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庄镇陂头神村全力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 春秋编钟听古风 文旅融合唱新戏

惠州日报 2020-09-17 07:44

黄大铭雕像。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摄

下马石。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摄

在陂头神村出土的春秋编钟。惠州日报记者李燕文 摄

博东县人民政府旧址阁楼保存完好。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摄

200多年前,御史黄大铭从这里走进繁华京城,留下了忠诚清廉的佳话;70余年前,博东县政府在这里成立并办公,留下了艰苦奋斗的红色记忆;30多年前,一套春秋时期的青铜编钟在这里出土,为神秘缚娄古国的存在再添力证……

这里就是博罗县公庄镇陂头神村,一个有着厚重人文底蕴而又呈现勃勃生机的村庄。近年来,陂头神村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整合了编钟广场、博东县政府旧址、下马石纪念碑及黄大铭廉政广场等人文资源,全力打造集“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名村。

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为陂头神村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精神给养。在这片4.1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处处承载岁月的历史古迹历久弥新,一段段积极向上的美谈佳话经由一代又一代人口口相传,流传至今,光华灼灼。

御史黄大铭

铁骨铮铮,留名青史

陂头神村大沥村民小组的黄氏家族,以彪悍起家,以忠正留名,以孝悌传世,更是出了铁骨铮铮的一代御史黄大铭。他从罗浮山下走进繁华京城,官至江南道监御史,且备受铁齿铜牙纪晓岚赏识,成为其儿子的亲家。

《博罗县志》记载,黄大名(铭),字营阁,公庄大树沥人(大沥村原称“大树沥”),乾隆乙酉拔贡。由七品小京官,转礼部祠祭司额外主事,擢江南道监察御史。他“居官廉介自守,绝请托,无敢干以私者。言事不务苛细,能持大体,为时所称。河间纪文达公雅重之,以女孙妻其子,后卒于官。大名(铭)世业农,独好文学,突起于畎亩中,为公庄洞文化之先导者,而廉介不苟,不可谓非豪杰之士矣。”

短短100多字,概括了黄大铭的一生。“居官廉介自守,绝请托,无敢干以私者”是指他为官廉洁自律,对于请托一律拒绝,所以没有人敢找他“走后门”。黄大铭的这一为官品性,备受“河间纪文达公”即当时乾隆皇帝身边名儒纪晓岚赏识。纪晓岚不仅在皇帝面前推荐黄大铭,更“以女孙妻其子”,即将自己的孙女嫁给了黄大铭的儿子。就这样,黄大铭成了纪晓岚儿子的亲家。

村民相传,黄大铭小时便被称为神童。他能言善辩,记忆力强,唐诗宋词朗朗上口。年方十三岁,他就被邻近的鹊楼村聘请为私塾先生。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黄大铭考取拔贡,入朝任七品小官。

乾隆中期,纪晓岚主持编撰《四库全书》,随后一路擢升兵部侍郎、左都御史、礼部侍郎。受纪晓岚“雅重”的黄大铭自然连年加官封爵,从七品小官升至从五品的江南道监察御史。不过,黄大铭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据传,当黄大铭正要升官时,正逢母亲病逝,他必须回乡守孝3年。孝满3年后,这个职务却被别人占了,黄大铭只能委屈做下属。但他做事认真,很快当上了江南道监察御史。

在清代的官职制度中,监察御史官位虽不高,却是权势颇重的官职,清廉的黄大铭自然树敌不少。有一年,朝廷命黄大铭掌管全军粮草,积囤粮食。嫉妒他的当朝武官颜谦籍此诬告其虚报粮草数量,中饱私囊。按清制,御史之权既重,但处事若有差失,惩办也极严厉。随着乾隆一声令下,黄大铭锒铛入狱。蒙冤入牢后的黄大铭为表清白与忠诚,含泪吞金而亡。

乾隆御赐“下马石”

彰显忠臣高风亮节

黄大铭死后不久,乾隆很快获悉其案实情,遂下旨为他平反,将他的遗体运回大沥村厚葬,并御赐神道碑两座。据悉,当时黄大铭棺柩回大沥村的规格很高,朝廷派遣多位官员,带领百余士兵扶柩,从京城浩荡启程,翻山越岭至博罗。棺柩所到之处,遇山开路,遇水搭桥,当地知府县令须恭迎祭拜,为其开道,务必顺利护送其棺柩回到大沥村,择地安葬。

