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的故事
“作蜜不忙采蜜忙,蜜成又带百花香”。蜜蜂,聪明、勤劳、奉献,为了酿蜜,香飘人间,一生几乎从没停歇过。
杨朔曾在《荔枝蜜》一文中说:“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在我工作的东莞市桥头镇,也有一位像《荔枝蜜》描述的那样、一生为后世子孙酿蜜的老人。这位老人在白纸上写写画画,60多年来,从未间断。
从1958年在《东莞报》发表第一篇文章算起,他为桥头的乡村文化存证留史,赓续过往,已经持续了62个年头。1993年,他编著的《桥头风情录》,13万余字,由当时的东莞市委副书记黎桂康同志题写书名,轰动一时。他记录的民俗风情,撰写的地方风物志,创作的文学作品,堆积在一起,可以垒成一座小山。
这位老人叫莫树材,今年80岁了,人们都尊称他“材叔”。他不知疲倦,哪怕是遇到磨折也不放弃。2000年,材叔中风,身体恢复健康后,又立马不停地写作,陆续发表上百篇作品。还编著《桥头人物》《故乡诗情入梦来》《韵味桥头》《九九女儿红》《点击田新》《岭南名村石水口》《桥头文学作品选》等10余部图书。2018年他78岁,又忘我奋斗,编著出版11万余字的《桥头故事》。图书一面世,就被誉为“不可多得的桥头乡土文化教材”,人们争相传阅,成为很多人了解桥头的窗口。
有人说,热爱乡村,就得把自己当成村民。桥头有个迳联古村,曾经出过五位进士。材叔作为一个外村人,却把自己当成这里的村民。他以保护文物为己任,2001年,不辞辛苦,走访知情人士,和耆老座谈,细细挖掘整理,又请古迹专业施工队,促成凤凰亭重修。次年,凤凰亭重修竣工,他撰写了《凤凰亭重修碑记》。如今外乡人到古村寻访探幽,必去凤凰亭,凤凰亭成为桥头镇一笔丰厚的历史财富。材叔殚精竭虑地搭建桥头文化的新天地,让凤凰亭的传奇过往重现荣光。
桥头莫家拳威名远扬,自明清到新中国成立后,在保境安民、强身健体方面影响很广。材叔虽然没有走上习武之路,但是却写了无数有关莫家拳的文章。他写的《莫家拳传奇》系列故事,1993年就印在书本上广为流传。桥头莫家拳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终进入国家非遗项目名录,与材叔多年的呼吁、奔走和推介密不可分。
在桥头,还有瞻光亭、福音堂、义和墟、东桥骑楼、松山塔、宋屋洲……浓郁的文化气息,本土的乡贤乡风,在他编著的《桥头风物志》《桥头风情录》《桥头故事》等书上,散发着温润的光芒。当地人重温祖上荣光,外地人了解桥头文化,在他编撰的小册子上,都可以找到古老的乡村记忆。
材叔曾说,只有文化兴,生活才会更加甜蜜蜜。桥头镇如何兴、如何强?他一直为之苦苦思索。
他意识到,作为文学艺术母体的“文学”,在“乡村振兴”中是多么重要。材叔曾是早期东莞文学会的会员,后来担任东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在他的积极联络奔走下,2003年,桥头作协成立,这也是东莞市镇街中最早成立的作协之一,材叔担任首任会长并连任至今。此后,“桥头文学”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始新的征程。
材叔勇于担当,成为桥头文学的领军人物。2008年找准方向,带领会员主攻“小小说”,自此,桥头小小说特色文化品牌开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蜜蜂不但自己酿蜜,还善于呼朋引伴,在花间一起酿造生活的甜蜜。材叔也是如此,他把闲暇时间投放在文化事业上,不打牌,不抽烟,不喝酒。他仔细思考桥头文学的优势和劣势,敏锐地想到小小说在东莞是个薄弱环节,大有可为。于是,他搭建草台班子,带领最初的几个人,比如刘庆华、佟平等,扬长避短、重点突破。为此,他经常虚心向别人学习。他曾多次带队到惠州小小说学会学习取经,提出“远学郑州,近学惠州”的口号,采取“比、学、赶、帮、超”,相互打气,共同砥砺,一步步树立自己的身影。
