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散30多年后,原惠阳地区汉剧团“重生”曾一票难求的《秦香莲》正在重排,将于明年上演
汉剧演员在后台化妆,整个过程需要2个小时
醇华戏曲艺术团送戏下乡
醇华戏曲艺术团成员在公园练习基本功
统筹策划/羊城晚报记者马勇陈骁鹏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林海生
南粤大地上,有一种被誉为“南国牡丹”的戏曲,与潮剧、粤剧合称为广东三大剧种,它就是广东汉剧,原称“外江戏”,源于中原,200多年前流传岭南,经历代艺术家呕心沥血,千锤百炼,扬元音而出新声,擅大乐而纳小调,演遍闽、粤、赣等地区。
南粤生,鹅城兴,上世纪原惠阳地区汉剧团人才鼎盛,风靡千里,传统汉剧《秦香莲》连续演出了43天,观众达54000多人次,打破了惠州有史以来最高的演出纪录。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原因,原惠阳地区汉剧团1984年被迫解散了。
30年来,出于对汉剧的热爱,原惠阳地区汉剧团的演员们每年都会相聚一起,解戏瘾的同时寻求重组的时机,皇天不负有心人,2019年,原惠阳地区汉剧团演员以惠州市醇华戏曲艺术团(以下简称“醇华戏曲艺术团)的名义重组。近日,好消息再度传出,醇华艺术团目前正在重新排练《秦香莲》,将于明年上演。
汉剧重获观众喜爱
10月23-25日晚,合江楼下,清扬婉转,古韵悠长,惠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下简称“惠州文广旅体局”)主办的“国韵飘香”重阳戏曲专场连续三晚在合江楼下上演,其中,传统汉剧表演在现场引起热烈反响。
舞台上,演员们层层叠叠的长衣厚衫、厚重的妆容、头顶繁琐的饰物,以及旋律优美的唱腔,仿佛带人穿越时空,回到古老的戏曲里:巾帼不让须眉、沙场上英勇杀敌的扈三娘;冲破封建束缚,敢于追求爱情的严兰贞……一场又一场戏曲,通过优美的唱腔,轻盈的步伐,灵动的眼神和手势,淋漓尽致地展现着所演人物的爱恨嗔痴。
场下,大批市民驻足观赏。陈先生一家都是戏曲爱好者,当晚他给四岁半的孙子陈煜轩穿上汉服,画上小生妆容,早早到合江楼候场看戏。
记者看到,台上戏曲声一响,陈煜轩就有模有样地学起来,惹得不少游客拿起手机拍照发朋友圈。“我也拍了小视频发到微信群里,大家都说很可爱。”陈先生说。来看戏的人越来越多,陈煜轩就嚷着要他抱起来看,嘴巴里还奶声奶气地哼着腔调。看到扈三娘精彩的“刀枪”表演时,他的小手都拍红了。
在东莞上大学的小田也被吸引住了,当晚他本来约了跟朋友到水东街COMMUNE酒吧玩乐,不曾想刚到合江楼,目光就被吸引了,直到剧场散了,他才想起此行的目的。“很喜欢,很过瘾。”小田说,他平时很少有机会在惠州看到这样的演出。
在惠州演出曾“创纪录”
舞台上的精彩瞬间,是汉剧演员在台下用多年汗水换来的,国家一级演员、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汉剧表演艺术家李焕霞告诉羊城晚报记者,戏剧是由历史上忠义孝廉等优秀文化凝练而成,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一门优秀的传统文化。她说:“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戏台能够给表演者、观众传递很多正能量的东西,比如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许多表演者要经过十余年的沉淀,才能够从边缘角色走向主角,这就是在告诫我们‘要成为主角,先要有沉淀’。”
在惠州市惠城区南坛路的一座小楼房里,三楼有一间小房子,那是醇华戏曲艺术团的排练场地。该团是在原惠阳地区汉剧团的基础上重新组建的。这里条件很简陋,但大家对汉剧的热情很高,排练很积极。