随着时代变迁,黄大铭墓地被毁,如今留给后人且仍存在的,是位于大沥村民小组南北的两座神道碑。这两座神道碑相距1公里,用花岗岩雕刻而成,高约丈余、宽为两尺、重达两吨,分别由两只巨大的赑屃(音bìxì,传说神兽,形状像龟)驮载。

据传,立此神道碑时,乾隆曾下了道圣旨:凡经由大沥之士,无论官阶大小,一律文官下轿、武官下马。顾名思义,就是文武官员到此,坐轿的下轿,骑马的下马,一律得步行走过大沥村,以示尊敬。为此,当地人称两座神道碑为“下马石”。如今,历经了200多年风吹雨打的“下马石”,依旧屹立在大沥村民小组的一南一北,默默述说着忠臣黄大铭高风亮节的故事。

青铜编钟

春秋时期编钟出土

力证缚娄古国存在

岁月更迭,时间来到1984年,同是在陂头神村大沥村民小组,一套青铜编钟的出土震惊考古界。当年,村民黄来苟因为修建房屋,在江夏第附近竹林里挖土,无意中挖到一个硬物,随后他挖出一枚编钟。后来,经过考古人员的现场挖掘,一套7件完好的春秋时期青铜编钟出土。

编钟钟面花纹为春秋时期较为流行的“勾连云雷”式和“变体蝉纹”式,钟上密集的铜乳豆显示了鲜明的南越文化特征。这套青铜编钟总重量35.45斤,最大的一个重20多斤,出土后一直存放在博罗县博物馆,1994年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是博罗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目前省内年代最为久远、音质最好、件数最多的编钟之一。

专家认为,编钟音质清脆,音阶准确,两面声音不同,属于春秋时期的产物。他们还认为,这7件编钟不是中原的产品,乃广东本土铸造,是“土特产”,极有可能是缚娄古国帝王宫廷用品,这也是《吕氏春秋》记载的先秦时代神秘缚娄古国存在的又一证据。同时,编钟在这里出土,与此前在博罗西部发现的战国时代编钟等一起,是“南蛮”不蛮的有力佐证,能够证明岭南存在“青铜时代”,就意味着岭南先秦时期的文明程度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了。

据悉,这套编钟曾在博罗县博物馆展出,后来为妥善保护这套国宝,其被封存收藏,仅以图片展的形式展出。目前,博罗县博物馆新馆仍在建设中,有望年底交付使用,届时编钟将在新馆长期展出,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一睹国宝风采,领略博罗文化的源远流长。

红色遗迹

博东县政府旧址见证峥嵘岁月

青铜编钟的出土,展示了陂头神村深厚的文化底蕴;而红色革命文化遗址的留存,昭示了这里不平凡的峥嵘岁月,给后人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陂头神村下罗村民小组有座特殊的老屋,这座两层大屋占地2400平方米,精雕石门石窗,内部构造讲究。房屋整体结构属于传统客家围屋构造,整体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主次分明,坐落有序,布局规整。房屋共由7栋围屋构成,内有天井6个、房间45间。

这座老屋是博东县人民政府旧址。房屋始建于1943年初,原来的主人是陂头神村下罗村民小组的一位地主。1949年7月1日,博东县人民政府在公庄桔子梧桐盛成立,决定征收这座尚未完工的房屋作为临时办公场所。当时县长是曾光,副县长是张奕生。博东县人民政府设秘书科、军事科、财粮科、文教科和保卫科。辖桂东南、桂西北、中心、龙华(龙门县)、柏塘5个区人民政府和20多个乡人民政府。领导博、龙、河边区人民开展前支、抢修公路、桥梁、筹粮饷等工作。1949年10月,博罗全境解放,博东县人民政府迁往博罗县城,改称博罗县人民政府。

步入博东县人民政府旧址,浓郁的客家人文气息扑面而来,驻足凝眸斑驳凹陷的老墙,在时光的流动中,仍能深深感受到几十年前的历史气息。煤油灯、打谷机等一件件带有乡村气息的老物件,传递着前人艰苦奋斗的精神。

据介绍,在县政府迁走后,当时博东县人民政府旧址的房屋就被分给农民居住。直到2013年,陂头神村委会以租赁的方式收回该房屋的管理权。次年,陂头神村投入100万元用于修缮博东县人民政府旧址,让这座经历数十年风雨的老房子得以更好地保存下来。