他请名人名家来授课培训,又四处联谊,找企业襄助,连办七届的东莞荷花文学奖和十二届东莞市小小说创作大赛顺利举办,无不与材叔息息相关。
有个会员是一个三级肢残者,一条右腿跛行。材叔和他外出学习时,特别关心他,生怕他掉队。从生活、学习等方面关心照顾他,平常聚会交流,必定为他准备一瓶酒,激发创作灵感。大家还为材叔经常垫资举办活动、不计较个人得失、全力打造基地的做法深深佩服。
让每一个人奉献各自的精彩,形成合力,才有桥头文学的辉煌。10年时间过去,他带领大家终于竖起了“桥头小小说”这块文化金字招牌。
要激励就得办大赛,但奖金如何来?记得2018年第二届“扬辉小小说奖”举办前夕,材叔带领笔者,上门洽谈落实企业赞助款,企业老板李董大力支持,10万奖金分毫不少。为了保证奖金的安全,78岁高龄的材叔和笔者一起押运,赶在银行下班前,将10万奖金放到银行保管。从银行出来的那一刻,材叔心里才松了一口气:总算平安搞定了奖金。
押运路上,材叔语重心长地说:你知道吗?以前,桥头是东莞的西伯利亚。西伯利亚,那是多么遥远的距离啊!为了打通桥头文学的经脉,缩短与外面世界的距离,材叔一直在深深思索,将白天熬成黑夜,又将黑夜磨成白天,他打造桥头小小说创作基地,举办文学奖项,桥头由此再次成为一块神奇的土地。材叔为桥头文化“搭台唱戏”,多少获奖者借助桥头的荷花文学奖等展示平台,日益迈步全国。桥头文学模式,使包括桥头作家在内的东莞作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迅速走出东莞、走向全国。
在莫树材文学资料馆,有58本桥头文学剪贴本静静地躺在展馆里,等闻香识故人的人去倾听桥头文学的前世今生。每一个本子都整整齐齐,每一个字都工工整整。最早的本子可以上溯到1958年。东莞有个叫刘芬的作家,她写了一篇《一个人带动一座城》的文章,里面提到材叔是她的领路人。她说自己就是在材叔的关心、扶持、鼓励下成长起来的作家,材叔是一只老蜜蜂,勤勤恳恳,采花,酿蜜,造福乡梓,把桥头打造成为文学的大花园。
原来,已有一定名气的刘芬女士,早期在桥头的某酒店上班,时不时写点小随笔,餐厅的经理把她的小文章拿给材叔指导,没想到材叔百忙之中给她亲笔写回信,表扬她文笔清新,很有潜质。这八个字就像八盏探照灯,照亮了刘芬的心田,也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前年春天,为了培根传薪,材叔萌发举办“新荷杯”桥头镇青少年小小说创作大赛的想法。他给镇教育办、团委、文广中心打招呼,搞联合,广宣传,助推小小说进校园,举办青少年写作骨干暑期培训班,最终和桥头镇团委联合举办了首届“新荷杯”大赛,31个中小学生的优秀作品获得嘉奖。有了文化生力军,乡村振兴才有人才,文化小康才有保障和质量。
2018年11月,东莞市小小说学会在桥头成立,材叔当选为首任会长,与会专家学者纷纷称赞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活生生的乡村文化振兴教材,是文化奔小康的典范。
材叔不停地探索创新,东莞文学“桥头模式”全国罕有,它让桥头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2019年,《见证春天——东莞改革开放四十年四十人》新书首发式在东莞市文联会议大厅隆重发布,目录首页,材叔的名字赫然在目。
我把喜讯告诉材叔,材叔微信上回了个“害羞”的笑脸。八十老翁玩微信,与互联互通时代同行,在他的朋友圈,桥头的美名又开始了新的传播。
如今,天下人都知道有个“桥头”。
也知道桥头有材叔这样的文化老蜜蜂。
新闻推荐
小学作文如何写?知行合一出真章惠州市正高级教师任萍推出两本专著,探讨小学作文创新和科技小论文写作
惠州市第十一小学副校长、小学语文正高级教师任萍的两本专著《小学作文创新模式探究》《小学科技小论文写作指导研究》,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