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持续推进集“吃、住、游、观”于一体的休闲渔业产业链建设 从“渔”到“旅” 渔村“游”出好日子

惠州日报 2020-11-12 19:23

渔业村最靠海,是当地滨海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本版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摄

渔民转型后过上幸福生活。

大澳村民改造自家房屋,建成了民宿。

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渔业村里的一家饭店内,68岁的苏渡船熟练地从冰柜里拿出一些鲜鱿,汆水,配以酱油芥辣,便成就了一口爽脆;码头,村民苏伟明正接上3名游客,送他们前去附近海岛游玩……他们都曾经是以打鱼为生的传统渔民,如今却成了饭店老板和“海上巴士”司机。

惠东渔民众多,传统渔业发达。然而,随着渔汛的减少,收入逐渐下降,传统渔业迎来了转型时机。为推进渔业的转型和发展,惠东县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建设,规范和发展休闲渔业产业,提升休闲渔业服务能力,持续推进集“吃、住、游、观”于一体的巽寮休闲渔业产业链建设。

■转型

渔民变身饭店老板

中午时分,惠东县巽寮湾海边林立的海鲜饭店开始忙碌起来。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渔业村里的一家饭店内,68岁的苏渡船熟练地从冰柜里拿出一些鲜鱿,就在3个多小时前,这些新鲜鱿鱼才刚刚出水。苏渡船手脚麻利,将鲜鱿汆水,肉质变得无比紧致鲜甜,配以酱油芥辣,成就一口爽脆。苏渡船是渔业村的老渔民,半生在海上漂泊,传统捕捞日渐式微,苏渡船中年上岸,开起了渔排饭店,凭借半生渔民经验,深得海味烹调之精髓,成就了这家当地历史最久的海鲜饭店。

传统渔业风吹日晒,遇到恶劣天气,小船如风中柳叶,无依无靠,生活艰苦。“我们以前是住在船上的,很辛苦。”苏渡船回忆。以渡船为名,这个名字是母亲取的,很有渔民特色。如今,苏渡船也很少上船捕鱼了,基本都在岸上渔排饭店忙活。饭馆是在自家房子里开设的,连续3栋房子串联在一起,甚为壮观。

苏渡船家的饭店是当地最老的海鲜饭店之一,开张已经超过20年之久。出生于渔家,苏渡船整个少年时光都在海上漂泊,如今他已经68岁,基本上告别了海上的生活。对他而言,深知传统渔民的辛苦,也因此,他特别珍惜现在拥有的生活。“为什么叫渔排饭店?因为最早我们的饭店是开在渔排上的”。

苏渡船家8兄弟姐妹,他排行第四,上世纪九十年代,渔汛减少,传统渔业开始寻求转型。当年,他家就有自己的渔排,但主要是居住。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滨海旅游的兴起,餐饮业自然而然走进了渔民的生活。“那个时候很多游客想在渔排吃饭,说海鲜新鲜,风味独特。”久而久之,苏家索性在渔排上开设饭店。新鲜的食材,加上渔家对海鲜的专业理解和烹饪,一时大受欢迎,“当年很火,一天都有10多桌客人”。

渔排饭店大受欢迎后,苏家生活也逐渐稳定。出于对海水环境的保护,2000年后,苏家将饭馆搬上了岸。如今,饭店由苏渡船掌舵,爆炒鱿鱼筒、椒盐濑尿虾、海胆炒饭……每到旅游旺季,饭店内总是游客不断,“旺季的时候,一天都是五六十桌客人,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对苏渡船而言,以往的渔民生活固然是重要的生活体验,然而,叶落归根,年过花甲的他选择了扎根港湾,过上闲适的日子。

餐饮业,是渔民转型最多的行业,整个惠东县稔平半岛,渔家海鲜饭店过百家,依靠的是旺盛的滨海旅游业。近年来,惠东县加大力度规范海边餐饮行业,通过各种措施引导该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传统渔村变民宿村

