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优质资源、成立专业合作社、走特色品牌之路 龙门“大山经济”打出“茶叶牌”
茶叶种植销售专业户张伟辉种植的南昆山毛茶。
原生态生长的南昆山毛茶。
《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画卷,每一卷都飘着清幽茶香。在龙门,这小小的一片叶子,也随着时代变迁,从小部分人增收的途径变成贫困乡村脱贫攻坚的抓手。
当前,龙门正着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而“茶”在龙门县委全会报告中也被多次提及。根据部署,龙门正谋划通过茶博园项目带动、“一村一品”跟进、农业与旅游融合等举措,把茶产业做到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品牌化,使其成为龙门“大山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带动一方百姓致富。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林文通乌天宇通讯员龙融心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梁维春
境内生长不含咖啡碱茶树品种
龙门县位于广东省中部,生态环境良好,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21.8摄氏度,年降雨量2171.7毫米,非常适宜茶叶的生长。为此,当地一直都有种植茶叶的传统,县内有生长上百年的古茶树,龙门茶也因香味浓郁、口感醇厚,受到不少消费者的喜爱。此外,龙门还拥有独有的野生茶树植物资源,不含咖啡碱的茶——可可茶。
据记载,1981年我国著名植物学家张宏达教授在编纂《中国植茶志》时,首次在龙门一带发现可可茶。可可茶是目前世界上已知唯一自然生长不含咖啡碱的茶树品种。
可可茶在南昆山当地被称为毛茶,原是高山中的野生茶,产于南昆山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山云雾处。以前,当地人要喝毛茶就要在每年清明时节进入深山中寻找。后来,当地人把毛茶移植到居住的村庄山上,实现林下种植。
拥有优质的资源,一些茶农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在南昆山下坪社区水口居民小组,张伟辉是当地有名的毛茶种植销售专业户,他早年成立了南昆山南舍茶叶农民农业合作社,共种植120多亩毛茶。
此前,南昆山毛茶的传统做法是在清明时节寻摘茶树叶片,经去涩、炒干、搓揉,制成茶品,但是传统工艺制作后的南昆山毛茶有一个弊端,如果不是放置七八年以上的陈茶,泡水后入口比较苦涩,很多顾客不喜欢这种口感。2013年,张伟辉用“绿青改红”的方法,在保留南昆山毛茶原有品质的同时消除了入口的苦感,制作了除毛茶绿茶以外的红茶、白茶两个茶品,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在2016年,随着种植和生产规模的提高,张伟辉购置了一套齐全的制茶设备,包括萎凋槽、揉捻机、发酵机、烘干机、炒茶机等,通过机械化生产,大大提升了毛茶成品的质量与产量,均价可达到每斤800元。
尽管产品得到市场的认可,但很长一段时间里,种茶都只是龙门部分村民增收的一个途径,由于规模小,分布零散,未能引起较大的关注。当地做出一定品牌的也只有2015年入围“广东省十大名茶”的密溪云雾茶。
茶叶种植成为脱贫攻坚重要抓手
作为特色农产品,茶叶产量不大,但产出效益高,对贫困山区的经济带动性较强。近两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茶叶种植逐渐成为龙门各乡镇脱贫致富,打造“一村一品”的首选,重新进入大众的视野。
龙潭镇马岭村地处南昆山脚下,自然资源丰富,随着单丛茶和毛茶种植的推广,贫瘠的小山村燃起了致富的新希望。
近年来,马岭村依托土地资源和自然生态优势,综合考虑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等因素,鼓励村民进行茶叶种植。当前,马岭村有200多亩的茶园,种茶已成为该村助力脱贫攻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有力抓手。
据龙潭镇马岭村党支部书记黄勇明介绍,该村闲置土地比较多,加上之前种植年桔失败造成的荒地也比较多,所以他们把土地盘活起来,带动村民种植毛茶、单丛茶。通过“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土地+农户”的模式,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带动村民发展种茶产业,让村有产业扶持,村民生活水平有提高,家乡更漂亮。
地派镇陈洞村原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经过调研及征求村民意见,陈洞村最终确定把山茶种植作为产业扶贫项目,并于2017年成立了龙门县高桥茶叶专业合作社。
