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东升村渔韵悠悠,渔妇唱响渔家婚嫁民俗传承之歌惠州海洋文化灿若星辰待活化
渔妇们身着传统渔家服饰,在迎亲船头上载歌载舞准备接新娘陈世祝 摄
渔家婚嫁“赏花”仪式中,准新郎戴着黑色毡帽和大红花接受渔歌祝福陈世祝 摄
渔家婚嫁订婚日吃高楼陈世祝 摄
大亚湾衙前绿道全貌谢开凯 摄
羊城晚报记者陈丽媛
通讯员张璇张玉珍陈世祝
昔日渔韵悠扬的滨海渔村大亚湾,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成为大项目林立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华衣下,惠州南部这个迷人海湾的真实“文化体态”,有着更为丰满的里子,尚待外界发现、探索和推广。
悠远厚重的文史脉络、得天独厚的山海资源、浓郁淳朴的渔家风情,生机盎然的石化产业……潮起潮落间,大亚湾的人文之美持续激发着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唤醒疍家后人的海洋记忆。
“大亚湾的海洋文化不仅是水域文化,更饱含源远流长的精神内涵。”大亚湾作家协会主席李建毅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说。随着文化建设渐入佳境,大亚湾深邃多姿的海洋文化底蕴呼之欲出。
由来
海洋文化源远流长
大亚湾曾是疍民聚居地
纵观之,海洋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由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
大亚湾地处惠州南部,濒临南海,拥有极为丰富的滨海资源——长达63.1公里的绵长海岸线、超过1300平方公里的湛蓝海域、近百个千姿百态民风淳朴的岛屿……由此,从“浮家泛宅”的疍家渔民聚居地,到石化项目云集的优良港湾,大亚湾区始终孕育着丰富的海洋文化。
据大亚湾作家协会主席李建毅介绍,古时候朝代更迭,战乱连连,很多百姓因各种天灾人祸流离失所,举家南下逃难来到偏远荒凉的沿海地区,部分难民常年以船为家,打鱼为生,成为疍民。
疍民又称艇户,集中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一带。疍家分为福州疍民以及广东疍家人。其中,大亚湾地区自古便是疍民的聚居地之一。按照部分大亚湾原住民的说法,这里早期的渔民是闽南人后代,大约200年前从潮阳一带南迁。如今,大亚湾疍家文化已成为广东疍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云苍狗,沧海桑田,过去逐水而居的疍民逐渐离船上岸,但疍家人的精神信仰和民俗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时至今日,大亚湾沿海不少村落仍沿用传统的渔家婚俗,如东升村、前进村、霞新村等,2015年11月,“大亚湾渔家婚嫁”被列为省级非遗项目。
大亚湾澳头街道东升村,时常响起宛转悠扬,朗如珠玉的渔歌。
“以前渔民出海,常常咏唱渔歌表达心情。”东升村村委会妇女主任罗妹介绍称,渔家婚嫁在大亚湾已经有两三百年历史,订婚日吃“高楼”、赏花日拜大王爷,结婚日迎新娘等仪式都很热闹隆重,很多环节都会用唱渔歌的方式助兴。罗妹说:“现在东升村还成立了渔歌小组,组织村民相聚联谊,咏唱渔歌。”
“17岁开始唱渔歌,已经唱了几十年咯!”今年68岁的徐妹经常与渔歌小组的姐妹相约对唱,偶尔也受邀担任当地渔家婚嫁仪式中的“唱歌婆”“好命婆”。
徐妹是“大亚湾渔家婚嫁”非遗项目传承人。尽管年近古稀,但她对渔歌的热情不减。11月26日下午,徐妹即兴演唱了一曲渔家婚嫁主题的渔歌,歌声悠扬,韵律婉转,让人一听难忘。
“我不识字,渔歌都是家里几十代传下来学会的。”徐妹爽朗地向记者分享自己结缘渔歌的经历,“孙子孙女都爱听我唱,孙女也学会唱一些了,有时候到东升小学教学生唱。”
据罗妹介绍,为做好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近几年东升村委会和东升小学开起了渔歌传承班,徐妹每月都会到学校给学生教授渔歌。
早在2016年,大亚湾区宣教局组织专家学者对沿海传统渔村的渔歌文化展开调研普查,当时包括徐妹在内的数位渔村歌手接受了登记。
延伸
文化渊源孕育精神内涵
疍家文化成海洋文化研究“活化石”
明末清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对疍家民俗有生动记载,“诸疍以艇为家,是曰疍家。其有男未聘,則置盆草于梢;女未受聘,則置盆花于梢,以致媒妁。婚时以蛮歌相迎,男歌胜則夺女过舟。”文中描述的,正是沿海疍民的婚俗文化。
