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乡□凌学群
今年的阳春三月,正是微风拂面的时候,我回了一趟惠州老家,应邀拜访了惠城区水口街道的一个老朋友。走进朋友老古的家,跃入眼帘的是红木沙发、格力空调、海尔冰箱、TCL电视机以及斑斓璀璨的吊灯、色泽鲜明的墙壁、如镜放亮的地板。真正的小康之家。
“老凌,我先给你泡壶茶,你喜欢喝什么茶呢?”紧接着,他又说,“我这里有毛尖、大红袍、正山小种、西湖龙井。”他一边说一边看着我如何选择。我随口说道:“当然是客随主便。”说完,我端坐在沙发上,仔细打量着我这个将近二十年未曾谋面的朋友。他变了,变得沉稳、老练、豁达,当年的那副憨相,再也找不到了。从他炯炯有神的眼睛里,我看到老朋友变得精明能干。“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此话果然不假。
“走,陪我去看看我们当年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喝完茶,我急着要老古陪我走一走。因为这次归来,将决定我以后的发展方向。
“这是我们当年一起流过血汗的窑厂。” 老古停了停,接着说:“你走后,这里就变成了鱼塘。鱼塘周边,是满目凄凉的荒草地。后来,有个房地产的开发商在鱼塘的一侧建了一幢幢大厦,我们村民几乎都住进了类似这样的楼房里,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我顺着老古的手指望去,只见一座座高楼鳞次栉比,高楼间隙处,一颗颗大树高耸入云。白云在高楼上空悠然地徘徊。当年的土木架构的瓦房,再也寻觅不到踪迹了。说话间,老古的手指从左边移到右边,接着说:“鱼塘中央,就是我们原来的窑厂,被一个祖籍福建的澳门老板,建起了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文华学校。目前,该校师生有2500人左右。每天都歌声阵阵、书声琅琅,听起来挺舒服的,并且不断地为我们培养人才呢。”
听着老古滔滔不绝讲解,我的思绪也跟随着飘忽起来。新农村政策出台以来,老家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了:四通八达的公路,取代了往日的坎坷小道;省时省力的液化气,取代了昔日的烟熏木柴;各种运输车辆,取代了以往的肩扛手拉;快捷灵敏的智能手机,取代了往昔的邮递信件及办事的排队长龙;就连饭桌上的美味佳肴,也是过去罕见的。
夕阳西下,太阳的余晖把高楼、村办工厂、荔枝林装扮得金黄金黄的。我们漫步在林荫小道,沐浴着和煦的春风,一边观赏路边吐香献美的芳草,一边感慨苦尽甘来的人生。老古说,这些年来,我们响应党的号召,分别在不同的岗位上施展着自己的才华。进城务工的,发家致富了;在家务农的,也富了。以前,我们向往城市的卫生和热闹,向往城里的人白皮嫩肉有钱花。而今,农村自给自足的粮食、蔬菜、水果、山珍海味等,都非常环保,让城里人羡慕有加。他们一来就会情不自禁地说:农村的空气,真好!是啊,而今的新农村,的确今非昔比。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的“三农”政策,已经开花结果。过去农民伯伯犯愁的那些事,现在都不是事了。
“老凌,陪你走了一趟,你决定回来定居,还是回来办厂啊?”果然不出所料,他知道我这次回来肯定有事情要做。通过这次考察,我决定为父老乡亲办件公益性事业,目标已经锁定。我立马站了起来,斩钉截铁地说:“定居、办厂两不误。出国深造的是"海归",我就当一个外出打拼回乡的"乡归"!”
新闻推荐
莞惠城际高峰期每隔15分钟发车每逢周末加开16趟达到每日开行64趟
惠州日报讯(记者戴建通讯员陈东明邹海艳)记者从莞惠城际获悉,自8月9日起,莞惠城际每逢周末加开16趟,达到每日开行64趟;工作日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