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惠州实体书店的经营者 守护阅读乐土 传承一脉书香
临近西湖边的观湖书院成为网红打卡地。
董懂书店给书友提供了优雅的读书空间。
小朋友在品类齐全的新华书店看书。
家长带孩子到书店看书。
夜晚的董懂书店,仍有不少人前来看书。
当下,实体书店生存之难无需赘言,书店走向衰落之势不可挽。有人一声叹息,有人不断反思,也有人在行动、在探索,在困境中默默坚守书店。
文达书店梁法夫妇的34年坚守,育才图书店罗东平夫妇的29年坚持,董懂书店董丽园的3年探索……因为对书多一点热爱、多一丝情怀,成为实体书店的一线运营者,他们都是普通人,他们的勇气和坚守令人尊敬。他们坚守的不只是书店,更是为众人守护一方阅读的乐土,传承一脉书香。
34年的文达书店
辉煌过后是落寞七旬老伯仍坚守
穿过桥东最出名的海鲜街,沿着惠新西街一路直走,就可以看到挂着“旧书交易中心”招牌的文达书店。虽然都是惠州的“网红”打卡点,但一边熙来攘往,一边门可罗雀,一热一冷形成鲜明对比,更显出这家老书店的落寞。
老书店所在的房屋是一栋建于1972年的两层半老房子,经历岁月洗礼的四字店名早已褪色,只有门牌号“惠新西街47号”稍微有点鲜艳的色彩。书店门口挂的《家庭医生》《读者》《大众摄影》等刊物已经发黄,失去了原有的亮丽色彩,让人不禁回忆起那些读书的旧时光。
店主梁法今年70岁了,自妻子1986年下岗后,他便在自家一楼开了这家书店交给她打理,不知不觉已经过去34年了。10年前从工作单位退休之后,梁法就和老伴一起在书店里消遣日子。
书店面积并不大,大约40平方米,但是书倒有不少,约有5万多册。一排排书架铺满了一楼客厅的三面墙,虽然书籍新旧参差不齐,但都分门别类地码得整整齐齐,涵盖漫画、文学、小说、哲学、公仔书等种类,还有一些至今难以寻觅的旧书刊。大部分书的内页已经泛黄,品相也比较差。
记者到访当天,梁法正在修补旧书,有些书的封面已经全部脱落。他不紧不慢地往书脊上涂一些浆糊,再与封面进行契合,最后还不忘用力压实。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条街人流量很大,因为靠近老惠阳高级中学,聚集了七八家书店,如今只剩下文达一家。”梁法介绍,书店曾经历过一段辉煌的时期,租借书市场非常火爆,前来书店租书的人门庭若市,一天至少有200多人。男生最喜欢看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女生常来借琼瑶、亦舒的言情小说。他下班以后都在书店帮忙,当时书店的收入比工资还要高。
2000年以后,在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书店的生意渐渐不如从前。当没钱进新书以后,梁法索性从废品收购站淘书回来卖,或者上门收购别人搬家时丢弃的旧书。其实,梁法曾尝试过增加经营项目,例如玩具、文具、教辅资料等,但销量很少,最后还是以旧书为主,春节前再应节卖一些对联和利是封。
梁法还提到,2015年,他在同一条街上租下了一个小铁皮房开了分店,取名“文达书屋”,置备一些旧书后交由儿子打理。刚开始还能勉强维持租金和生活,后来一年比一年差,今年又遭遇疫情,实在无法维持下去,就把书全搬回来了。
谈起书店的现状,梁法连连摆手:“现在很少有人来看书了,平时也没有什么生意,主要是不善网络的老年人和喜欢漫画的小学生,做的都是熟客。我们把它当作退休生活的精神寄托,日子过得充实一点罢了。”
书店生意不好做,为什么还要坚持?梁法坦言,门面是自家的,不用负担租金,最重要的原因是书店就像孩子,卖掉这些书自然是舍不得。再加上儿子也喜欢看书,未来想要继承这家老店,也在考虑开一家网店,跟上时代大潮。
“在世界上我们只活一次,所以应该爱惜光阴,必须过真实的生活,过有价值的生活。”正如书店墙上一幅书法作品写的那样,梁法一家人按着自己的心意,每天过着清晨开店、傍晚关张的简单生活,在喧嚣而又静寂的小巷中默默坚守着这家旧书店,静静地等待有缘人造访。
29年的育才图书店
为学生遴选优质教辅平平淡淡坚持下去
虽然2018年已经改名为“育才图书店”,但惠州人还是习惯叫它“育才书店”。
作为深耕惠州29年的老牌书店,育才书店和它的主人一样低调,尽管连续10年参展南国书香节和惠州书展,但见诸网络的报道和信息少之又少。
记者尝试联系育才书店老板龚世标本人采访时,被他婉拒。最后书店老板娘周建香答应见面聊聊,记者这才对书店的发展历程和经营理念有了初步的了解。
龚世标的哥哥大学毕业分配到惠州工作,龚世标有一次来惠州探望,顺便买一些关于电子维修的书,结果周边书店都找不到。龚世标感觉到惠州图书还是比较欠缺,当时适逢图书市场开放给民营企业,夫妻俩决定在惠州开一家书店。1991年,育才书店的前身——惠州车站书店由此诞生,主营课外图书、教辅和文具。
经过多年发展,育才书店于2005年搬迁至麦地南路,店铺面积增至1000多平方米,同年获得民营图书批销许可权,成为惠州第一家获得图书批销许可权的民营书店。2017年开放三楼阅读区,主营课外读物,为读者提供免费的阅读空间。加上一二楼的文具区和教辅区,书店整体营业面积达1800平方米,陈列书籍6万册左右,有员工30多人。
采访过程中,周建香反复强调他们只是普普通通的图书经营者,这么多年一直踏踏实实地做好服务,用心为大家提供优质的教辅材料和文具用品,并没有太多的杂念。尽管书店生意越来越难做,但经过多年沉淀积累了一定的客户资源,还可以维持下去。
