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竹 花溪竹林 山水福地
被毛竹包围的村庄。
行走在花竹村子的路上,空气中都弥漫着竹子和花儿的香味。
行走在花竹村子的路上,空气中都弥漫着竹子和花儿的香味。
“醉香含笑”花气芳香,可提取香精油。
在龙门县城的西南部,毗邻广州增城、从化等地方,横亘着雄伟壮丽的南昆山,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植被丰茂,山高林密。作为“广东省物种宝库”,南昆山内目前已知的野生植物达1931种、动物269种、昆虫575种、大型真菌223种。因此,这里也被称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南国避暑天堂”“珠三角后花园”。
清代咸丰《龙门县志》称南昆山“其山最为险要,旧设巡检、千总于庙子角以控扼之,东西相距四十余里,南北相距五十余里,峰峦错杂,溪涧环行”,南昆山两侧,分布着永汉圩和南昆圩,两个圩镇之间,有一道狭长曲折的山谷。较之于万峰林立而言,山谷的地势相对平缓,因此这里在古代,便是龙门人跨越南昆山,进出广州增城和从化的门户所在。而今,省道S355线依然沿着这条山谷分布,是南昆山上重要的通道之一。
花竹社区就处在峡谷的东南端,连接着永汉与南昆山,既有深入南昆山腹地海拔较高的二坑,也有位于南昆山外围,比邻永汉海拔较低的黎头石、万马坪,花竹小组则位于黎头石、万马坪和二坑的中间位置。
花竹
名以草木的诗意之地
作为惠州边界上最美的山峦之一,很多人都曾多次去南昆山游玩、考察。南昆山上神奇的动植物、美丽的溪流瀑布、沁人心脾的空气、广袤的竹海、富有特色的美食和民宿,都让人流连忘返。但是对于花竹,大多数人还是既感到陌生,又充满了向往。
从南昆山圩镇出发,沿着S355一路回环曲折,向东南方向前行,两边茂盛的竹林、竹柏,苍翠欲滴。大约5公里车程,便来到了花竹。花竹位于省道S355路边,前面是一片平坦的土地,种植着蔬菜,远处群山顿起,雨后初晴,更显得云雾缭绕,清新怡人。
年过七旬的朱房生为我们讲起了村史。花竹山地众多,溪流密布,林木资源丰富,在古代,村民大多靠山吃山,以造纸烧炭、卖竹伐木为生,比较少耕种田地,生活宁静而艰辛。和现在漫山遍野,毛竹密布的情形不同,在清代乾隆中期之前,这里及南昆山大部分地方,山前台地和溪流两岸生长的多是南昆山原生竹种花竹,这种竹子细长坚硬,丛生为主,适宜编织器具。这也是地名形成的原因之一,在龙门龙华、福建、广西等地,均有以花竹命名的社区和村落,这些地方大多因种植花竹而得名。
虽然数量众多,但是在古代,这里的花竹长势并不好,时常会开花死亡。因此这里作为龙门县城市副中心永汉进出南昆的要道,人口规模并不多,土地产出十分有限。清乾隆以后,随着福建人严春霖“回闽携取苗竹归,教土人种之”。原来土产花竹的种植比例逐渐降低,毛竹逐渐繁盛起来。严春霖不仅带来了毛竹,还带来了先进的造纸技术,据《天工开物》记载,“凡造竹纸,闽省独专其盛”。
花竹的先民们开始利用村口长坑河的水力,“开槽造纸,以食其利”,这以后陆续有更多人开始定居在花竹,形成了有规模的聚落,朱房生就是后来从龙川迁入到这里来的。正是这个原因,也形成了花竹姓氏众多,风俗各异的情形。这里,除了黎头石村小组的廖氏家族,大多数姓氏并没有自己族谱和成规模的祠堂,对于源流和迁徙的历史,只能是口耳相传。
迁徙
艰辛求索的桃源乐土