时间倒回到上世纪,原惠阳地区汉剧团曾是广东省内备受追捧的汉剧表演团。它的前身是在汕头公益社基础上筹建的汕头市业余汉剧团,1957年成为专业剧团,1960年整团调到韶关,改称粤北汉剧团。当时,现河源市各县尚属韶关专区,1963年惠阳专区恢复建制,将现河源市各县划归惠阳专区,汉剧团亦转入惠阳专区,团址在龙川,并改名为东江汉剧团或称惠阳专区汉剧团。1964年初入驻惠州,1965年连平汉剧团并入,称惠阳地区汉剧团。
据记载,从1965年至1984年5月,原惠阳地区汉剧团共创作、上演41台大小剧目,其中古装戏17台、现代戏24台。汉剧、汉乐成为东江民众喜见乐闻的“乡戏”、“雅乐”。该团还一度创下了历史:1978年该团在惠州人民会场(现改为花都影剧院)演出传统汉剧《秦香莲》,连续上演了43天,共48场,场场满座,一票难求,观众达5.4万多人次,打破了惠州有史以来最高的演出纪录。“但凡晚一点点,就甭想买到票。”陈先生回忆道。
不仅如此,该团还曾到梅州、潮州、汕头等地演出等汉剧,场场爆满,轰动“汉剧之乡”(福建武平中山古镇)。许多“汉剧迷”称赞该团演员、乐师阵容较庞大,艺术造诣积累较丰富,是可与广东汉剧院媲美的汉剧团。可无奈的是,由于历史原因,1984年该团被迫解散了。
《秦香莲》将重排上演
原惠阳地区汉剧团被迫解散后,剧团中的演员流落四方,但一到节假日,他们就会聚到一起,唱唱汉剧过把瘾,同时,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藏着一份同样的期许:汉剧团什么时候可以重组?
“广东汉剧在惠州风光不再,但作为老戏曲人,我们内心一直有着传承传统戏曲文化的情怀。”醇华戏曲艺术团团长吴荣花说,她曾是原惠阳地区汉剧团中一员,豆蔻年华时进入汉剧团,自此就与汉剧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她介绍,每年广东省有关部门会安排汉剧表演到各地级市,但因原惠阳地区汉剧团解散了,惠州再无成熟的汉剧团出现,原本定在惠州的表演,被分至其他城市,这让她们这群汉剧“发烧友”非常痛心。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2018年,一番努力过后,吴荣花在惠州市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在召回原惠阳地区汉剧团演员的基础上,成立了醇华戏曲艺术团,并于2019年正式挂牌运作,主打汉剧推广。在去年12月广东汉剧振兴发展大会上,醇华戏曲艺术团又被授牌,成为广东汉剧(汉乐)活动驿站。“这有利于更广泛的宣传、推广、普及汉剧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吴荣花说。
沉淀了30多年,汉剧演员们的劲头都特别足,吴荣花向记者透露,目前她们有一个想法,他们要重排《秦香莲》,明年上演。
在劲头很足的同时,她们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平均年龄60多岁的他们也感到体力大不如前,并且,醇华戏曲艺术团运转的费用从何而来?
平日里,戏剧演员们不仅加强身体锻炼,每天清晨去河边、公园等空旷的地方练声、练身段。每周还会舟车劳顿,前往广州、深圳等地排练学习,提升艺术专业技能。吴荣花表示,截至目前,添置服装道具等已耗费了20来万元,资金运作压力很大,她希望惠州市有关部门或企业能够给予支持。
1966年至1968年,广东汉剧专业演出团体在“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下或解散或合并,1969年仅存梅州地区、惠阳地区两个汉剧团。如今梅州已将汉剧等活动作为文化名片打造,每周有专场活动,对外宣传城市形象,“这值得惠州学习。”李焕霞表示。
新闻推荐
建设银行惠州市惠阳支行开通绿色通道 上门重设密码解老人燃眉之急
惠州日报讯(记者黄尉宏)家住惠阳区淡水街道的冯大爷,因病瘫痪在床,加之记忆力减退,无法想起自己的社保卡密码,导致社保卡不能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