经过修缮,在保留客家围屋特色的同时,也尽可能还原当时的办公场景。如今,这里成为了“家门口的红色学堂”。惠州市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博罗县“第一书记”培训班等都曾把到这里参观学习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让党员干部参观红色遗迹,接受革命精神洗礼。同时,当地还会组织党员干部、学生等前来了解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近年来,陂头神村还以博东县人民政府旧址为龙头打造红色旅游,吸引了众多游客。

乡村振兴

擦亮文化名片,打造文旅名村

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让“文化”成为陂头神村最闪亮的一张“名片”,也给当地的乡村振兴注入活力。近年来,陂头神村将历史古迹与乡村风情相结合,全力打造一个集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名村,推动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

村企合作创办乡村旅游公司、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木制品加工厂、制衣厂等,引进维也纳三好酒店,创办人民公社大饭堂……陂头神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子廷介绍,去年村集体收入60万元左右,村集体资产超过3000万元。

要发展乡村旅游,美化村容村貌是关键一环。陂头神村斥巨资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村文化广场,村内道路硬底化并拓宽,铺设休闲绿道,完善雨污分流等。同时,以大沥村民小组和陂头神村作为“美丽家园”示范点,在庭院、房前屋后等地见缝种绿,以点带面,带动人人动手全面推进“美丽庭院”创建。

2014年起,陂头神村先后投入约165万元修缮了该村历史和红色文化旧址,包括博东县人民政府旧址、黄大铭下马石纪念碑、黄大铭廉政广场及大沥村民小组编钟公园等。同时,结合自身优势,利用编钟出土之地和博东县人民政府旧址的优势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该村打造了一条全程近6公里的骑行道,将博东县人民政府旧址、八甲广场、下马石、编钟广场等人文景点串联起来,让游客在骑行中既能近距离接触大自然,还能感受当地厚重的人文历史。

2015年以来,该村以村企共建的形式成立旅游公司,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打造集饮食、土特产销售、旅游住宿于一体的精品农家乐,建设集储茶、品茶、展销、参观于一体的茶叶仓库,打造占地500亩的休闲农业田园庄园等。经过多年的发展,陂头神村以文化为特色,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近年来,该村成功获评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博罗县五星级名村、博罗县十大最美乡村等荣誉称号。

岁月沉淀历史的厚重,活力昭示乡村的生机。行走在陂头神村,赏心悦目的自然生态环境,氤氲深厚的人文历史气息,让人不禁沉醉其间。溯古望今,如今的陂头神村,乡村旅游人气爆棚,乡村振兴活力迸发,她正大步向前,续写砥砺奋进的崭新篇章!

延伸阅读

村名带“神”字,源自刘公

放眼惠州,以“神”字命名的村庄难得一见,而陂头神村就是少有的一个。相传,陂头神村名字的来由与“刘公”有关。这位刘公没有得道升仙的故事,却备受陂头神历代村民景仰。

刘公名刘智,江西人,明代洪武年间在博罗为官,为人正直,体恤民情。刘智上任不久,出巡来到公庄,此时正值大旱,百亩良田无水可浇,禾苗枯黄,村民欲哭无泪。刘智召集各方商议,在公庄河上游修筑一座拦河坝,引水灌田,大小渠道纵横交织,河水源源不断地流向田间,给人们带来丰收。当地名为八甲方,他于是称这座水坝为八甲陂。从此,八甲陂成为陂头神村等八甲地区农业灌溉水源。600多年后,当地依旧靠八甲陂灌溉农田。

清同治十年(1871年),为了纪念刘智,八甲人民自发组织起来为他建坛设碑,他的雕像纪念碑设在陂头神村良田中,雕像两侧还有两块石碑讲述刘公为官经历。这两块石碑一度被拿来当作铺路石,后来被村民找回,重新立在新建的刘公庙两侧。

在当地人看来,刘公是八甲陂头之神,因而刘公庙所在地被称为陂头神,陂头神村的村名由此而来。为纪念刘智,当地人实行5年打一小蘸,10年打一大蘸的纪念活动,纪念刘公为官清正、造福地方的为民情怀。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李燕文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朱丽婷

李燕文 贺小山

通讯员梁伟光

新闻推荐

在服务中心大局中展现组工担当博罗县委组织部组织一股副股长高颖鑫

今年6月,博罗县委、县政府正式印发“两规划一意见”,擘画了沿东江经济带、环罗浮山“三生”融合产业经济圈和博罗东部地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