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参与“一核一带一区”建设两年,城市品质、创新、投资等多领域成效明显 赛龙夺锦:激发城市发展新动能
东莞主动融入新一轮城市群和都市圈。图为东莞城区。南方日报记者孙俊杰摄
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的交通体系正快速铺建;散裂中子源、南方先进光源、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等国家大科学装置接连布局;今年以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呈双位数增长,为经济发展带来强大后劲……
2018年,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作出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的重大部署,全面实施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新战略,成为广东省新时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总抓手。
两年来,在深度参与“一核一带一区”建设的过程中,东莞城市品质提升、抓创新稳龙头、加大有效投资力度、推动深层次改革开放等领域“赛龙夺锦”,“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进一步激发。
品质提升
主动融入新一轮都市圈
眼下进入秋分,但虎门高铁站南广场的工地上,仍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数十台工程机械在宽阔场地上繁忙作业。
“2019年以来,虎门加快高铁站TOD的土地整理、用地报批和推出市场速度,仅用了10个月就完成了系列工作。今年7月22日,建设方东莞国铁保利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更是实现了拿地当天即开工。”这段时间来,虎门TOD综合开发办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往站场项目上跑,看着眼前这片热气腾腾的工地,他们说得最多的一个字就是“快”。
高铁站就像一座城市的会客厅,是城市品质的重要载体。虎门高铁站进出的日均人流量多达3万—5万人次,但长期以来,由于站场配套落后,周边路况较差,破旧工业区厂房林立,使得虎门高铁站的品质一直为人诟病。但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情形将发生根本性的扭转。
“未来,在虎门高铁站TOD的核心区,将矗立起11栋150至240米的现代化高楼,这相当于把东莞目前中心城区最热闹的国贸片区整体"搬"到这里的效果。”保利湾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助理总经理庞广军指着规划图纸展望,这里将崛起总面积超百万平方米的站城一体化新城,其中高铁站房、TID换乘中心、城市平台等公共设施建设将于2022年底完成。
对于往返东莞与惠州两地的“商务族”“候鸟族”来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生活圈再次提速。从9月26日开始,莞惠城际日均增加6对动车组,开行动车组达到43对,全程运行时间平均缩短25分钟。在作为穗深城际和莞惠城际交会站和中转站的东莞西站,两条城际铁路间的旅客平均中转换乘时间缩短为18分钟,广州东、深圳机场与惠州之间旅客在东莞西站中转换乘更加方便、快捷。
东莞正在全力推进“轨道上的大湾区”从蓝图走向现实。根据全会报告部署,东莞还将全力谋划广深第二高铁等新建城际铁路,并加快与广州、深圳地铁线路对接。按照目前的规划,广州将有6条地铁通往东莞,深莞两地也有6条城市轨道交通相连。到2035年,全市规划形成“4·9·1”城市轨道网络,其中轨道快线4条、轨道普线9条、深圳延伸线路1条。
通过提升交通枢纽能级,带动产业与城市发展,加快深莞惠互动融合和穗莞战略合作,这强化了东莞融入区域发展格局的通道支撑,与当前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背景颇为匹配。
从“十年磨一剑”高标准规划建设国际商务区,到全力构建“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三位一体的城市品质标杆地区;从多个轨道交通站场TOD综合开发提速,到沿轨道交通重塑城市格局……近年来,东莞将城市品质提升摆在突出位置持续推进,全会提出,东莞接下来还将不断优化城市布局,深度融入全省城市群和都市圈融合发展的城市格局。精心雕琢的城市“工笔画”逐渐清晰,昔日的“世界工厂”蝶变为如今的“湾区都市”,对高端要素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不断提升。
创新驱动
加快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
近日,2020华为开发者大会在松山湖召开。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透露,华为自主研发的鸿蒙2.0,将从智慧屏拓展至可穿戴设备、家电及其他智能设备,并将于今年12月,发布首款搭载鸿蒙2.0Beta版本的华为手机。
自2005年落地东莞以来,华为与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共同成长。在华为、OPPO、vivo三大手机龙头企业带领下,去年东莞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11312亿元,成为东莞首个万亿产业集群。
如今的东莞,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超过2家高新技术企业。东莞正扭住龙头企业和重点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今年1至8月,东莞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2524.8亿元,下降3.6%,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9个百分点,自4月起连续5个月当月正增长。实有市场主体突破130万户,增长8.4%。
全会提出,推动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做强做优,协同深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推动纺织服装鞋帽、食品饮料加工等传统产业全产业链转型提升,加快技术改造和品牌创建;大力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打造新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聚焦重点领域的龙头企业、“链主”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加强产业招商。
