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11岁男孩性格大变不敢外出 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不可忽视
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不可忽视,应尽早就诊。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在面对灾难性事件时,我们最应该关注的就是那些心理状态脆弱的群体,比如儿童。”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一区副主任医师李鹏辉说。日前,该院接诊了一名因被疫情“恐吓”而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11岁男孩。
自汶川地震之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这一词逐渐被大众所了解和重视。今年以来,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这一医学名词再次引起重视。
李鹏辉介绍,不是所有经历创伤的人都会发展成创伤后应激障碍,它在年龄、性别、种族等方面存在差异:女人比男人容易发病;儿童比成人容易发病;心理脆弱的人比性格坚韧的人容易发病。
案例:
11岁男孩因疫情
“恐吓”从活泼变沉默
近日,一个11岁的男孩子被家属带到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就诊,刚进门诊时,孩子表现十分紧张不安,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两只眼睛。
据其母亲介绍,该男孩平时特别活泼,喜欢和小伙伴外出玩耍。但近几个月来,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家长为了减少孩子外出玩耍,恐吓孩子说外面的世界充满了病毒,出去玩很可能会感染,并不断将关于新冠肺炎死亡的消息告诉他,把疫情过度妖魔化。
起初家属没有发现孩子的异常,可大约1个月后孩子像完全变了一个人,安静沉默且不再活泼好动,经常拿着家人的手机翻查关于疫情内容。
父母下班回家,他因为害怕父母把病毒带回家就躲得远远的,必须等父母洗了手、换好衣服才敢靠近他们。不允许家人进他的房间,不愿意面对面和父母沟通,脾气变得暴躁易怒,经常失眠做噩梦,也不愿意走出家门,不管家人怎么劝说都不敢出门。
父母担心他出现了心理障碍,便想方设法将其带至该院心理门诊,经医生诊断,这个男孩为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
这些症状可能是创伤后应激障碍
李鹏辉介绍,当人们经历了重大灾难性事件后,一部分人因无法经受突如其来的打击而出现了“心理麻痹”的现象,表现出对外界反应减少、情绪沮丧、情感疏离、过分敏感、焦虑失眠、回避社会、缺乏安全感、无法集中注意力、有攻击行为等。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对创伤等严重应激因素产生的一种异常的精神反应,它是一种延迟性、持续性的心身疾病。
李鹏辉分析,由于儿童认知发育程度不够成熟,表现出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成年人存在一定的差别。
据介绍,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主要表现有:很多时候儿童不善用语言描述当时发生的事件和自己的感受,他们可能会通过做梦来展示内心的恐惧,反复发生一些与创伤事件有关的或其他模糊的噩梦;性格和情绪发生变化,变得情绪不稳定、暴躁,疏远家人和小伙伴;对外部世界有较强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对外界高度警觉;更容易表现出愤怒、冲动和出现攻击行为;一些儿童会出现害怕、担心、悲伤、愤怒、孤独、自卑等表现,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无法信任别人,甚至出现自我伤害、物质滥用等行为。
儿童患上创伤后
应激障碍应尽早就诊
李鹏辉说,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可能会在几个月后消失,但也有可能持续几年症状都不消失,甚至到成年后对社交表现、个人成长都会产生影响。
“为了慎重起见,如果发现孩子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表现,建议尽早带孩子到当地心理门诊寻求专业指导。”李鹏辉提醒。
李鹏辉称,心理治疗是公认的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有效的治疗方法。上述案例中的孩子通过该院心理治疗师的精心治疗,慢慢恢复到以前活泼开朗状态,能正常外出和与人交流。
“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父母也要参与其中,父母对创伤事件的态度及表现对孩子的影响重大,同时需要很好的家庭支持,孩子的症状才能更好地减轻。”李鹏辉说,除此之外,还要结合药物治疗等方法,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医生提醒,如果遇到心理相关问题,可以拨打惠州市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0752-2661120免费咨询,或惠州睡眠心理健康订阅号进行心理咨询。
惠州日报记者周智聪
通讯员范嘉雯 邱福星
刘菁 郑愿佩
新闻推荐
羊城晚报记者黄翔宇作为东江中下游的中心城市,惠州处在客家文化、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的交汇地带,各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