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而复得”的云迳寺寺匾

中山日报 2020-07-11 07:00

岐澳古道 本报记者文波摄文/书法 黄衍增

我在《古道茶亭》一文中谈过云迳寺,对于这个建于清代、远离县城、孤独地藏在五桂群山中的古寺,还是有兴趣从其所具有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再作探究。

云迳寺选址幽深,访客不绝

清代,岐澳古道(时称南干大道)从县城南门开始,经沙岗、新庵、长命水、石鼓跶、退田岭、独松岭,才到云迳顶,从云迳顶下山后要经石莹桥、三乡平湖、雍陌、古鹤、前山再到澳门。在这整条古道中,云迳顶是中点,也是道中三个山岭中的最高点,四面为群峰环绕。

云迳寺就在云迳顶上,香山县志记载为清康熙年间所建,寺前有茶亭。当时的五桂山还是一个原生态环境的山区,不要说没有像现在的城桂公路那么宽大的路从中贯通,就算是山岭之间和当时为数不多且人数也不多的山村间,通道很可能就是一些断断续续的羊肠小道,道周围想必是杂树浓密、荆棘丛生。云迳寺处地成了幽深隔尘之所,若寺中有钟鼓之鸣,定必清悦旷远、众峰回响。

虽寺处深山,石岐与澳门两地的往返者,不管是官家还是士民,均会登顶而过。那么,这个为松影荫蔽、群峰环绕的迳顶,肯定是路人歇息的好地方,所以寺和茶亭虽处静域却一时人烟不绝。

此外,也会有少数好游之辈及文人墨客会专程到迳顶登高赏景,如当时的香山先贤杨节在辞官返里后便去云迳顶到此一游,并留下了“山月桂松杪,清光断壑移。一秋无静夜,元鹤有高枝。……”的丽句,看来他还有可能是夜游山道或夜宿山寺的呢。

岭南第一才子”书写寺匾

除了绮丽的山色,此处更有令过往人特别是文化人垂注的云迳寺匾和门联的文化气息。寺匾是“岭南第一才子”宋湘书迹。宋湘是清代中叶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据资料载,宋湘年幼时在嘉应州一边读书一边务农。中秀才后到广州粤秀书院就读,成绩优异,但家贫,只能卖文自给。中进士后,应惠州知府伊秉绶之邀任教惠州丰湖书院。继转居羊城,出任粤秀书院院长。重赴北京后,先后被委任翰林院编修、云南曲靖知府、湖北督粮道等职,万里之行使其触景生情,写下不少同情人民疾苦的诗篇,充满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经常捐俸济贫,以至身后家徒四壁、存银无几,为当时百姓所感恩戴德。宋湘在清官之誉外,更是有名的诗人、书法家、教育家,被嘉庆皇帝封为“岭南第一才子”。

后来,随着岐关车路的开通,岐澳古道逐渐冷落直至荒凉,云迳寺亦随之荒废,约于上世纪60年代末倒毁。可惜的是,有着名人效应并具有文物价值的寺匾也随之湮没。

我的一位年逾古稀的朋友李福根兄不久前对我忆述,他年轻时常随父亲登五桂山诸峰采药,云迳顶是常到之处。一次,父子俩上到云迳顶,见寺倒塌后的满地石块砖块堆中有一块木板,挑起一看,原来是寺匾,当时匾的四周已被白蚁蛀烂,唯有“云迳寺”三字与宋湘的签名尚在,之后就再没见到了。福根兄说该寺还有门联(书者不详),亦已毁。

尝试还原宋湘墨迹

犹记得在岐澳古道南桥段整理开放前,中山电视台中山故事栏目组为了宣传古道,约我登云迳顶拍宣传片段的情景:藏在深山中的古道绕山壁迂回向上,地上铺满落叶,道上的青石板斑驳中带着光头,且高低疏密不一,整条山道在青松遮蔽下显得幽深神秘,加上山壁和界碑以及道旁的杂草,越往上走使人越有时光倒流的感觉。及至上到迳顶,又是另一番景象,树身龙鳞栉比、高枝盘屈交错的老松林荫盖着整块平顶,平顶的一端是云迳寺的遗址,寺前座的石阶石台基座在这幽静的迳顶穿越时空为今人留着古寺的印记。石台后碎石碎砖与穿插乱生的杂草混杂成堆,充满沧桑感。摄制组人员让我踏着石阶迈步向上及抚摸石台录像,坐在石鼓上录音谈感受,及至从树隙中极目蓝天和起伏的峰峦时,我想得很远很远,似乎在读着悠长的历史。

走过古道,看过寺的遗址、听过福根兄的忆述,凭着对历史文化特别是本土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对书法的爱好,我的思绪慢慢集中到了寺匾上来,萌生了探究的遐想,于是多方搜集宋湘的墨迹进行观摩研究。

宋氏的书风雄浑朴茂、旷朗豪放,深厚的传统笔墨与个人纵逸的风骨相糅合,使书作如行云流水般大开大合,似折铁牵藤般刚柔相济。对于前人大家的书法,本不是未得书法皮毛的本人能妄作评议的,出于对宋氏书风的欣赏及对“云迳寺”匾湮没的惋惜,故不知深浅地作此妄议也。

云迳寺原匾不可复得了,但宋氏尚有其它墨迹传世,斗胆集其字为匾,作为对古道文化及对原匾的追忆和探究,良有此举也。

词曰:

幽深云迳苍峰绕,禅关静穆知多少!寺匾芷湾书,地偏名不虚。景迁时过处,迳顶沧桑著。今借宋公铭,重温岐澳程。

新闻推荐

股权转让公告

经2020年7月7日股东会议决议,我公司股东宋江、吴雄华决定将100%股权转让给郑景城、李纪娴。凡涉及我公司债权债务的单位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