惠东县港口大澳村原本是一个传统的渔村,如今,它摇身一变,成了民宿村,自村口开始,海边民宿林立,非常别致。富有海洋色彩的民宿点缀着这个海边渔村,彰显出富饶和美丽。“我们村有大概一半以上的村民都在从事民宿。”大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小龙介绍,大澳村的民宿如今已经初具规模,在旅游旺季的时候,甚至一房难求。

大澳村民宿的由来是因小星山浮潜项目的落地,引来了大量的游客。在附近住房条件不完善情况下,大澳村民及时改造了自家房屋,形成了民宿。也因此,成就了该村独特的风景线。如今,旺季时,一间海边民宿住一晚要超过300元,为渔民增收不少。

“我们这个地方看日落是最好的位置。”在海边开民宿的刘美玲如此介绍她家的海边民宿。她家的民宿阳台对着大海,海景一览无余,是当地的网红民宿。刘美玲与丈夫黄凤彬是大澳村本地人。近些年,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游客越来越多,很多游客都希望住在当地,观赏日出和海景。

“我们有朋友经常过来,于是发现海边民宿是一个商机。”因此,刘美玲夫妻二人去深圳大鹏较场尾民宿调研,参考把空置的房屋建成民宿。回到大澳村,就有了一个“民宿计划”。夫妻二人用了10多万元,把老房子装修一新。刘美玲说,房子长近20米,宽只有4米,属于“竹竿型”房屋。原来只有两个房间,后来她把大厨房间隔出一个房间。

刚开始是朋友来住,之后,通过朋友们口口相传,每到旅游旺季,三个房间都被订满。到了冬季,来海边玩的游客少了,黄凤彬负责出海打鱼,刘美玲负责到市场卖鱼。如今,刘美玲忙得不可开交,但她很满足:“回家乡开民宿,除了有收入外,还能照顾孩子和老人。”

像刘美玲夫妻一样既是渔民,又是民宿老板的惠东沿海渔民也很多,目前以大澳村最为集中,吴小龙介绍,该村共有50多栋房子改造成民宿,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越来越多的渔民也跟上潮流,走上转型的道路。

传统渔船改观光渔船

夜幕降临,地处巽寮湾的渔业村华灯初上,虽然是旅游淡季,但周末的游客仍然不少。渔业村是最靠海的渔村,是当地滨海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如今,走进渔业村,映入眼帘的是高耸的居民楼,村道早已硬底化,水泥地板甚至铺设到渔民家门口。家家户户门口悬挂起鱼干等海鲜干货,释放着渔村的特色。更特别的是,渔村的村道正在改造,从目前的效果来看,一条民俗商业街雏形已经初显。

“我们计划将主村道进行统一风格的改造,打造成当地集特产、民俗、商业为一体的商业街。”渔业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苏明仔介绍。如今的渔业村已经不是以前靠打鱼为生的传统渔村了。苏明仔介绍,实际上,该村建村的历史并不是很久,村民来自巽寮近海的海上渔民,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政府统一安排,上岸定居,形成了现在渔业村。以往村民以捕鱼为生,几乎是看天吃饭,饱一餐饿一餐。如今,该村接近2000名村民,摆脱了靠天吃饭的日子,过上了脚踏实地的日子。

2010年前后,惠东滨海旅游开始蓬勃发展,大量的游客聚集到巽寮海边这个不起眼的小渔村,“当时人很多,来的很多都是内地的,都没出过海,请我们渔民载他们出海,体验生活。”苏明仔说,越来越多的游客提出这样的需求后,渔民很快就反应了过来,自然而然地走上了观光渔业的新路子。到了旺季的时候,渔民从早忙到晚,收入近千元。

