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绿色生态”特色产业蓄势待发中心村在促进经济发展同时,积极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演绎新时代美好图景

惠州日报 2020-07-17 09:12

中心村对鳌溪河进行整治,并对一河两岸进行升级,村庄焕然一新。

中心村组织学生参加新时代文明实践农耕体验活动。

中心村建起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中心村有优质的红色资源、保存完好的人文古迹,还有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县道223线沿途景色优美,是“广州—惠州”网红自驾游路线。

鳌溪河作为中心村的母亲河,带着群山之中的泉水奔流而来,滋养着两岸广袤的稻田和果林。在以水运为主体运输方式的古代,这条联系着增江河的水脉,也是中心村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根基。如今,它又将打造成为生态走廊,助力乡村振兴。而同步建设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将把中心村打造成精神高地,讲述鳌溪过往,演绎新时代新生活的美好图景。

整治鳌溪母亲河 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公路交通日益发展,水路运输逐渐没落,不仅是鳌溪河,包括增江在内,繁华的水运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从前河道上定期的疏浚工作也日渐废弛,河流的径流量不断减少,船只不再通行。无人打理之后,河道两岸的竹木不停地生长,以至于布满河床,阻塞淤泥,严重影响水流。每次发大水的时候,河水都会漫上公路,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

2012年6月24日,连降大雨,鳌溪河河水暴涨,一位五年级的小学生落水,面对湍急的洪流,年过五旬的中心村村民邓明如,拨开浓密的竹木,冒着生命危险,将女孩救起。面对防洪薄弱的状况,2017年被列为广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中心村,开始着手对鳌溪河进行改造。2018年,经过前期的勘察设计,由惠州市税务局牵头,以小河流域整治工程为契机,投入1200余万元,开始对鳌溪河进行整治,并对一河两岸的村容村貌进行升级,工程于2019年12月底竣工。

整治之后的鳌溪河,不仅河道更加通畅,而且两岸增加了亲水护栏、绿地等配套设施,已经成为了村民茶余饭后,散步会友的好去处。2020年6月中旬一场特大暴雨,使得龙门一些地方受灾严重,由于新疏浚的河道排水通畅,使得中心村防患水灾的能力大幅提高。村中的老人讲,如果是以前,面临这样一场持续的暴雨,拥塞的鳌溪河一定会出现大水漫村的情况,但是现在大家已经从容很多。

鳌溪河的河涌整治是中心村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自2017年被列为广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以来,中心村全力做好“三清三拆三整治”,推进6类12项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力改善贫困村落后面貌。此外,中心村还推进了安全饮水水源工程建设,自来水全部安装入户,全村统一供水。村里的党群服务中心、鳌溪革命历史纪念室、文体广场和幸福安居工程、老人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也全部投入使用。在村文化广场旁,有一个特别温暖的地方,这里是孤寡老人的家,主要安置村里的一些五保户,他们无儿无女,靠低保度日,居住条件十分简陋。为此,村里请人打地基、建筑、装修,建成了“安养之家”。安养之家设有8个独立套间和一间老人活动室,每个独立套间面积25平方米,精装修并配有家具和家电,村里的孤寡贫困户通过申请即可免费入住。

接下来,麻榨镇政府以一河两岸整治为契机,沿着鳌溪河两岸,利用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文化广场、中草药种植物、农业观光采摘园等,为游客体验中心村源远流长的稻作文化创造平台。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1+N+1”模式内容丰富

正在建设的中心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整合公共服务场所、红色遗址、文化祠堂和古村落等资源,借助融媒体建设成果,以“好听、好看、好玩、好处”为目标,开展经常性、面对面、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确保文明实践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目前,中心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1+N+1”的模式打造,依托现有的资源,建设多个功能区,并通过“引进来、走出去”,调动村民的主观能动性。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巾帼志愿服务队、文艺志愿服务队3支服务队。并且因地制宜,以各种活动作为主要抓手,通过形式多样、丰富有趣的活动,把村民凝聚起来,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把中心村建设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此外,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融通各个服务平台,引入“学习强国”资源,建设数字农家书屋,并利用惠州市微笑爱心扶老助学会等外部优质志愿服务资源,探索建立中国好人常驻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中国梦·孝悌美”暑期学习传统文化、体验乡村生活亲子传习活动等一系列活动,不仅盘活了麻榨镇中心小学鳌溪教学点等资源,也通过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涵养良好家风民风社风,形成了“支部抓统领、党员做表率、群众齐参与”的良好志愿服务格局与氛围,进而确保文明实践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成立专业合作社 胡须鸡变“金凤凰”

中心村群山环绕,溪流密布,除了传统的竹木资源之外,还有丰富的林果资源,其中以青梅和年桔最具特色。此外,生长在山谷之间的优质三黄胡须鸡,肌肉紧致,脂肪含量低,具有“黄毛、黄脚、黄嘴、下颌有一撮胡须”的独特外形特征而得名,已有1700多年的繁育史,是我国现存古老而又比较突出的地方优良肉用鸡种,也是中心村优质的农产品之一。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村民以户为单位,各自进行种养,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加上交通和信息资源的制约,产品销售压力很大,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因此经济效益很低。

