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老了(节选)

羊城地方 2020-12-03 11:25

老人们在室外晒太阳新华社发

□白雪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走不动了,谁来搀扶你老迈的身躯?谁来抚慰你苍老的灵魂?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走不动了,如何追忆你曾经的荣光?如何安度你晚年的生活?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走不动了,怎样任你从容地老去?又怎样走完你最后的旅程?

当我国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老人,平均每天约有2万人、每小时有800多人进入老年时,危机感自然会绷紧你敏感的神经。“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会达到近5亿,而这30多年时间里还有4亿左右的老年人离开人世时,这说明从现在到2050年,我们将要养活的老年人口总量大体上在10亿左右。”要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安的美好愿景,是个多么艰难而沉重的话题。如何让现有的两亿老人颐养天年,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生命路程,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整个社会为之付出艰辛和努力。

时间奔走,人世匆匆。人们走着,走着,在不经意间就走过了童年、少年,转眼间又猝不及防地进入了老年。养老问题,就横亘在你的面前,既无法回避,又难以逾越。

步履蹒跚的黄叔叔和叶阿姨

从新华社记者近期的调查中发现,居家养老、享受天伦之乐仍然是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最理想的养老方式。根据我国国情和传统,无论从情感还是从现实来看,目前和未来,居家养老都将是“中国式养老”的主流。居家养老面临的矛盾冲突已在50、60、70年代出生的几代人身上凸显。

在笔者弟弟居住的小区里,住着一对开朗的老人,丈夫黄叔叔是个离休干部,曾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老伴叶阿姨从企业退休。他们家境不错,四个儿女一个在国外,一个嫁到外省,两个在惠州工作。开通的老人没跟着儿女过,自己独立生活在条件不错的小区里。黄叔叔是父亲在世时小区里为数不多能聊得到一起的老人。因父亲听不懂当地客家话,离休后跟儿女来岭南生活,朋友很少。每天与母亲到院子里散步碰到黄叔叔夫妇时,总会高兴地坐到小区人工湖边上聊会儿天。打过鬼子和老蒋的父亲,跟黄叔叔有许多共同语言,坐在一起就聊个没完。

黄叔叔不但非常乐观、健谈,还很喜欢运动。每天早饭后,老两口都搭乘免费公交,穿过大半个市区去十几公里外的市老干部活动中心活动。中午,顺路在超市里将菜买回家。他们的生活规律而有情趣,不用四个儿女操心。不幸的是,六年前的一天,叶阿姨中风了。好在送医院及时,恢复得不错。

不久,常常看见两位老人一前一后外出活动和买菜的身影。黄叔叔背着双手在前面走,一条腿仿佛短了一截的叶阿姨,一瘸一拐地紧跟在后头,不急不慢,走得有点艰难。虽然两人一前一后,没有相扶、相搀的丝毫浪漫,可分明是黄叔叔有意放慢了脚步,时不时等着后面的老伴,让叶阿姨才可以由着自己的脚步,自如地跟在后头。相伴而行的画面刻在笔者心里挥之不去,他们的背影似乎在告诉我们,什么才叫老伴。

笔者与长期照顾父母的弟弟为此发过不少感叹。我们兄弟姐妹六个,大家常回家看望父母,整天围着父母转。双休或节假日里,经常是一大帮儿女前拥后呼地搀着两位老人去户外活动或到饭店用餐,让左邻右舍和小区住户十分羡慕,父母的晚年因此很是满足。四年前父亲走了,不久,行动不便的母亲也坐了轮椅。从此,母亲不愿再下楼去,每天喜欢坐在阳台或飘窗上望着小区里的花草树木和老人孩子们。

人老了就怕生病,即便不差钱,没有亲人扶持和照顾也一样艰难。尤其遇到老人不能自理时,往往是一个病人就能拖垮一个家庭。

一天,我十分惊讶地问母亲:下面那个不是黄叔叔吗?他怎么也坐轮椅了?姐姐快语插话说:“黄叔叔脑梗,下肢瘫痪了。”热爱运动、性格开朗的黄叔叔才刚刚步入80岁啊。他身边有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保姆,每天推着黄叔叔出来晒太阳。他把老人推到人工湖边上,自己就跟院子里的大人、孩子们聊天玩耍去了。黄叔叔一个人背对着太阳,孤独地晒两小时,没人与他交流。

