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引入盘活人才资源 龙门补齐医疗卫生短板解决“看病难”

南方日报 2020-12-11 06:49

建设中的龙门县人民医院、龙门县中医院、龙门县妇幼保健院。南方日报记者梁维春摄

在龙门蓝田瑶族乡上东村卫生站,诊室、药房布局整齐、宽敞明亮,常见药物种类齐全,基本医疗设备摆放有序,村里的公路也直接修到卫生站门口。“卫生站离家不到200米,如今看病方便多了。”谈起近年来基层医疗条件的改善,村中的老人竖起大拇指。在龙门县城东区,崭新的“三院”(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大楼拔地而起,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主体建设,待投入使用后将提供850张床位。

“十三五”期间,为解决硬件设施滞后、医疗人才不足等问题,龙门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通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工作及出台人才引进政策等举措,持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卫生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为城乡群众带来“健康红利”。

●南方日报记者林文通

投入近12亿元推进城乡医疗卫生项目建设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出台"卫生强县1+7"系列文件,投入近12亿元推进城乡医疗卫生项目建设,保障基础设施、医疗配置、服务功能等全面实现标准化。”据龙门县卫生健康局局长钟正戈介绍,“十三五”期间,龙门全力推进“三院”、县公共卫生综合服务大楼、县慢性病防治院以及各乡镇卫生院等12项医疗卫生项目建设,增加、更新一批基层卫生院必备的医疗硬件设备,提高服务供给能力,不断适应医共体建设的需要,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一直以来,龙门县人民医院都是当地群众主要就医场所。然而,因为建设年代久远,目前该医院的业务用房面积仅有11460平方米,住院大楼常常住满。由于业务用房不足,部分科室未能正常开展临床业务,致使患者不得不到其他县(区)或上级医院就诊。

为解决上述问题,龙门决定将县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和妇幼保健院3间医院实施整体搬迁,统一规划建设,改变医疗服务体系较弱的局面,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三院”项目作为民心工程,也被纳入市、县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三院”项目位于龙城街道花围村,总投资约5.18亿元,占地面积140亩,建筑面积93050平方米。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建筑面积分别为60500平方米、23300平方米、9250平方米,分别设有床位500张、250张、100张。项目建成后,每年门诊楼可接诊70万人次,住院楼可容纳病人4万人次,总体业务将提升2至3倍。

截至目前,“三院”项目已完成主体建设,正在装修阶段。待项目建成后,龙门还将通过引进人才和上级医院专家技术帮扶等方法,提高龙门县的医疗技术水平,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除了完善县城医疗配置,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也在持续推进中。按照建设卫生强县,打造健康龙门的战略部署,2017年以来,当地先后启动龙门县第二人民医院(永汉镇中心卫生院)、麻榨镇卫生院、沙迳卫生院、龙潭镇中心卫生院、龙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医疗卫生项目整体迁建工作。目前,5个医疗卫生项目整体迁建项目已全部动工,正在实施基础建设和主体工程建设,建成后能更好地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改善就医环境。在加强村卫生站建设方面,全面推进全县154间村卫生站中达到公建规范化建设标准。

依托医共体推动县域医疗资源纵向流动

“看病难”,往往难在医疗资源和居民对医疗服务需求的不匹配,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医联体或将在医疗体制深层改革中成为“突破口”。

在2017年,龙门县人民医院就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组建紧密型跨区域医联体,开展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累计派驻了58名各类专家驻点县人民医院,开展业务交流、指导、培训等。

2019年,龙门被国家确定为全国567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后,《龙门县加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随之出台。2020年,龙门县域医共体挂牌成立,依托“3+16+154”模式实现医疗卫生资源县、镇、村一体化管理的龙门县总医院正式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全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迎来突破。

龙门县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工作是通过整合优化县域内的医疗卫生资源,以龙门县人民医院作为医共体牵头医院,横向将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医共体,纵向将16个镇级卫生院纳入为分院,辐射村级卫生站,实行县、镇、村一体化管理。从而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优质资源下沉,推动县域内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升县域医疗服务体系整体运行效率,促使县域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服务能力、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为群众提供更好的健康保障。

对于龙门县总医院挂牌成立,龙门县副县长吴英表示,通过加强联动,全县上下将形成推动医共体建设的强大合力,做到“人员下沉、资源下沉、技术下沉”,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让群众在家门口能够放心看病。

如今,龙门还建立起专家工作室、医师派驻和巡诊制度等工作机制,对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精准帮扶。期间,借助县人民医院全科医师招聘下沉各乡镇指导工作,按照“1科主任+1业务骨干”组团式模式派出41名人员到16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驻点。近三年来,到各卫生院开展指导工作的骨干人员达1500多人次,举行专业知识培训、授课496场次,培训乡镇卫生技术人员15400人次。

出台新政补强全县医疗卫生人才队伍

卫生事业要发展,关键靠人才。多年来,由于硬件设施滞后等客观因素,龙门卫生技术人员“低学历、低职称、低素质”问题凸显,人才不足成为龙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大短板。

为了改变上述状况,“十三五”期间,龙门制定并实施《龙门县资助定向培养紧缺医疗人才工作方案》《龙门县紧缺医疗人才引进办法(试行)》等政策,拟投入5000万至7000万元,围绕“招、引、培、留”加强医疗人才队伍建设。

2019年上半年,龙门在全面启动医疗人才储备工作的同时,重新修订并组织实施《龙门县资助定向培养紧缺医疗人才工作方案》,进一步扩大资助专业范围和对象,本科生资助金额由原来每人每年2万元提高到2.5万元。2020年龙门计划引进23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急需紧缺人才,列入全额财供事业编制,并根据人岗相适要求,统一选派到县内医疗卫生单位工作。

据统计,近5年来,全县通过公开招聘、自主招聘、专项招聘等方式引进各类医疗卫生人才392人。签约定向培养紧缺医疗人才196人(本科58人,大专138人),投入资助经费627.8万元,已有57人已毕业到岗。在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方面,签订落实省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88人,已有21名学生毕业落实分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

自龙门出台两项人才政策以来,当地也掀起了报读医学专业热潮。2017年至2019年,龙门全县高中应届毕业生填报临床医学专业志愿平均每年有86人,与前三年平均46人相比,有了明显上升。

“接下来,构建卫生健康人才培养与发展新机制,优化人才队伍结构还会是我们一项重点工作。”钟正戈表示,根据龙门医疗服务需求和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卫健部门将创新用人机制,力争每年引进10名具备研究生以上学历或高级职称的高层次高学历医疗人才。到2025年全县计划引进紧缺医疗人才273人,其中县级医疗机构各学科213人,基层医疗机构执业(助理)医师60人;计划资助定向本科医学专业240人,大专医学专业160人。同时,通过县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大力探索实施“县招县管镇用”模式,县镇人才联动等多种途径,推动医疗卫生人才向基层流动,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服务能力水平。

新闻推荐

龙门固投累计增速连续四月双位数前8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排全市第一,全县经济社会运行持续回暖

前8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排全市第一,全县经济社会运行持续回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