“开书店快30年了,我们一直都在努力找优质的教辅资料回来,希望让学生多学一点知识,这样我们心里也有安慰,有价值感。”周建香说,近几年博罗中学高考的升学率都比较高,当时博罗一家书店的老板说“这其中也有你们的一份功劳”。
记者采访当天,适逢开学前夕,一楼文具区域的读者络绎不绝。走至左侧再向里走,进入书店的图书批发区域,呈现一派忙碌景象。周建香介绍,在网络书店的冲击下,现在生意已经很淡了。十年前,他们这个时候连坐下来喝水的时间都没有。
2000年前后,为了买到本学期要用到的教辅资料,惠城区各地的中小学生都要坐公交车来这里挑书,顺便淘一下当下最流行的文具。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来之前还要向同学借一张会员卡,因为持卡教辅78折优惠,课外书85折优惠,一次买下来能省不少钱。
“2000年左右,又是几个孩子最关键的升学期,但我们真的太忙了,只能让孩子们住校。”周建香感慨道,我有时候有点后悔,如果当时多花一些精力照顾孩子,可能他们的成绩会比现在更好一些。
未来育才书店何去何从?周建香直言,现在年纪也不小了,把一切都看得好淡,不想追求那么多,顺其自然就好。只要书店能正常运转,让大家保证温饱,就平平淡淡地坚持下去。
3年的董懂书店
保持高品质输出在城市占据一席之地
与文达书店和育才书店相比,董懂书店应该是惠州民营书店里的“新秀”,刚刚过了3岁生日。
董懂书店的诞生,最初源于全职妈妈董丽园一个朴素的想法:让孩子和妈妈拥有一个温馨的亲子阅读空间,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共同成长。
喜欢看书的人,基本都有开一家书店的梦想。但情怀难敌现实,很多人望而却步。但董丽园敢想敢干,拉上了好朋友一起创业。从萌生开书店的念头到形成初步设想,用了一年多时间。
两人一起奔赴包括澳洲、日本和国内的香港、广州、深圳、苏州、成都多个地方考察,参观了很多创新型书店,接触到很多新颖独到的运营模式。她们把专业的教育理念、优质的图书刊物、先进的品质玩物从世界各地“搬”回董懂。
2017年8月开业的董懂书店选址高楼林立的江北CBD,为三层复式结构,一楼为商品零售区,二楼为休闲阅读区和儿童绘本区,三楼为梦想学院。店内装潢以原木色为主打色调,陈设简约、朴素,充满书香气息,为市民打造一个沉浸式的阅读环境。
为什么选择华贸?董丽园认为,书店开在商业中心在其他城市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只是惠州落在后面了。华贸是惠州人流量最大、消费力最旺盛的地方,如果董懂在这里都生存不了,在其他地方更不用说了。
记者注意到,董懂陈列的书籍很少,仅5000多册,但每一册书都是经过店员严格筛选后上架的。董丽园说,这也是董懂的特色之一,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阅读清单,希望每个人在书籍里汲取前行的力量。
在儿童绘本区,考虑到孩子的安全,董懂对桌椅板凳、圆形转角、书架高度、护眼灯光、环保材料等都作了相应的设计。
因为书店行业的式微,不少读者并不看好董懂的发展,甚至有网友评论“估计撑不过一年”。但董懂用温情和特色赢得了市场,在惠州站稳了脚跟,打造成一家以阅读为载体、融合文化休闲及儿童教育等功能的城市互动空间。
董丽园感慨道,不只是董懂在努力求生存,更多的是认可董懂选书、活动和出品的粉丝,通过自己的方式让董懂在这座城市留下来。疫情期间,董懂停业两个月,虽然订单量减少了,但不少客户购买董懂推荐的书单和产品,订单总价翻了一番。
9月9日晚,不少家长带上孩子看绘本,一起享受亲子阅读的温情时刻。也有从写字楼里走出来的上班族来这里点一杯咖啡,随手拿起一本书开始阅读,远离城市的喧嚣。
董丽园介绍,作为阅读的延伸空间,三楼的梦想学院承载着无数可能:绘画爱好者体验油画或者涂鸦,小朋友成群结伴地听故事会,企业举办主题读书沙龙……在书店之外,董懂还增设了“行走小课堂”等户外亲子体验活动,让父母陪伴孩子一起走出户外探索世界。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书店,董懂让惠州开始跟上一线城市的步伐,多家书店慢慢在商业综合体扎根,并像电影院一样成为标配。令人欣喜的是,“董懂书店”即将从惠州走向深圳。董丽园和自家兄弟姐妹联手打造的分店,9月底将在深圳福田卓悦中心开业,为女性和儿童打造一家亲子书店。
从0到1充满了荆棘和挑战,董丽园坚信,在这个消费不断迭代的过程中,书店只要不断保持高品质的输出,一定可以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糜朝霞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王昌辉
新闻推荐
仲恺高新区不断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致力打造一流教育 一批学校拔地起 教师待遇节节高
仲恺第八小学本月1日如期开学。仲恺第七学校小学部、仲恺第八小学9月1日如期交付使用,实现小区配套学校零突破;今年内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