望着熟悉的环境,小区虽还是那个小区,花草树木也依然生机盎然,可这一切却一天天离自己远去,再也不能亲近它们了,黄叔叔的心里格外沉重;院子里仍充满着欢声笑语,熟悉的邻居们每次见面还会客套地打个招呼,可越来越程式化,渐渐地变得陌生起来;奔跑嬉戏的孩子们,那灵活跳跃的身影,越发刺激着自己不能动弹的双腿,让习惯运动的黄叔叔心里阵阵发痛。一种从未有过的被遗弃感慢慢地弥漫了他整个身心。起先他还会偶尔跟走过的熟人打个招呼、点点头,后来,他干脆闭紧那原本善言的嘴;合上失去了活力的双眼;低低垂下了他曾经有几分高傲的头……久而久之,再见到他时,已如同一具木偶,枯坐在轮椅里一动不动,像失水的植物一样,一天天地枯萎下去。

每次从窗里望着判若两人的黄叔叔,心里都格外酸楚。他和父亲曾在湖边凳子上谈笑风生的画面时不时会跳出来,一遍遍回放,眼泪也会情不自禁地夺眶而出……

黄叔叔的儿女们,因各自的工作、孩子,无法也不可能天天陪伴在黄叔叔的身边,他们为父亲花钱请来保姆照顾。令人心酸的不止是黄叔叔,还有行动不便的叶阿姨。她买菜的场景,常常像电影里的画面一样出现在眼前,难以忘却。

70多岁的叶阿姨,走路一颠一颠的,高高长长的身子向一边歪斜着。过去每次见她,总是不慌不忙地跟在黄叔叔后面走,不紧不慢间隔着几米远的距离,画面是温馨的。自黄叔叔坐了轮椅后,叶阿姨就更加孤独无助。每次看到她艰难地拖着买菜的拖箱,往来于小区楼群那长不过百余米的绿地时,心里都会颤然一动。

前两年在家照顾过父母的姐姐告诉我,她去菜市场买菜常碰见叶阿姨。叶阿姨因走路慢,每次七点多就去了菜场,来回要花费两个多小时,中途还要坐下来休息好几次。

菜市场,它距小区不足1000米,就在小区外的马路对面,隔着一条车来车往的惠南大道。对叶阿姨来说,这条道不仅像一条充满荆棘的漫长道路,更像一条充满危险的生死线。每当绿灯亮起,可怜的叶阿姨,战战兢兢地拖着装了没有几样菜的拖箱,一步一颤,费力地艰难行走。那双向六车道、30多米宽的马路,她过一段歇一段,行人分两次过完的路,她却要等几次绿灯亮起才能过去。老人的身影像风雨中一片枯萎的叶子,在与命运作顽强的抗争。

有几次姐姐正好在路口遇见叶阿姨,忙上前去搀扶她,不料被她坚决地拒绝了,她说了句让姐姐心酸不已的话:“今天你搀我,明天、后天呢?我还是要靠自己!”叶阿姨的话听得人心里隐隐作痛,令人百感交集。

老两口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虽都孝顺,可他们在知名企业里做白领,工作和竞争压力特别大,又要照顾自己的孩子和配偶的老人。他们每周都会轮流抽空回去看望老人,买些吃的、用的,还经常拿钱回家。可两个老人并不缺钱,缺的是日常能在身边嘘寒问暖备置衣食的亲人。或许人们可以轻松地说,再多找个保姆啊。殊不知,时下找个好保姆真比找个好媳妇要难得多!

黄叔叔中风刚出院回家后,儿女们就为老人找了一个住家保姆,是个四十出头、身体壮实的本地女人,一月4000元。她每天只负责照顾黄叔叔起居和拉撒。买菜、煮饭仍由叶阿姨负责。说起这个保姆,叶阿姨气得直抹眼泪。保姆刚来家就告诉两个老人,她只负责照顾老人,不做任何家务。除了午休,每晚吃完晚饭还要出去跳两小时的广场舞。两个老人通情达理,爽快应下。

没过几天,叶阿姨患重感冒,吃了药却不能睡觉,一直等到保姆十点多跳舞回来才躺床上。不一会儿就听到黄叔叔要上厕所的喊声。叶阿姨叫躺在她床边不远的保姆名字,可任她怎么叫,保姆都没一点动静。叶阿姨只好自己起来走到保姆旁边推推她说,你帮我把黄叔叔扶到厕所。保姆不耐烦地睁开眼说:我今天跳舞实在太累了,你自己扶吧!说完,又闭上眼、转过身去假装睡她的大头觉。叶阿姨气得浑身直抖。为了不给孩子们添麻烦,她忍了。气盛的黄叔叔实在看不下去保姆的所为,一天,当孩子们回来时,他发了很大的火才辞掉了这个保姆。