目前,大亚湾申报的非遗项目除了省级非遗“大亚湾渔家婚嫁”,还有市级非遗“大亚湾渔民朝拜仪式”(杨包庙会)和“大亚湾大王爷节”,区级非遗“大亚湾渔家汤圆”。这些渔家传统民俗有着深厚的疍家文化基因,已成为当代学者研究海洋文化的“活化石”。
“疍家文化也可以视为移民文化,蕴含一定的苦难基础,其本质上也是海洋文化的延伸。”李建毅力认为,在航海技术尚未成熟的时代,对渔民而言,大海是神秘深邃、浩瀚无垠的,同时也变幻无常、狂暴险恶。自古以来,大海是考验人类力量和意志之处。正因如此,疍家人抵抗灾祸的顽强意志,以海为家的冒险精神广为流传,被称为“海上吉普赛人”。
关于“疍”的来历说法不一,其中不少研究认为,疍民因不在陆地安家置业,世代浮家泛宅,像是飘摇于海面的蛋壳,故称之为“疍家”。
大亚湾疍家文化蕴含丰富的历史渊源,因此赋予了其海洋文化更为饱满的精神内涵,李建毅在对大亚湾区展开多维度的文化调研后总结:“海洋文化的精神内涵包括冒险精神、开拓精神、包容精神。”
“与耕种相比,讨海需承担更大的风险,渔民的冒险精神和开拓精神非常突出。海纳百川的精神气量潜移默化根植于大亚湾当地新老渔民的思想中,可以说,海洋文化及其孕育的冒险、开拓、包容精神内涵,是大亚湾实现区域高速发展蜕变的精神文化基石。”李建毅分析称。
传承
多维文化待活化
底蕴深厚激发艺术家创作热情
或许是因为“世界级石化基地”“绝美黄金海岸”的名片过于耀眼,很长一段时间里,大亚湾的文化底蕴被大大低估。
在李建毅看来,大亚湾的文化底蕴饱满多维,宛如一块有待雕琢的“璞玉”——海洋文化的精神广度和历史深度渺无边界;岭南抗日的第一枪在大亚湾打响,埋下了红色文化火种;百亿项目林立的石化区升腾着石化文化的活力和激情……大亚湾的历史人文之美持续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热情。近年来,越来越多诗人、作家将创作的热情倾洒于此。
如何提升地区文化底蕴?李建毅认为,这是一个考验“慢功夫”的过程,从挖掘各类型文化资源,到保护传承非遗、文物,营造艺术创作氛围等,都需要凝聚方方面面的力量:“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给予持续的政策倾斜,加大对当地文化资源的挖掘建设力度;另一方面,要引入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进一步激发艺术家文化创作热情。”
李建毅强调,葛洪曾在《抱朴子》中提出“今胜古”思想精髓,这启发后世在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进一步重视现代文化的发展:“大亚湾在石化区的建设发展中凝练出独特的石化文化,是大亚湾海洋文化开拓精神的传承象征。”屹立于石化区近海处的三棵百年老树,见证了石化区的发展蜕变。
如今随着文化建设加码提速,大亚湾文化“蓝宝石”将不再暗淡。今年以来,大亚湾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目前,《大亚湾区文化发展改革“十四五”规划》研制工作稳步推进。在加强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大亚湾积极推进非遗项目和传承人逐级申报工作。此外,为进一步深化渔家婚嫁等非遗项目的开发利用,大亚湾积极探索推进《大亚湾文史拾遗》(含乡村文化历史收集)项目。
在红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传承方面,李建毅透露,目前大亚湾区作家协会已经在民政局的牵头下,启动了大亚湾红色文化摸底工作:“初步调研显示,大亚湾的红色文化非常丰富,我们了解到,大亚湾地区仍健在的革命老战士超过20人,他们保留了大亚湾红色文化的宝贵记忆。”
“地方文化底蕴的提升,考究的是慢功夫,要用文火慢熬,烈火是烧不出来的。”李建毅如是说。
时至今日,大亚湾深邃悠远的海洋文化精神内涵依旧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人。渔家婚嫁、妈祖诞、杨包庙会、大王爷节等渔家传统文化逐渐成为大亚湾的文化名片,吸引无数游客一探究竟。
当代诗人桑塔在诗歌《在大亚湾吟唱》中写道:“伸手就能碰到海的胸膛/伸手就能摘到荔枝的清香/这个地方吸引着寻梦者的目光/我在这里守护着坚强/只为与你一起见证/沧海变桑田并不是梦想……”
字里行间,是活力港湾灿若星辰的海洋文化;是石化新城奋斗者们的梦想温度;更是山海惠州包罗万象的文化底蕴。
【文脉溯源】
渔家婚嫁
“蛮歌相迎”,
成疍民“浮家泛宅”
生活缩影