2019年9月中心村成立心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依托互联网构建起社区互助网络直接对接大湾区城市居民厨房,倾力打造一款符合现代绿色健康消费理念的高端定制胡须鸡。据市委宣传部驻中心村第一书记吴安军介绍,购买定制胡须鸡实行会员制信用消费,入会会员只需承诺每年购买5只胡须鸡,不需要支付任何其他费用,就可以享受如到村里免费捡拾新鲜土鸡蛋,参与体验养鸡乐趣等诸多福利。养殖环境、饲养过程中动态发布影像资料,供会员随时现场查验,让消费者全程参与优质食材的生产过程。这种互助体验式经营模式,获得了大家的广泛认可。根据会员规模和当地环境承载限制,合作社的养鸡规模可逐步达到25万只,将带动大批村民增收致富,胡须鸡成为中心村飞出的金凤凰。除了胡须鸡,中心村优质的蜂蜜、青梅和年桔等众多土产,逐步成为带货热点。

通过前期努力,中心村的环境和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现在正把重点工作转向产业谋划发展上。中心村正围绕打造“红色文化+绿色生态”特色产业,做强以特色农产为支撑的乡村旅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睦邻向善蔚然成风

乡规民约倡导勤学上进

数百年前,中心村几个主要姓氏的祖先从五湖四海迁居于此,为了繁衍生息,彼此之间团结合作,树立了深厚的情谊,邓姓和张姓宗祠更是沿着同一山脉展开,相距不过数百米,后裔子孙传承发扬着祖先的美德,以睦邻修身,为善最乐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因此从古到今,不乏好人和模范。

2012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席卷了中心村,正在地里排水的邓明如,听到鳌溪河中传来呼救声,原来有人掉进河里。他没有犹豫,马上奔去救人。狂风大雨中,岸上茂密的竹林几乎完全挡住他的视线,连续三天的大雨使河流变得湍急,邓明如披荆斩棘,刚看到落水者的位置,转眼又被河水冲得更远;他一路追赶,穿过果园和竹林,最后抓住一根横斜的竹子跳进河里,面对湍急的河水,他一点点靠近落水者。

这时候,他才看清落水者是一名十来岁的小女孩,小女孩一只手紧紧地抓住倒伏在水中的竹子,满面惊恐,声音也因呛水而变得嘶哑。邓明如紧紧地抓住孩子,直到把孩子抱上岸。原来被救的孩子是鳌溪中心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小燕。当天是星期天,吃过午饭后,她和几个小伙伴一同外出玩耍。行走中的小燕的一只鞋被河水冲走,她急忙俯身去捡,没想到却因为重心不稳整个人被湍急的河水冲了出去,被河水冲出1000多米后终于抓住了这根救命的竹子,直到被邓明如成功被救上岸。

成为救人英雄之后,面对鲜花和掌声,邓明如谢绝了慰问金。这个朴实善良、乐于助人的农民,面对生死,他临危不惧;面对名利,他淡然处之。邓明如朴实、勤劳、善良的品质,极大地鼓舞了中心村的村民。他朴实的言行,不求回报的付出,传递着道德的力量,温暖着每个人的心。2012年,邓明如获评“惠州好人”。

1950年7月出生的张旭环,是麻榨镇中心村禾斜村民小组村民,也是鳌溪慈善会会长。作为土生土长的鳌溪人,张旭环一直对鳌溪的发展十分牵挂,特别是对于家乡的教育事业。由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多年来,中心村的村民外出打工较多,为了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减轻家长负担,自2014年开始,中心村外出务工村民和乡贤提出要在村中成立扶贫助学的机构,旨在通过尊师重教、扶贫济困来弘扬良好的村风民风,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提议获得了众多村民的认同。

张旭环认为回报家乡、建设家乡必须抓住淳化民风、崇尚读书这一关键,为此,他积极奔走,通过走访当地的小学和村民小组,了解当地小孩的教育情况,了解村民和儿童所急所需。最终于2015年2月中旬成立鳌溪慈善会,鳌溪慈善会也成为龙门县首个村级扶贫助学慈善会。每年农历大年初一,鳌溪慈善会都会举行文体活动并举行捐款,奖学活动也写入了鳌溪片区的“乡规民约”中。鳌溪慈善会将一部分资金用于奖励有杰出贡献的当地教师和优秀的学生,旨在鼓励青年学子努力学习、回馈家乡、报效国家。

经过这些年的呼吁和努力,每年大年初一举行的助学慈善会,成为中心村一道亮丽的风景,温暖着留守儿童的心,也营造了乐学互助的良好风气。张旭环也因此获评2017年第三季度“惠州好人”。在中心村,身边的好人还有很多,邓明如和张旭环可以说既是榜样也是代表。

新闻推荐

龙门积极推动 “戏曲进校园”

惠州日报讯(记者宫晓磊)记者近日从龙门县文化馆获悉,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国办《关于支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