之后保姆换了几个,他们也是万般无奈才开口告诉孩子们的。何况如今的保姆市场并不规范,保姆做得怎么样?操守如何?中介关注得并不多,为了对推介给用户的保姆收取一定的中介费,常常热衷于把这家不用的保姆换到另一家去。何况保姆市场的紧俏,当保姆的也会随之提高身价,其中不乏心术不正、职业素养不高、利欲熏心、道德缺失之人。所以,不虐待老人已经算是不错啦,还能指望他或她能像朋友或亲人一样与老人聊天、交流吗?

黄叔叔和叶阿姨只是无数个居家养老中的个案之一。无论老人一生曾经活得多么精彩,可当其中一方生病或不能自理时,晚年的生活顿时黯然失色,苦不堪言。

常言说:晚年有福才叫福。当儿女们成家立业、事业有成时,父母也渐渐进入人生暮年,正是身边需要人手照顾的时候。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观念是:望子成龙凤。可往往越是成才的子女,越疏于照顾父母。他们越飞越高、越飞越远,直到飞出了渐渐老去的父母的视线,照顾父母既力不从心,又鞭长莫及。即便在身边的,也常常处在事业、家庭和老人之间,几难周全。当社区老年护理尚无完备的服务体系和实质内容时,居家养老中的高龄老人和行动不方便的老人便危机四伏。

身边不少人谈起养老时认为再简单不过的事:进养老院啊!这的确是一种选择,可是请容笔者告诉你这样一个不容乐观的现实:据《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当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42475个,拥有床位493.7万张,比上年增长18.9%,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4.4张……看了这个数字你还能乐观得起来吗?到2016年3月底,全国各类注册登记的养老服务机构约3.1万个,所提供的养老床位仅584万张,而当年我国老年人的数量已突破了两个亿,它远远无法满足当前的养老需求,条件好点的养老院床位更是一床难求。例如笔者居住的惠州市,条件设施最好的一家养老院目前已排队排到了N年以后。

力不从心的独生子女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由农业经济形态突飞猛进到工业经济形态的历史时期,人口的过快增长,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表现在直接影响了人民衣、食、住、行等生活水平,与教育、就业、环境、卫生事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影响了人口素质的提高,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也是破坏。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定实行计划生育,把它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从1982年到2016年1月起放开二孩政策,在过去长达34年的时间里,一代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的独生子女家长群体,如今已迈入老龄行列,并渐渐进入多病期和行动不便、需要有人照顾的阶段。

进入到本世纪以来,养老已成为“421”结构家庭(一对夫妇养四个老人)无比沉重的负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寿命的增长,独生子女夫妇将要担负起照顾四五个老人、甚至更多老人的重任,更何况这些独生子女们正处在既要养家糊口、为生计奔波,还要养育子女的艰难时期,很难承受照顾如此多位老人的艰巨任务。

好友阿莉就是一个典型。六十年代出生的她,是个长相漂亮的独生女。她父母都有工作,家境富足,儿时穿戴光鲜。在那个物质匮乏,家家都有一大帮孩子的年代,曾让多少同龄人羡慕眼热。大学毕业后她先在一所中学教书,后来调到省里一个大厅局工作。婚后跟老公比翼双飞,事业有成。在不到50岁那年,老公已是某厅的副厅长,她也是副处级干部。女儿考上国内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她的人生可谓一路顺利,家庭幸福和睦,生活精彩美满。

自我调到南方工作后,每次回那座城市探望生活在那里的亲人时,常与阿莉见面。一次她出差来到我工作的城市,见到她时,我和先生都大吃一惊。才几年没见,她原本姣好白净的脸,变成了土灰色,看上去没一点光泽;那一头浓密的长波浪卷发变得稀疏干枯;曾让多少人羡慕的苗条而高挑的身材,此刻像一棵经不起风雨的枯树,弱得似乎随时会倒下一样,整个人仿佛一下子苍老了十多岁。在我们相拥的瞬间,都泪如雨下。她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原来两年前的一天,她七十出头的父亲突然病倒,查出是肝癌晚期。从此,她孤身一人带着父亲辗转在北京、上海的大医院就医。终于还是没能挽回老人的生命。说起她父亲就医那段不堪回首的时光,她一次次泣不成声,后来竟俯在我的肩头上失声痛哭。

