地推进实施。近五年来共选派了近1万名校长、教师进行交流轮岗,其中今年交流轮岗校长近250人、教师1700多人,占教师队伍总数的5.67%。

记者了解到,接下来,惠州市将在市直公办中小学校推进实施教师“局管校聘”管理改革,破除校长、教师合理流动的体制障碍。

业内人士也提出,“县管校聘”“局管校聘”管理改革深度有待增强,需要多部门协作。“比如,涉及岗位设置、人员聘用、编制实名制管理、增人计划等政策的改革突破,需要组织、人社、编制等部门给予政策支持;教师交流轮岗后存在的交通、临时性住房、照顾家庭等实际生活问题,需要教育、发改、财政、住建、交通等部门统筹协调解决。”

4版、5版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李向英 林奶花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冯丽均 李向英 林奶花 范文燕

4版、5版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张艺明 范文燕 摄

新闻推荐

惠州日报斩获全国大奖要闻部图片编辑团队荣获“‘2020·中国抗疫’图片编辑先进集体”称号

版面有温情有力量惠州日报讯(记者李松权)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惠州日报斩获全国大奖!记者获悉,为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中国新闻摄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