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留言击中人心,珍视阅读带来的温暖和力量
“我来东莞十七年,其中来图书馆看书有十二年。书能明理,对人百益无一害的唯书也。今年疫情让好多产业(企业)倒闭,农民工也无事可做了,选择了回乡。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东莞图书馆。愿你越办越兴旺。识惠东莞,识惠外来农民工。”
这两天,外来务工人员吴桂春给东莞图书馆的离别留言,让无数人动容。尽管留言者的字迹可能不那么美观,但其对阅读经历的不舍、对城市的感念击中了很多人的内心。短时间内被感动的城市,很快找到这位本来已经准备离开的吴先生,最新消息显示,当地人社部门已介入为其匹配合适岗位,最终他通过了东莞市光大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的面试,将在东莞图书馆不远的一小区里从事绿化养护工作。新工作基本确定之后,吴桂春来到东莞图书馆,重新办了读者证。
写下临别留言时的吴先生,可能没有想到这后续的一连串波澜,他只是在表达对图书馆、对阅读以及对城市的不舍。从社交平台到整座城市所给予他的反馈,或许多少有些隆重,但却也让人愿意去相信,这就是阅读给一个人的意外收获。
很多人希望他留下来继续与这座城市的阅读缘分,而当地人社部门的做法相对节制,可能有别于传统做法里的大包大揽,只是介绍工作机会,匹配合适岗位,将选择权留给当事人与用人单位。这是公共服务部门的分寸,就像公共阅读的价值,城市尽可能地建设和提供阅读空间给所有人,而每个人选择如何建立与阅读的关系则尽在人为。虽不至于“书中自有黄金屋”,但因为疫情失去工作的外来务工者,因为阅读而获得一个与城市继续缘分的机会,却也是很多人都愿意看到、乐意促成的美事。
短短百余字的临别赠言,透露出十多年来一名普通外来务工者与这座城市的另一种联系,其中有疫情对产业的影响,有一名湖北籍务工者在东莞十余年的生活、奋斗与收获,以及一座图书馆给它的读者所带来的改变。
对于初入城市打拼的外来务工者,借阅证或许不是最基本生活的必需,却也可能是他与这座城市最温情的关联。而从离开前的专门退卡、百感交集的留言也可以看到,一张小小的借阅证在一位读者心中的分量。因书的魔力,可能会让他与所热爱的城市继续结缘,这一定不是他在图书馆的最大收获,十多年阅读所给予他的,远远超过因社交平台刷屏而带来的新的工作机会。
“第一次进入图书馆,空调很凉快,书很多,而且读书真的不要钱”,吴先生这段初入图书馆的感想让人会心一笑。一位普通外来务工者与阅读、与图书馆的缘分,可以这样打开,能够想象阅读在繁重工作之余所带给他的快乐与获得。
“全民阅读”的场景,“学习型城市”的模样,在公共政策层面体现为一组组宏观数据:2017年,广东全省有143家公共图书馆,是1978年的1.88倍;根据《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20年)》,到2020年,广东将建成设施一流、分布均衡、产品丰富、服务优质、保障充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市建成“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建成“十里文化圈”,成为全国性的公共文化建设示范区。根据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广东在欠发达地区重点实施“流动图书馆”建设,为读者提供便利的图书借阅和数据检索服务,而在经济发达的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地大力推进“图书馆之城”建设,实现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全覆盖。
如果有天堂,那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在这一则不经意间刷屏的读书人故事里,博尔赫斯的这句话让人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从一段临别赠言,读到一名普通外来务工者的人生况味,也看到社会的温情与成长。疫情对人类的影响或许还无法彻底褪去,但阅读的温暖和力量却可以让更多的人坚定信念、抱团取暖。
新闻推荐
10万斤水库富硒鱼愁销路6月12日下午15:00,惠品汇直播带货等你来
布心村是白盆珠水库水源地,养出的“富硒功能鱼”肉质细腻鲜嫩清甜。惠州学院农村科技特派员下乡助力布心村罗非鱼养殖。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