现在,该村的观光渔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渔船改造的观光渔船,另一种是作为垂钓和海上交通的飞艇。为了规范地管理村中的观光渔船和飞艇,该村还成立了合作社,除了管理观光渔船外,还接受团体旅游等订单,更加合理地利用村里的资源,让村民收入更稳定。经过几年的发展和游客的口口相传,渔业村成为了网红旅游村,很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

苏伟明是开飞艇的村民之一,一趟下来,就有了几百元的收入。早年,他跟着父母在海上漂泊打鱼,日子清苦,从传统渔民转身“海上巴士”司机,辛勤劳动让他建起了新房,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同时,他也是当地成立的旅游合作社的副社长,统一管理该村的观光渔船和飞艇。“未来,我们也想引入第三方旅游管理公司,整合村里的旅游资源,系统地开发。”苏明仔说。

■引导

休闲渔业健康有序发展 带动渔民再就业400多人

据了解,目前,惠东县专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已经很少,支撑传统渔业的是企业的远洋捕捞等。据初步统计,惠东县去年渔业总产量63772吨,产值146804万元。其中,海水养殖产量41062吨,产值94186万元;海洋捕捞量12996吨,产值29742万元,同比分别下降3.0%和2.4%。

从数据上可以看出,传统捕捞行业已经处于转型期。目前,惠东渔业生产规模总量不大、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示范带动效应不明显,优势主导产品不多,未能真正形成品牌效应。水产品加工流通业仍明显滞后,缺乏大型水产品加工企业带动,产品附加值较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近年来,惠东县休闲渔业蓬勃发展,该县休闲渔业已基本成为健康有序发展的新型产业。目前,已批准备案的休闲渔业企业有11家,其中规模经营企业3家,分别是惠东县巽寮滨海渔业专业合作社、惠州市港口星港海湾度假有限公司和惠东县港口小星山海上度假服务有限公司。3家公司共拥有休闲渔船100多艘,休闲渔业码头6个,年承接游客量50多万人次,年营业额1120万元,带动当地渔村转产转业渔民再就业400多人,较好地促进了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有效解决了渔民的生产、生活出路等问题。

走出近海走向远洋

推动渔业可持续发展

当地职能部门还积极宣传动员,鼓励渔民“走出近海、走向远洋”。鼓励有资质、有意愿、有实力的企业牵头成立渔业远洋捕捞股份制公司,吸引近海捕捞渔民以股份制的形式或以渔船功率指标入股的形式入股公司、集资建造大型远洋捕捞渔船,“走出近海、走向远洋”,向深海要资源、要发展,既可减缓近海捕捞的强度,保护幼鱼资源,又促进了海洋渔业转型升级,也符合我国鼓励发展“深蓝渔业,远洋渔业”的战略目标,达到让渔民增收致富的目的。

接下来,惠东县将推进海洋牧场建设作为解决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的金钥匙,进行转变海洋渔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探索,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建设海洋牧场,不仅能推动养殖升级、捕捞转型、加工提升、三产融合,有效延伸产业链条,推动海洋渔业向绿色、协调、可持续方向发展,还能有效带动沿岸地区水产品育苗、养殖、加工、外贸、交通运输、休闲垂钓、餐饮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海洋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

此外,惠东县还引导特色渔业产业打响惠东品牌,加快推进该县现代渔业建设,使该县渔业产业走上小而精、大而强、市场大、经济好的新路子。规范和发展休闲渔业,提升休闲渔业服务能力,持续推进集“吃、住、游、观”于一体的巽寮休闲渔业产业链建设。加快发展深水网箱智能化平台建设,引导现有深水网箱养殖向“大”规格深水网箱养殖升级改造,增强抗风抗浪能力。

本版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蔡伟健 赖金朗 洪鹊儿 特约通讯员黄少卿 通讯员叶衍达

新闻推荐

劲风扬帆正当时□罗华顺

这次回到家乡惠东港口,发现变化很大:一幢幢高楼大厦就像挺拔的士兵,守卫着美丽的港湾;鳞次栉比的渔民楼升腾起袅袅炊烟,门前晒...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