车行一路,群山渐深,草木显得更加苍翠。阵雨之后,两岸的山谷集满白云,行到山路的尽头,也就到了花竹的黎头石自然村。村子坐落于一个山间盆地,一条小溪清澈平缓,穿村而过,小溪两边分布着小片小片的菜园和茶园。村子人口不多,非常宁静,空气中都弥漫着竹子的香味。对于见惯了繁华的人而言,来这里会有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村里人几乎都姓廖,同根同源,村里有一栋两层的围屋,曾经是黎头石廖氏聚居之地。最热闹时,这里也曾住下百余人。围屋正厅的长条案上,完整地摆着几十摞魁斗碗,上面已经集满了灰尘。透过这些粗糙而充满沧桑的碗,我们似乎依然可以想见这里当年的繁华,而今,这里只剩下村中长者廖水森和妻子住在这里。
时近傍晚,小雨沥沥,围屋里光线很暗,就和两位老人在门厅小坐,谈起了关于祖先的遥远回忆。老人讲述最多的,还是这些年村中人口外流,老人们独居的艰辛。由于年代久远,祠堂损毁,关于祖先的文献大多已经不存。族里人传说,很久以前,大约是清初,廖氏先祖本来打算去增城落户,但是走到南昆山黎头石时,太祖婆腹痛难忍要临盆,事出突然,只能在歇脚的草寮中生产。由于一路的迁徙奔波,太祖婆身体非常虚弱,生产非常困难。先祖感到很绝望,就安慰她,如果能顺利生产,就在这里落担,不走了。说完这句话,太祖婆感到很欣慰,小孩很快就顺利生出,非常健康,就这样,廖氏一支就在这里开基繁衍。
在《广东廖氏坚公族谱》中,还能找到南昆山黎头石世系,里面的内容,与黎头石廖氏的传说刚好能相互印证。廖氏先祖先后从河南洛阳迁到浙江松阳,然后迁徙到江西宁都,到北宋宣和七年,廖氏龙门始祖坚公,从江西宁都任职增城,于是落户岭南,成为廖氏始祖。十七世宜保公生三子,观文、观贤、观礼。观贤到增城廖村开基,观文到南昆山黎头石居住。观文有四子,他这一脉在南昆山黎头石已经繁衍生息了十代人。
广袤的南昆山给了廖氏族人生存的基础,他们在这里种竹炒茶,繁衍生息,生活宁静而安逸。虽然地处偏僻,支脉未众,但是他们依然热衷读书。第二十三代孙廖经灶也曾考中秀才,成为生员,载于宗谱,廖汉房以文职参军,在抗美援朝中立功。
现任花竹社区党支部委员的廖房狮,是黎头石清代秀才廖经灶的第四代孙,他带着我们,拜谒残存的祠堂,寻访村中的老人。过去是未来的根基,对于这座充满儿时的童趣,而今日渐寂寥的偏僻村落,他依然充满希望。
民俗
独具风情的文化传承
花竹这座处于群山环抱之中的小村,总共不过20多户人口,有着多个姓氏。据朱房生老人介绍,在众多姓氏中,吕姓是花竹比较早定居的姓氏之一,这一支人口规模不大,但却有着一个特殊的习俗,那就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过龙抬头。在村子走访过程中,我们来到了村中长者吕继有家,也是村中的“星级文明户”,对村中的掌故,颇为熟悉。
坐在他整洁明亮的家中,大家一边喝茶,一边讲起了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的风俗。不同于其他地方,花竹吕氏过龙抬头时,会将远近的亲友都召集到一起,用三牲祭拜完先人之后,会用祭肉和丰盛的饭食款待前来的亲友,对一些距离较远的亲友,则还要盛情相留。虽然整个花竹及周边众多姓氏中只有这一支过这个节日,但是其氛围之热烈,不亚于过春节。一些远在增城和从化的吕氏宗亲,也会在这一天过来。
虽然关于这一节庆的来源,吕继有和村中的长者并不十分清楚,但是大家都认为这与吕氏祖先的迁徙落户有关。据传,大约明末清初时期,吕氏先人和很多人一样,从外地辗转迁徙,来到南昆山,最初以冶铁为生,开发南昆。但是由于受到地方政府的盘剥,他们时常聚众起义,啸聚山林。明清鼎革之后,他们占据险要,反清复明,在花竹周边,依然有很多地名保留了当年战斗的信息,如万马坪等。一直到康熙末年,随着社会局势的稳定和怀柔政策的深入,他们才慢慢接受招抚,下山定居。