在大亚湾多姿多彩的传统海洋民俗文化中,渔家婚嫁习俗历史悠远,反映了旧时疍民“逐水而居,浮家泛宅”的真实生活形态,是当地最具文化魅力的非遗项目之一。2015年11月“大亚湾区渔家婚嫁”被公布为第六批省级非遗项目。
追本溯源,大亚湾渔家婚嫁习俗与潮阳地区一脉相承,包括订婚日吃“高楼”,赏花日拜大王爷,结婚日新娘等主要仪式。具体来看,订婚日当天男方做东宴请双方亲友,并在席上公布结婚日期;婚礼前一天是赏花日,包含剪发、赏花和拜“大王爷”三大主要仪式。在赏花环节中,“好命婆”会为准新郎戴上黑色毡帽和大红花,亲友在旁对唱渔歌,祝福新人。其中,对歌仪式是渔家婚嫁习俗的最具代表性的民俗场景之一;到了结婚日,新郎方会将渔船装饰成气派的迎亲船前往迎接新娘,蛮歌相迎,全程渔歌缭绕,欢快喜庆。
时至今日,大亚湾东升村、霞新村等传统渔村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婚嫁习俗,婚礼长达数日。然而,在社会经济发展浪潮的冲刷下,传统的渔家婚嫁习俗逐渐与各地的婚礼习俗交融互渗,如今在部分渔村的婚礼中,西服婚纱取代了传统渔家服饰,部分仪式也有所简化,如“哭嫁”环节也常常因新娘不会唱渔歌被略去。
尽管当地渔村很少再重现原汁原味的传统渔家婚嫁习俗,但悠远海洋民俗文化魅力不减,渔家记忆始终荡漾在赏花日悠扬的渔歌祝福中,点缀在结婚日精美气派的迎亲船上。传统与现代元素交汇间的渔家婚俗,何尝不是别具一格的新时代民俗文化特色呢?
【文脉观察】
百年古树见证
石化区沧桑巨变
石化文化有望
成为旅游新名片
大亚湾石化区近海处有三棵老树,树干苍劲斑驳,虬根盘错如结,浓密茂盛的枝叶相互缠绕遮掩,为往来的游人撑开一伞伞翠绿的阴凉。据当地人介绍,三棵树分别是两棵榕树和一棵龙眼树,树龄均超过100年,甚至其中一棵榕树已经巍巍屹立超过260年。
“三棵树”在大亚湾可谓无人不知。上世纪90年代初,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正式落户大亚湾,随着工地建设的轰隆声响起,大亚湾拉开了石化区崛起的帷幕。自此,沿海杂草丛生的荒地被划为石化项目的建设用地,众多赫赫有名的石化项目先后涌入大亚湾石化区。建设初期,石化区仍是大片荒野,无数支撑石化区建设的建筑工人顶着烈日挥洒汗水,在毫无遮掩的荒地中,唯独屹立在海边的三棵古树枝繁叶茂,为工人们撑开了难得的阴凉。三棵树地处石化区开阔区域,多年来,关于石化区项目的选址、视察等工作都在三棵树下进行,不少领导人在此驻足停留,碰撞发展大计。
从荒无人烟的沿海荒地,到百亿项目林立的石化新城,大亚湾的沧桑巨变全都烙在三棵古树的枝干记忆中。如今,“三树共生,枝繁叶茂”,如今三棵树观景台已经成为大亚湾的著名景点,每年吸引无数游人慕名而来——并肩守望水天间,聆听百年潮音,见证项目落户。
回溯历史,大亚湾曾是难民南迁定居之地,深厚的海洋文化滋养了顽强勇敢的疍家渔民。1993年,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成立,大批立志干事创业的人才迁居这片迷人的海湾,经过近30年的融汇发展,大亚湾承载的早已不是疍民的谋生压力,而是新时代人才的梦想重量。
“三棵顽强伫立数百年的古树,是大亚湾石化区人民的精神寄托。”大亚湾作家协会主席李建毅如是说。
李建毅提出,如今的大亚湾基于海洋文化内涵中的开拓精神,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石化文化。对于奋斗在大亚湾石化区的人们而言,三棵树不仅是历史与辉煌的见证者,更是大亚湾海洋文化开拓精神的传承象征。
聆听来自海洋深处的百年潮音,倾听万千工人的梦想耳语,感受石化项目成功投产的轰隆欢呼。大亚湾石化区升腾起石化文化的气息,最近几年,大亚湾也在不断加码文化建设,李建毅透露,目前大亚湾作协在相关政府部门的牵头下,正依托三棵树的精神象征,以大亚湾的干事创业者为原型,撰写长篇小说《情定三棵树》。
大亚湾不仅海洋文化源远流长,随着石化产业、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还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工业文明。石化新城如今塔罐林立、管道纵横,依然是一道独树一帜的风景。目前,大亚湾积极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让全域旅游赋予大亚湾新的内涵,李建毅认为,石化文化有望成大亚湾发展全域旅游的新名片。
新闻推荐
惠州日报讯(记者杨熠)据气象部门昨日预报,未来几日,北方冷空气持续补充南下,惠州市气温小幅下降,各地以多云间晴、干燥天气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