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河流在强力整治下的蝶变 惠州全力攻坚水环境治理,淡水河重现鱼跃鹭舞

南方日报 2020-10-30 07:29

整治后的淡水河再次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南方日报记者梁维春摄

“天气入秋了,早间和傍晚都比较凉,鹭鸟是不出来的,白天暖和起来才会出来觅食。”每逢周末都来体育公园淡水河畔垂钓的刘鑫说,等鱼上钩无聊时就看对岸的白鹭觅食,翩翩起舞的样子很惹人爱。

时间倒回几年前,这番景象非常少见。淡水河治理作为惠州市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已成为惠阳、惠州,乃至全省工业发展的“后遗症”之一。

在生态文明建设号召下,淡水河悄然迎来蝶变。2019年,惠州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总指挥部发出2019年第1号令,惠阳区随之召开“1号工程”水污染防治攻坚战誓师会,将淡水河整治摆在了全区工作的最前头,全力攻坚淡水河紫溪断面劣Ⅴ类水质。

随着面源管控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不断发力,去年11月至今年9月,紫溪断面水质连续11个月优于地表水V类标准。淡水河两岸河堤复绿、河水返清,一系列悄然变化谱写了一首城市生态融合的“交响曲”。

●南方日报记者张峰

完善防治部署

水污染防治列入“1号工程”

淡水河是东江二级支流,发源于深圳最高峰梧桐山,纵贯深惠两市,在紫溪口汇入西枝江,全长95公里。其中位于惠阳境内的河段长55.8公里,流域面积745.9平方公里,占惠阳总面积的75%,是惠阳人民的母亲河。

在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城市组团产业的集聚发展和常住人口的不断增加,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往往带来了河道的污染。淡水河也没有例外,由于上世纪90年代深惠区域初级的工业化发展,淡水河河水由清变浊,部分河段甚至长期出现黑臭局面。

面对“母亲河”的转变惠阳人没有“坐以待毙”,早于20世纪初便开始了治水的脚步。

据惠州市生态环境局惠阳分局办公室公布的资料显示,针对淡水河的污染问题,2006年,深惠两地开展跨界合作治理,水质不断改善,并于2012年消除了黑臭现象。但随着近年来河段周边产业募集布局和人口集聚增加,污水处理能力“过载”,水质反弹。截至2018年,淡水河水质仍为劣V类。

“"母亲河"成了"黑臭"河,我们市民是没法答应的。如果惠阳的发展需要付出这样的代价,那我们不要也罢!”在2019年8月的淡水河整治工作调研活动中,住在秋长街道横岭水边的村民李大爷这样告诉记者,小时候在河里抓鱼、游泳很欢乐,现在都没法跟小孩子讲了,“说了也理解不了”。

不只是群众的期盼,中央和省环保督察重点反馈淡水河的污染问题则使得淡水河整治迫在眉睫。

重压下的淡水河也爆发出了惊人的“反弹力”。2019年,惠州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总指挥部发出2019年第1号令,决定以淡水河紫溪等断面为重点,开展全面攻坚水环境突出问题专项行动;惠阳则将水污染防治作为全区“1号工程”,摆在全区所有工作的最前头,以最高的政治站位、最大的财政投入、最强的工作措施,集中全区力量打响淡水河水质达标攻坚战。

在具体的实施环节,惠阳区委、区政府制定2018年—2020年三年水污染防治攻坚计划,对全区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进行全面部署。同时成立水污染防治攻坚指挥部,以“污水不入河”为导向,抓牢“截污”“控源”两大核心工作,不断推进落实“3+2+1”工程,即三大工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配套管网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两个管控:工业企业管控、面源污染源管控;一个治理:河涌综合治理。

新建基础设施

建管网补短板,生活污水不入河

在淡水河的蝶变过程中,不断推进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备受关注。据该区生态环境局统计数据显示,淡水河流域生活污染源的占比达到了62%,这也意味着全面补齐治污设施短板成为河水治理的关键。

“要整治水污染,控源、控面是基础,控源是不让废水排出来,控面是不让污水流出去。”在受访过程中,惠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挚平介绍,城市治水要集中到污水的集纳和处理,完善污水管网铺设,尽可能地收集污水;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水平,污水处置达标后再对外排放。

