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好人”曾瑞芳悉心照顾中风父亲8年 身体力行传孝道 小孩已懂得尊老

惠州日报 2020-09-07 15:02

“来,您小心坐下。”曾瑞芳搀扶着父亲走到客厅,“您知道吗,最近……”类似的情景对她而言并不陌生。细心照顾生病的父亲8年,言传身教教育后辈,已是这位龙门县龙江镇中心小学老师的日常。

“只不过是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她说,“百行孝为先,这些不是应该做的吗?”8年来,生活中的点滴琐事都成为她践行孝老美德的见证。曾瑞芳获评今年第一季度“惠州好人”。

孝心融入点滴生活

曾瑞芳来自一个农民家庭,家中有四姐弟,家庭经济并不富裕。曾瑞芳考上师范后,总为学费发愁:“每年的学费都是靠家人劳作,东拼西凑来的。”她对此记忆犹新,“所以当时特别能体会到父母的辛酸,决定以后要好好报答他们。”工作以后,她将每月工资留出一部分生活费,其余都留给父母。随着父母年纪增大,对农活越发感到吃力,曾瑞芳结婚后也常常回去看望父母,帮忙劳作。

2012年9月,曾瑞芳母亲被检出有严重的高血压,脑神经堵塞;父亲大脑脑梗塞,有糖尿病且半身瘫痪,生活难以自理。自此,曾瑞芳更加频繁地回家照料父母,为父亲做饭喂食、擦身、修剪指甲……8年来,她父亲的情况起起落落,曾3次中风。为此,曾瑞芳一直坚持悉心照顾,一有空就往家里跑。“百行孝为先,我只是尽儿女的本分。”她笑着说,父亲最近情况有了明显好转,已经能拄着拐杖出来与人聊天。看着父亲脸上有了红光,听着他爽朗的笑声,曾瑞芳倍感欣慰。

相较体力上的劳累,与父母的小矛盾更让曾瑞芳为难:“他们有时候像小孩子一样贪吃。”她时常劝阻父亲不要吃太多甜食,“返老还童”的父亲有时却拄着拐杖打开冰箱四处翻弄。她苦笑道,作为子女也不能责怪长辈,只能多做思想工作。

虽然父亲病情有所好转,但出行仍有困难,曾瑞芳每次回家都会拉着他唠叨外界的新鲜事,介绍病况类似并积极康复的病友案例……“一来缓解他们孤单的情绪,二来鼓励他正确看待病情,心态要乐观积极。”曾瑞芳认为,这样的唠叨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

美德渗透日常小事

在曾瑞芳看来,尽孝心的都是一些不足挂齿的小事,但孝顺本身就是一种本能与责任。除了早早体会到父母的辛酸,周遭一些琐事导致两代人争吵的例子也让她难以理解:“怎么能这样对待长辈?”在她看来,孝敬老人,不仅是自己的责任,也是给下一代树立榜样:“你怎么对待父母,你的孩子以后也会怎么对待你。”

曾瑞芳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她以实际行动传承“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并渗透在她的日常教学当中。

她的学生小陈,因父母离异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曾瑞芳常以家访的名义,关心他家里的情况,教导他尊敬与关心老人。如今小陈会自觉打扫卫生,为爷爷奶奶分担事务。

曾瑞芳的孩子自小也浸染在孝老的美德中:讲礼貌,不能顶撞老人;关心老人,多考虑老人的需求与身体状况……曾瑞芳回家看望父母时,经常带着孩子一起。父母在含饴弄孙排解孤独之时,孩子也在她的一言一行中感悟如何尊老爱老。“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我希望他可以德智体美劳全方面成长。”曾瑞芳说,平日里买了水果等食物时,她的孩子都会下意识洗净切好给爷爷奶奶各一份。让曾瑞芳印象最深的是,某天与孩子出门吃烧鸡,上菜前她外出接了一个电话。待回到餐桌上时,孩子已经将鸡腿和撕好的鸡肉放在她的盘子里。“那一刻真的很欣慰。”曾瑞芳相信,日后他也会这样对待其他长辈的。

惠州日报记者卢泓宇 黄宇翔

新闻推荐

各行 其道我见证 我文明

在市区江北惠州大道与期湖塘路交汇路口,行人、电动自行车文明出行,各行其道。据悉,惠州市将持续开展“净路行动”,不断提升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