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常青 —《陈青戏曲作品集》小序
□陈俊年
陈青,广东当代戏剧作家,今年八十三岁。离休前他长期在家乡工作,是和平县公认的文艺老行尊。人们敬称他“陈青老师”。
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40年间,陈青创作了上百个戏曲节目,经年累月在九连山区、东江两岸乃至粤北城乡接连上演,深受大众喜欢,赢得社会赞誉。恍如寒夜星辰,早天雨滴,在那个物质匮乏、文化奇缺的特殊岁月,陈青作品予人以愉悦与抚慰,尤为弥足可珍。往事并非如烟,时至今日,我熟悉的许多和平老乡,每每忆及陈青的戏曲故事,依旧津津乐道。
然而,陈青光荣而坎坷的人生经历,却鲜为人知。
其实,陈青是一位老革命。1949年9月,他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新中国成立前夕“东江公学”的革命学员。在解放军大熔炉里,不到一年他加入了共青团,随后成长为排级文化教员,并被选调去攻读无线电专业,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军事院校的第一批学员。毕业后,驻守祖国南大门……
可惜,好景不长。1953年和平县土改,陈家由富农“提拔”为开明地主。即便开明,但划定地主,陈青便遭遇厄运:被迫脱下军装,复员回乡。
实际上,陈青也是一位最美的乡村教师。1955年由县民政局安排,复员军人陈青去林寨中心小学任教。学校地处孤兀僻静的古文寨。寨上古塔破落,山下闲水不驯。陈青触景生情,失落伤感与青春气盛常常杂感于心。一心执教之余,亦不甘闷于寥寂,便斗胆领头组织师生演演唱唱,自编自导。渐露的才华为众喝彩。由此注定,陈青与文艺结下不解之缘了。
1958至1988年,陈青的文艺创作,由探索实践期而逐渐步人成熟丰产期。整整30年的有关经历与成果,手头上有一份陈青撰写的《业务自传》,现原文敬录如下——
“我自一九五八年参加省在汕头举办的艺术学校师训班学习结业后,先后在公社文工团、县文艺宣传队、县文化馆任编导和编辑出版工作。弄墨半辈子,笔耕三十年,风云虽多变,坚信党领导。在任职期内,共写出大小剧本十三部,曲艺演唱数十个。其中在省以上报刊发表的作品有《看妈妈》(南方日报一九七三年一月七日载);小戏《女儿上大学》一九七四年被省评为优秀剧本,一九七五年晋京参加全国调演,同年入选省编的《小戏选》;说唱《一支人参》入选一九七六年省编的《广东演唱》。我创作的曲艺节目《银针飞舞》《女理发员》《看妈妈》和大戏《云山魔影》先后参加省文艺调演。其中有两个节目评为省优秀节目。一九八六年创作的小戏《三成哥中奖》被惠阳地区评为一等奖,被省评为二等奖。一九八一年一月我被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吸收为会员,并被选为地区分联理事。
在任职期间,除完成创作任务外,我还积极组织开展群众业余创作活动,举办多期创作学习班,亲自讲授创作课,培养了一批业余文化创作骨干,辅导他们写出了一批质量较好的作品,为繁荣和平县文艺献出了自己的心血。”
由此可见,陈青的人生,委实是戏曲人生。其戏,绝非逢场作戏的戏;其曲,却是曲曲折折的曲。然而,在自传中,他只字不提当过兵、扛过枪的革命资历;也绝不提及他那受磨难的心灵伤痛,有的是数十年一以贯之的坚信、坚守,读来令人感慨、肃然起敬。
说实话,陈青是我从艺的师长,也是我少年学习文艺的启蒙老师。1958年“公社化”,陈青就在浰江公社文工团当编导。那时候,我刚上小学,常在镇上贪看他们练功、排戏、演出。那一戏一曲、一唱一念、一招一式,与其说在幼小的心灵里引起莫大的好奇,毋宁说那是迷人的艺术启蒙与文化播种!所以,在那时,我就已是陈青的“粉丝”了。及至1971年,我当兵退伍回和平,幸运地被安排在陈青领导下的创作组工作三年。我从不敢说与他共事三年,而是从内心敬重他,那是拜师三年啊!
