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客家凉帽是苏轼发明的
淡水客家凉帽古称“凉笠”,为广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朝黄钊《石窟一征·卷四》记载:“妇女冬日戴帕,帕皆青布为之;暑天田功樵采,则戴凉笠,以竹为之,笠檐缀以青绢或青布,可以障目。”
客家凉帽除了有遮阳、防雨、防尘的功能外,还是客家妇女独特的头饰,为她们所喜爱。客家凉帽流传甚广,主要在惠州市惠阳淡水一带。
据说,客家凉帽还是苏轼发明的。相传北宋年间,苏轼被贬惠州,有一天见爱妾王朝云顶着烈日在花园打理花草,为让朝云免受日晒雨淋之苦,就在当地竹笠的基础上,制成中间开一孔以适应发髻的凉帽给朝云用。人们纷纷效仿,于是便成了后世的客家凉帽。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客家凉帽极为盛行,当地居委会欲建凉帽厂,因当地民风大多不愿将手艺外传以致影响生计,因此,居委会组织朱冠玉等人去外地学习制作凉帽的手艺,多次前往东莞访民间老艺人,参观别人制作,回来后自己揣摩编制,学成后在淡水开设了一家凉帽厂。
凉帽厂最高峰时有100多人,生产出来的凉帽经常参加春秋广交会,远销海外。到了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各种价廉物美的旅游帽出现,加上老艺人相继辞世,又缺少年轻人继承,淡水会织凉帽的人越来越少。
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全村就只剩朱冠玉一户人还在织凉帽。但作为这项技艺的传承人,她一直坚持做,并让子女们都学会了全套工艺。现在客家凉帽是惠阳对外展示的文化产品之一。
新闻推荐
围屋变民宿 乡村成网红景点惠阳秋长的乡村振兴项目,投资3亿,去年获评3A景区
惠阳秋长的乡村振兴项目,投资3亿,去年获评3A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