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江红都” 到华南抗战的 中流砥柱
惠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享有“岭东雄郡”之称。雄踞岭东的特殊地理位置,使惠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自宋末文天祥在惠州兴兵抗元以来,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深扎于惠州这一方风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惠州人。
尤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东江红都”高潭苏维埃政权成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早的红军队伍之一,从香港秘密大营救“惠州站”设立到东纵司令部驻扎罗浮山……这些红色往事和留存的众多革命旧址,成为惠州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奋勇向前的动力,激励惠州人民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奋力迈向争创国内一流城市的新征程。
“东江红都”
高潭革命之火燃遍东江
位于惠东县东北部山区的高潭镇,与汕尾的海陆丰、河源紫金、梅州的五华接壤或临近。1922年秋天,“农民运动大王”彭湃徒步来到高潭,宣传发动革命,着手组建农会,黄星南、杨国辉等人串联发动,在水口乡成立了高潭第一个乡农会。1923年4月25日,水口乡蔚起山房(学校)的空地上搭建起了会场。当黄星南宣布成立惠阳区第三区(高潭)农民协会时,会场上顿时掌声雷动。
南昌起义后,起义军挥师南下粤东。红十一军第二十四师从陆丰东南部转战大安、新田,于1927年10月12日进入高潭中洞,约1200人。东江特委将进驻的起义军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第四团,师部设在百庆楼。1927年11月11日,黄星南在高潭下圩埔主持召开万人大会,正式宣布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这是全国第一批苏维埃政权之一。
1939年,中共惠阳县委多次派出专人来到高潭,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3月,曾生率领新编游击大队,突破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和地方武装的包围,抵达高潭,成功地躲过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和搜捕,号召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抗日。1946年,东江纵队主力北撤后,在高潭活动的人民武装为保存实力,让部分同志复员,其余人员转移上山,暂时隐蔽。1948年初,高潭区工委组建,后改为区委,加快了发展党组织的工作。1949年冬,高潭各村成立村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潭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终于迎来了解放。
龙门改编
红四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早的红军队伍之一
1927年12月11日凌晨,震惊中外的广州起义爆发。12月13日,广州起义失败后,起义军余部1200多人,突破重围,进入了花县县城。在花县,中共党员唐维、王侃予、袁裕、徐向前等把来自各部的起义军重新组织起来,宣告工农红军第四师成立,选举叶墉为师长,宋湘涛为副师长,成立师委会,由唐维任师党委书记。
红四师的成立,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早的红军队伍之一。红四师于12月19日转战到龙门地派,次日经王坪到达县城,在龙门县城休整。红四师在龙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改编。据红四师十团老兵、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程子华1977年的回忆录《在红四师的日子里》记载,抵达“龙门县城,部队改编为红军第四师,在花县打仗没有时间改编,师长叶墉,党代表王侃予,袁裕为参谋长”。
在龙门县城,红四师党委书记唐维、政治部主任王侃予正式介绍黄埔军校出身的叶镛加入中国共产党。红四师进行了整编,一营改为十团,由白鑫任团长,徐向前任党代表(后任师参谋长、师长);二营改为十一团,三营改为十二团。经过短暂休整后,红四师于12月29日沿河源紫金方向开拔,不久在海丰与红二师胜利会师。红四师后于1928年冬至1929年春,先后撤离东江地区,为东江人民的革命事业立下了巨大的功勋。
“秘密大营救”
东纵与八路军、新四军成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抗战期间,以东江纵队为主力的华南抗日武装,与八路军、新四军等一道,被朱德誉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1938年10月,日军由惠州大亚湾登陆,进而占领广州、香港。1938年12月,曾生领导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在惠阳成立;不久,王作尧领导的“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在东莞成立。1940年9月,两支抗日武装组成“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1943年12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简称“东江纵队”)正式成立。据不完全统计,东江纵队对日、伪军作战1400余次,毙伤日伪军6000余人,俘虏(包括投诚)约3500余人。
东江纵队还上演了一场被誉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的秘密大营救,这就是著名的“粤港秘密大营救”。从1942年1月5日开始,在东江游击队以及广大群众的帮助下,经过几个月秘密大营救,800多名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从日军严密封锁的港九地区成功被营救,为争取最广泛的人士参加抗战和赢得抗战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新闻推荐
横坑村中坪村民小组,位于云雾缭绕的莲花山脉的五指嶂山麓下。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周楠摄白露茶正在摊青。惠州报业全媒体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