和平县城是山城,山城里也有文化馆。简陋的文化馆本就清静,但走过木板楼巷会吱吱作响。二楼巷尾是陈青的住房,也是他作品的“产房”。“产房”里有两件让人过目难忘的用品,足以见证陈青创作的勤奋与艰辛:一盏自制的木头台灯,一座生锈的火水炉。台灯下他熬夜写作,写什么?写演唱,作大戏,书风云;火水炉用以煮宵夜,煮什么?煮粥粉,煲薯汤,熬清苦……
纵观陈青的作品,虽然多为短小,内涵却以一当十。而构思奇妙,情节跌宕,人物灵显,语言风趣,则是其鲜明的艺术特征。陈青的创作成果及经验,值得系统梳理总结。下面仅采摘其中两个亮点,细作赏析。
一是陈青的草根情怀。单从题目看,如《公社新一代》《公孙锻钢钎》《看妈妈》《女理发员》《女儿上大学》《山村跃进歌》《争地皮》等等,我们就可以明显看出,陈青的戏曲创作,真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写山区,唱山民,山里的故事人物永远是陈青作品的主题主角。陈青笔下的场景风物,叙事抒情,往往呈现出青山绿水、弥漫着泥土气息和山野芬芳。时见风霜雨雪,时见松柏梅竹。戏曲中可敬可爱的人物,亦并非那年头清一色的“高大全”,而是芸芸众生,勤劳、淳补、善良……数十年坚持这种难能可贵的创作取向,不仅仅源自作者身处基层、熟悉民情的地利优势,更是凸显出陈青与山区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草根情怀的自觉使命。取向决定宗旨,坚持宗旨、服务民众,这是陈青最可贵的创作实践和经验,也是山里人喜欢陈青作品的根本因由。故此,可以说,陈青因扎根青山而青,更因服务青山而青胜于蓝。
二是陈青的艺术功力。大凡艺术家,总有独特超常的艺术本领。作为戏剧家的陈青,其艺术底蕴无疑是发端于长期的生活积累和艺术修养:对采茶戏的潜心钻研,对客家山歌的情有独钟,对文学经典的苦心攻读,等等。日积月累,博采众长,一旦厚积薄发,陈青的“发功”往往敏锐、犀利、精准,其技巧与功力不是单一、粗糙、生硬,而是全面、细腻、娴熟。比如,他讲究主题的向阳向善,选材的以小见大,构思的新颖巧妙,唱词的通俗流畅,对白的性格情趣……另者,陈青戏曲,多有道具。如《公孙锻钢钎》的细年,《女儿上大学》的锄头,一支人参、一把米,等等。莫小看这些日常物品,其实,那是陈青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文化符号,是作者思想与艺术的合成武器。选准道具,不仅有助于演员的舞台表演生动发挥,更重要的是,戏曲主题有了形象的承载与寓意。道具道具,道是文以载道的道,具是化抽象为具象的具。陈青深谙此道,设定道具颇具匠心。阻于能力和篇幅,拙文不能对陈青作品逐一推介。但有两个节目,我忍不住再作点赞。试看《争地皮》,虽是小戏,却“争”出大气:既“争”出了改革开放的新气象,又“争”出了贫困山村的苦难史;既“争”出了剧中的人物性格,又“争”出了事件的社会意义。这种“争”,说到底,是凭借作者的艺术功力以敏感和巧思去一争高低的。无怪乎,在省里评奖陈青争得了荣誉。“文革”期间,陈青写的表演唱《银针飞舞》,说的是解放军为聋哑患者针灸治疗的故事,其剧场效果格外“爆棚”。究其原因,关键的艺术感染力则分明是,发轫于扎针时真切生动的三问三答、三唱三叹:
军人:(唱)一针扎下去——
(白)大娘,怎么样?
大娘:(接唱)不痛也不痒。
军人:(唱)两针扎下去——
(白)大娘,怎么样?
大娘:(接唱)还是一个样。
军人:(唱)三针扎下去——
大娘:(慢慢地,感觉着,唱)浑身麻又胀!
这是四十多年前的历史回音……
遗憾的是,随着岁月的流逝,陈青作品原件已多有散失,致使今天编书也难以集齐了。对于现存部分,有人好心提议,要抹去特殊年代的历史伤痕,“要改一改”。心想:能改吗?怎么改?前人生活在历史的时空,其作品总会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烙上历史的印记。历史不能虚无,也不可改写。唯有尊重,不可苛求。无论前人的经验抑或教训,都可供后人借鉴。这才是历史唯物主义。何况陈青在“文革”那样的岁月,即便难以抗拒“阶级斗争”的死任务,却也竭力以顽强的艺术个性去讴歌时代共性与大山主人。回望那段历史,陈青无疑是和平县的顶级“县宝”,他以智慧和心血为和平县当代文艺史写下了奇特的篇章。
本书的出版得益于和平县文联的牵头组织。具体编务由梁耀发、骆文冠、何奕时、陈乐演、黄才新等负责操办。他们当年都是陈青的文艺弟子,今天以共同的花甲热心,表达我们对陈青老师的致敬与祝福!
莫道戏作人生,但见陈文常青。
是为序。
新闻推荐
惠阳沙田镇入列国家卫生乡镇目前惠州市已创建3个国家卫生县城、4个国家卫生乡镇
惠州日报讯(记者张斐特约通讯员苏秉成)近日,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下发《全国爱卫会关于命名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