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月好倩谁看
●丁思深
东山夜夜月先来,
万里无云一镜开。
若是贵妃曾此玩,
当年更不筑高台。
——明·吴高《东山夜月》
这是咏古长乐八景诗中的第一首。作者吴高,字志高,生卒年不详。明朝归善县(现惠州惠阳)人。明宣德八年(1433)进士。历官刑部主事、员外郎,福建左参政。好学能文,酷爱林泉。致仕后回故里,常“幅巾杖履,徜徉山间水际,惠阳风物,陶写殆尽”。参与过编校《惠州府志》(称《天顺志》)。
东山,即今五华华城镇的东山坳,是县城的最高处。坐月上东山,本与人无涉,但时当玉宇无尘之夜,银蟾东生之际,人与之凝视便会与人的思绪、情感和境界相关联,形成奇妙的契合。上迢迢之霄汉,掩冽冽之恒星。出江山之磅礴,豁阊阖之峥嵘。皎皎摇摇,晶晶盈盈。映阶墀以历历,对窗户以亭亭。这么好的景致,自然会引发各种各样的遐思异想。诗人想到了当年的杨贵妃,如果到这里来游玩赏月,那她就用不着唐明皇为她费工耗力,再筑百尺高台了。
这里牵扯到了杨贵妃,好像时空都隔得那么遥远,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一样并无关联。当然,这只是诗人对眼前景物的一种联想。然而,他又并非完全凭空幻想,而是有相应的典故乃至史实作为基础的。这得来看看《开元天宝遗事》的倒数第三篇《望月台》,说的是唐明皇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故事。
据唐代笔记史料《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天宝十四年(755),这年八月十五日,对唐明皇和杨贵妃来说,中秋节是个好玩的日子。中秋赏月是新兴的时尚,和春节、端午节等节日不同,中秋节的起源相对较晚,直到唐初才渐成气候。中秋赏月也在此时由一帮吟风弄月的文士最早发起,渐次成了风尚。唐诗中开始出现以八月十五观月为题材的诗歌。如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韩愈的《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王建的《八月十五夜望月》等。
唐明皇与杨贵妃是夜同临太液池,凭栏望月。太液池又名蓬莱池,位于大明宫北部居中地带。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始开凿,到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才完工,是长安城中最重要的皇家池苑。那规模也相当大,太液池分为东西两池,中间有渠道相通。有暗渠与宫外相通。沿岸回廊与附近宫殿建筑,都根据地貌特点,着意布置,错落有致。仅西池就有十四万平方米,池水有二到三米深。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个小岛。本来,唐明皇兴致很高,月色明,夜风轻,碧草香。天上明月俯照,怀中佳人依偎。红筵酒满,倚画槛而流连;绮阁诗成,对金波而放旷。然而,“帝意不快”,唐明皇很不尽兴。是什么事而让唐明皇“意不快”?主要是因为太液池大则大矣,但地势稍低,两边宫苑林立,抬头望月视野受到了限制,“凭栏望月不尽”,不能看到广寒宫里嫦娥的曼妙姿容,也不能让贵妃看到吴刚的刚健肌肉。于是,唐明皇一边安慰贵妃,一边敕令左右说:“在池的西岸另筑一座百尺高台,朕与妃子来年再来望月。”唐明皇下命在太液池西岸所筑的望月台,台高百尺,拟在明年中秋之夜,与贵妃同来此赏月,玩个痛快。
然而,谁能料到,没过多久,百尺望月高台尚未修好,却是“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禄山叛乱,唐王朝盛世不再。而这座百尺高台也就没能建造下去了,成了半截子工程,只剩下基址而已。
由此,不由得想起南朝宋文学家谢庄《月赋》里的两句诗:“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 从古以来,人们对月都有特殊的喜爱。望月怀人、见月寄情,寄寓了在不同环境背景下,或欢愉,或感伤,或思念,或哀怨等不同的感受和情趣。蟾宫依旧,人事多歧。悲欢同照,今古如斯。又何必擎杯以问,东山月好倩谁看呢!
新闻推荐
惠阳秋长街道以葡萄为媒走出农旅结合乡村振兴路 葡萄“串”起产业链 农旅融合富乡亲
惠阳区秋长街道大力发展葡萄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惠州日报记者陈春惠摄时下,在惠阳区的乡村里,农场、果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