二月二,龙抬头,这天既是吕氏先人下山开基的日子,也是春耕节和土地神的诞辰。这一天标志着他们从依靠山神,杂居草木,变成依靠土地神,定居村落。因此对他们而言,意义很重大。出于对过去友谊的怀念和对根源的追溯,庆祝二月二龙抬头,逐渐成为了他们固有的习俗。这种习俗,既是一种独具风情的文化传承,也是体现了花竹及南昆山人口形成过程。
王者
百岁杉王与醉香含笑
南昆山是植物乐园,高拔的群峰,悠深的谷壑,有着许许多多神奇的古木。这些古木参天蔽日,栉风沐雨,任时光流转,它们只是静静地俯视着苍生繁衍,四季轮回。人们也很乐意将各种传说故事附会其上,让其受世人敬畏,食人间烟火,它们是南昆山上真正的王者。
在南昆山,杉树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树种,也比较常见。在过去,杉树是要定期砍伐的,因此能避开斧钺,成长为古木的杉树很少。但是在南昆山腹地,花竹所属的二坑村小组,有一棵杉树却如同插天巨剑,遗世独立,十分古老。这棵杉树树高足有20米,胸径超过4米,树龄有200多年,是名副其实的“百岁杉王”。
关于这棵古老的杉树,还有着一段动人的传说。相传自严春霖将毛竹从福建传入南昆山之后,满山的毛竹便成为百姓生活的全部。南昆山百姓建房也习惯用简单易得的毛竹作橼。南昆山雨水多,毛竹容易腐烂,时间一长,常出现橼断伤人的现象。有一天晚上,一位姓林的青年看见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从南昆山深处走来,告诉他二坑山有一棵大树,叶如锯,树干笔直,宜建房舍,经久不坏。老人叫他拾此树的种子来培育种植。
这位青年按照老人的指点,找到二坑山头,果然发现一棵树干笔直的大杉树。他从地上拾了种子,播种培植,几年后就长成碗口粗的大树。从此,南昆山百姓建房用上杉木作橼,百姓再也不用提心吊胆。曾经有一个贪心汉,垂涎二坑山那棵大杉树,偷偷拿斧去砍伐。他举起斧头,向杉树砍去时,精神一阵恍惚,斧头竟然砍到自已的脚上,而且顿时雷雨大作。从此,南昆山的百姓把这棵杉树视为神树,子孙后代不得砍伐。为了保护这棵杉树,那位姓林的青年在树旁结庐而居,经过十几年的繁衍,此地成为一个村子,是为二坑村。
除了二坑村,在花竹的黎头石村口的小山上,还有一棵古木,这棵树独木成林,破石而出,主干如同虬龙一般,雄壮粗大,要三四个人才能合抱,这一棵树的树冠,几乎覆盖了半个山坡。主干上分为三个枝干,如同把铁戟,守卫着进村的道路,凝望着宁静的黎头石。
这棵古树枝叶硕大,颜色深碧。每年的冬春时节,树上都会开满粉白色的小花,香味淡雅绵长,不仅是黎头石,数百米之外,都能闻到。有时候村民还会捡拾落下的鲜花,馈赠亲友,晒干悬挂在家中,香味经久不衰。
在村民的应允下,我捡拾了一片新落的树叶,请教了南昆山本土植物研究爱好者钟文超之后,他初步判断这应该是一棵“醉香含笑”树,也称火力楠,在南昆山上分布的并不多,像这样巨大古老的更是极为少见。这种树木材、园林和生态价值都很高,这种树不仅是优良的建筑、家具的优质用材,而且花气芳香,可提取香精油。树冠宽广、伞状,整齐壮观,是美丽的庭园树种。
花竹社区
花竹社区位于南昆山生态旅游区东部,东接永汉大布管理区,西到南昆山林场地,北靠乌坭山,南至永汉鹤湖山。马蹄形走向,形成山谷盆地,辖区面积约20平方公里。村民以廖、张、吕、林、朱、钟、陈、沈、冼、温等为主要姓氏,多姓杂居。花竹森林覆盖率达97.94%,辖区含山地14750亩,水田150亩、旱地100亩,是典型的山间村落。花竹下辖花竹、万马坪、二坑、黎头石四个自然村落,共128户,总人口602人,常住人口174人。特产观音菜、毛茶、山坑螺、鲜竹笋和野生灵芝等。
新闻推荐
无人机植保视频码上看近日,在龙门县龙田镇旧梁村的一大片稻田边,随着飞手们启动操控按键,一部部植保无人机“呼呼”地升上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