在她父亲生病的时间里,她经历了一段炼狱般的生活。第一次去北京治疗是她老公陪着她和父亲一起去的,通过不少关系才住进一所有名的医院,可她老公因工作需要连夜飞回了单位。可怜了我这位一向养尊处优、娇生惯养的女友,她仿佛一夜之间从天上跌落到无底的深渊里。

她断断续续地讲起她的经历:“那时我住在医院附近的一家宾馆里,早上5点钟起床去医院,白天一整天独自守着父亲,开始几天要做各种各样的检查,我们不停地在各楼层间排队、折腾。回到病房就一直守着父亲打点滴,嘴里还不停地给他讲些快乐的事,减少他的疼痛。看着瘦得不成样子的父亲,为想方设法给他增加点营养,在那个举目无亲的陌生城市里,我跑遍了医院附近的各家餐馆和超市,找父亲喜欢吃的饭菜和水果。中午等父亲吃完饭,打完针,我才趴在他病床的脚头上眯一会儿。为了不让父亲担心,每天我都咬紧牙关硬挺着。回过头想,连自己都不敢相信我有那么大的耐力和精神。每天晚上回到宾馆已经是11点多了,极度疲倦的我却难以入睡,因为生怕父亲晚上睡着了就再也醒不过来,一想到那个可怕的情景就没法睡了,便止不住地痛哭。白天一整天的压抑,只有到这个时候才可以尽情释放。有时我哭着哭着就睡着了,可经常又在梦中哭醒。结果没几天我就晕倒在病房外的走廊里。管病房的医护人员不忍看我那副惨状,帮忙找了个比较合适的护工。我那时根本不能垮!垮了家里多病的老妈咋办呢?我硬撑了下来。一个月里,我的体重从110斤瘦到90斤,头发也一把一把地掉,简直没个人形了。那时我总是想,要是有个兄弟或姐妹替替我该有多好啊……”

后来他父亲又先后住过几次院,因母亲身体不好,女儿在广州读书,爱人事业蒸蒸日上,着实难请假,只能靠她这个独女。我有点替她抱不平地说:你老公也该多替换一下你才是啊!她叹口气说:“照顾老人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能请的假他也请了。我已经牺牲了事业,不能再搭上他,他的担子也很重呢,除了工作,几个家都要靠他撑着呢。”

就这样,在送走他父亲最后的日子里,身高1.70米的她,体重只剩下80多斤,还落下一身病。她说那是她人生最灰暗的日子,她的体力严重透支,精神压力巨大,实在撑不下去时,死的心都有了。可一想到母亲和宝贝女儿,快要崩溃的她还是挺过来了。她感慨地说:“我那时不知有多羡慕孩子多的家庭!哪怕两个孩子也好啊!我现在又非常害怕将来自己老了、生病了,会不会累及女儿,真不希望她有我的这段经历。”

好在女友家境不错,属于高收入家庭。假如遇到孩子收入不高,又要养家糊口,哪还有时间和财力去照顾老人呢?又假如两个老人同时生病,那独生子女又如何分身呢?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已彰显无遗,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够破解的。不少独生子女家长悲观地认为:我们注定是孝顺父母的最后一代,也是被儿女抛弃的第一代。

阿莉的情况对独生子女家庭绝不是个案。从计划生育政策1983年开始实施,到2016年全面放开二孩生育,33年,最少会有一代人面临着与阿莉同样的境遇。如果政府不能尽快完善与计划生育政策相适应的养老政策体系,或许这些带着“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的美好憧憬,积极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独生子女家长,面对的残酷现实将是:老无所养。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林业厅厅长邓三龙建议:“有计划生育,就应有计划养老。要完善与计划生育政策相适应的养老政策体系。在住房、医疗、税收等方面出台可操作、针对性强的养老政策……如果这一群体老无所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不全面。”

据2016年国家权威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独生子女有1.6亿。这是个不可小觑的数字!就算他们懂事、孝顺,却也会力不从心,难挑重任。独生子女1比4比5的养老现状,无疑是居家养老极难逾越的严峻挑战。

新闻推荐

惠州市仲恺高新区工商联到访龙华

本报讯(龙华新闻记者吴雪平通讯员吴艳红)近日,惠州市仲恺高新区工商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汤建军一行15人到访龙华区工商联...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