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离不开科研创新的支撑。
前不久,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召开发布会,宣布该所东莞分部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实验装置。该装置能精准“狙杀”癌细胞,将为我国肿瘤治疗带来技术性革新。这也是坐落于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相关技术催生的首个产业化项目。
近年来,散裂中子源、南方先进光源、先进阿秒激光设施三个国家大科学装置,相继落地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究成果入选“2019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松山湖科学城正式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大装置、大平台、大战略,牵引高端科创资源在这里聚集。2019年东莞研发投入占比预计提升至3.05%,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全会提出,要以参与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牵引,加快完善全链条创新体系。东莞举全市之力,将松山湖科学城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加快大科学装置和实验平台建设,催生更多从“0”到“1”的重大创新成果;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攻克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更好更快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实施“十百千万”人才工程,引进培育创新人才和现代产业工人。
有效投资
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未来的世界万物互联需要大量的数据,我们正在滨海湾打造OPPO首个自建的全球数据中心,投资20亿元,共有6000个机柜,明年年底将投入使用,将满足我们对于用户数据安全和低延时功能的需求,这也是我们公司对于国家新基建号召的响应。”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基建项目总监刘家宏说。
9月8日,东莞举行以“打造最强产业链·赋能制造新时代”为主题的全球先进制造招商大会,OPPO、vivo两大智能手机巨头与新区签约了系列“新基建”重点产业项目,主要集中在信息基础设施领域和创新基础设施领域。当日,滨海湾新区“六个10条”招商引资政策发布。其中,“新基建10条”对信息、融合、创新三类新基建项目全方位奖补,实现了对区块链、5G、AI、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基建设施的全覆盖。政策还提出重奖新基建产业项目,单个最高3000万,力促行业巨头投入新基建领域生产建设。
今年以来,新基建成为疫情下各地推动经济快速恢复发展的“利器”。东莞立足得天独厚的技术和产业优势,将5G、AI、云计算、大数据等广泛应用于产业升级与智能制造发展,着力构建新经济新产业发展的基石,推动新基建发展驶入快车道。
与此同时,东莞的“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也持续领跑,大数据对经济社会支撑效能不断发挥。2019年以来,东莞市政府携手华为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通过新基建全市初步形成了“云数网”于一体的政府“数字底座”,打造了政务数据大脑和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在推动营商环境、生态文明、城市运营、民生保障、行政效能、公共支撑等领域创新应用,实现了“一座托全城,六域竞创新”的格局,以莞家政务、民生大莞家、智慧交通、智慧生态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基础性、标志性工程正在加速推进。在8月发布的《中国城市数字治理报告(2020)》中,东莞力压一众省会城市位列第九,进入数字治理一线城市行列,特别是在数字基础设施这一指标的排名上,名列全国城市第二,仅次于深圳市。
一批民生领域的重大项目,不但撬动了有效投资,也在惠及民生方面推动东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今年9月初的开学季,东莞有22所新建改建的公办学校正式投入使用,新增公办学位2.8万个,这也是东莞近年来在秋季开学最大手笔的公办学位释放。今年3月,东莞正式启动“一号文两攻坚”,着重推进品质交通与教育扩容提质,打响了两大“千日攻坚战”,采用“制度+速度”的攻坚组合拳,从土地规划、立项到审批建设,用超常规的举措,着力解决民生领域的堵点痛点。
全会还作出部署,在今年剩下的100天时间里,全市将围绕“拓展新投资、争取新增量、强化新动能”,全力以赴开展百日攻坚行动,形成热气腾腾的建设局面。
数读今年1至8月东莞经济
●东莞全社会用电量557.6亿千瓦时,增长0.5%,今年首次超过上年同期。
●东莞全市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2524.8亿元,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9个百分点。自4月起连续5个月当月正增长。
●全市新增上市及过会企业11家,上市后备企业资源稳居全省地级市首位。
●东莞存款余额17930亿元,增长15.7%;各项贷款余额12032.6亿元,增长24.2%,较年初增加1900.4亿元,超过去年全年新增额度,增速居珠三角首位。其中,制造业贷款余额2095.5亿元,增长47.2%。
●东莞共引进内外资项目2507宗,协议投资金额1448亿元,同比增长12.3%,实际投资金额873亿元,同比增长48.2%。
●东莞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62.1亿元,增长10.5%。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9.9%,拉动固投增长6.3个百分点。
●东莞实有市场主体突破130万户,增长8.4%。其中实有企业59.9万户,增长12.4%;城镇新增就业5.9万人,实名制就业登记501.2万人。
●全市村组两级经营总收入152.9亿元、纯收入112.1亿元,分别增长1.7%和2.7%,比原估算提前半年实现扭负为正。
●全市税务累计开票金额2.6万亿元,增长0.5%,今年首次实现正增长。
南方日报记者郭文君吴擒虎何明强
统筹:郭文君
1—4版策划:靳延明郭文君
新闻推荐
金牌销售二维码金牌销售二维码金牌销售二维码金牌销售二维码金牌销售二维码金牌销售二维码金牌销售二维码金牌销售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