时钟回拨到两年前,污水管网和污水厂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惠阳都是短板。

“在历史发展和建设周期,账已经欠下了,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全力找问题,补短板。”惠阳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整个2019年都在全力推进污水管网铺设和建设污水处理厂相关工作。只有先把欠下的管网里程、布局的污水厂都建起来,通上水,把生活污水都收集起来才能谈下一步的工作,针对性地再进行完善。

该负责人同时指出,在建新厂的同时也全面排查既有的管网和污水厂,该打通连接的就要连接,该雨污分离的就要分离,该提标升级的就赶紧提标,全面扎实地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1号工程”的重压也推动着各镇办污水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成效初显。

据今年初惠州市惠阳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公布的《惠阳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019年工作总结及2020年工作计划》内容,仅在2019年,惠阳全区便完成污水管网建设长度188.573公里,超额完成全区183公里的污水管网建设任务。与此同时,2020年128.461公里里程的建设任务截至10月也已完成128.0155公里。

该局相关负责人屈晓东介绍,自2018年以来,全区新建成的配套管网里程已经达到了403公里,其中淡水河流域新建259公里,有效确保了生活污水不入河。

在污水处理工作领域,去年以来,惠阳区新建、扩建3座污水处理厂和6座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2.85万吨/日,目前全区污水处理能力达50.35万吨/日。同时,该区淡水河流域内建成的12座污水处理设施也全面完成了提标改造,基本实现了尾水优于地表水V类标准,部分甚至优于Ⅳ类排放标准,实现对淡水河优质补水。

深化面源管控

向科技要力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不只是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的兴建,惠阳淡水河段工业生产用水频现的偷排问题也得到了控制。

“污水厂最怕的就是工业废水的偷排,尤其是部分有毒废水,还会杀死污水处理池里工作的微生物。”污水处理厂运营公司惠州市长润沃达水质净化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如何强化管控?市生态环境局惠阳分局副局长邓利辉在受访时表示,该局当前已形成了严查严打机制体系,严厉查处辖区企业偷排行为。“污染防治没有松懈的时候,"5+2""白+黑"是工作的常态,时刻保持着密集巡查,动态突击状态。”

查阅市生态环境局惠阳分局官网信息,该局近年来每月均会集中发布一批环境违法案件。在10月份发布的惩处案件中,位于新圩镇长布村的龙景织带(惠州)有限公司利用软管将废水处理设施池体废水直排外环境被处20万元罚款;弘泰(惠州)金属表面处理有限公司则因超标排放水污染物被处以67万元罚款……

在强化传统的人工巡检同时,惠阳还在全市内率先使用科技创新手段向科技要监管力量。一方面通过在河口设置水质自动监测站,依靠先进的设备24小时实时监控水质,随时为水质把关,数据实时上传平台;另一方面则引入治污工况过程监控科技软件系统监管企业废水排放,最大限度堵塞漏洞,确保污水应收尽收。

最新的整治成果显示,2020年1—9月,紫溪断面氨氮、总磷国家第三方监测均值分别为0.734mg/L、0.138mg/L,水质达到V类水标准。

“我们的目标是做到污水不入河。”面对这一成绩,市生态环境局惠阳分局局长张敏直言将继续深化巩固和提升治理成果。“治水工作其实更是一种使命感,惠阳的人民群众都在看着,都在盼着,我们永远都在路上,永远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张敏说。

值得注意的是,依托淡水河污染整治初显成效,惠阳还将通过推进河床、河堤、水体修复工程进一步深化河涌污染整治成效,建设河滨公园、河涌休闲文化长廊等亲水文化设施,宣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进淡水河半岛滨水公园建设,深化亲水文化和城市生态融合发展,达到全面共治共享的目标。

新闻推荐

全市绿色建筑标识面积突破9100万平方米 你住的小区,是绿色建筑吗?

10月28日,惠州日报推出“绿色建筑美好生活”专题,扫二维码展开阅读。新时期惠州绿色建筑发展研讨会。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