经过几年发展,合作社茶园种植面积约70亩,现种有茶树10万余棵,茶叶加工车间约400平方米,配置了全套制茶设备,可实现绿茶、红茶加工炒制。今年,合作社将对22户有劳动能力贫困户每户帮扶2亩茶苗,把茶园种植面积扩大到114亩。
目前,茶园茶树长势良好,2019年茶园已批量出产茶叶近2000斤,产值近30万元,预计2020年茶叶产量将达到5000斤,产值约120万元以上。陈洞村第一书记叶刚表示,高桥茶叶专业合作社在当地起到一个比较好的带头效果。下一步,他们希望通过合作社跟农户这种联动模式,带动周边的村,使整个地派镇形成山茶的产业链,帮助村民通过这种特色经济作物来实现进一步的增收,提高大家的生活水平,形成一种抱团经营、规模化经营的良好发展态势。
做大做强品牌推动茶产业发展
根据龙门县农业农村局统计数据,目前,龙门县茶叶种植面积3503亩,其中,南昆山管委会种植面积最大,有1600亩,其次是地派镇,有700亩,其余则分散在全县各处。虽然近年来龙门茶叶种植发展速度有较快增长,但大部分茶叶是新种,产量并不高。2019年,全县茶叶产量27吨,产值810万元。
同时,一些现实的问题也摆在面前。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品牌化商品的选择,“品牌”成为消费者选购茶叶时的重要因素,而茶叶商标注册数量和“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数量恰恰是龙门的短板。为此,龙门主要领导先后多次到基层调研,对全县茶产业重新进行谋篇布局。龙门发展茶产业,需要走出一条特色化、品牌化的路子。要摆脱“零敲碎打”的现状,还要有龙头项目来带动,实现产业融合。
2019年3月,龙门县康养茶博园项目落户龙田镇,该项目规划面积约72.51公顷,计划投资16亿元,分为茶叶种植、茶叶生产等四大功能分区。建成后,它将成为龙门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支点。项目以“康养”和“茶”作为两大核心主题,围绕主题打造集生态普洱种植基地、工业旅游特色园区、康养旅游目的地于一体的大湾区康养茶博园。龙门计划依托茶博园项目,以若干产业叠加推动三产融合,并将其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茶产业特色农业综合体。
除了县级层面的统筹规划,作为“种植大户”,地派镇和南昆山管委会也各自行动起来。
去年11月,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芬芳茶香·醉氧地派”山茶展销会活动在地派镇陈洞村岩前公园举办。现场300多名嘉宾与茶农齐聚一堂,共品芬芳茶香,共享丰收喜悦。此次活动,不仅进一步提高地派山茶品牌知名度,也是一次通过特色节庆推进“农业+文化+旅游”融合的新尝试。目前,陈洞村的高桥茶叶专业合作社还注册“一品桂峰”茶叶品牌,《食品安全许可证》(SC认证)正在办理中,高桥山茶将被打造成为当地特色农产品品牌。
在南昆山的茶园里,一株株茶树在茶农的悉心栽培下繁茂生长。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南昆山规划可可茶种植园共2000亩,共有10000株可可茶,年产量5000斤。为进一步推动南昆山毛茶产业发展,龙门县还成立毛茶协会,积极组织茶农规范种植,并挖掘南昆山毛茶好的品种、好的资源、好的品质,打造南昆山毛茶品牌,拓展市场,将毛茶产业做强做大。
日前,龙门县专门召开茶产业发展座谈会。会上,就如何推动茶产业发展,龙门县委书记陈伟良提出,要理清思路,把茶产业做到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品牌化,把茶产业发展成为龙门县“大山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要明确茶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定位,不断做大做强品牌,推动茶产业发展。同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对茶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规范合作机制,完善茶产业链,聚焦龙门县生态资源优势、茶文化资源等,着力把龙门县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茶罐子”。
■专家观点
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茶树生态栽培研究室主任唐颢博士:
加快驯化毛茶野生品种形成规模化产业基础
地处惠州北部山区,同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红利区,龙门茶叶在湾区中具有绝佳的生态优势。尤其在龙门南昆山生态区,其具有一定海拔,昼夜温差大,茶叶生长过程中可积累更多有效成分,表现出的品质也更加上乘。从种植用地角度来讲,平原地区可利用的空间也越来越小,山区种植茶叶的优势愈显突出。
南昆山毛茶——这个品种也是龙门茶叶的特色,其咖啡碱含量很低,低到很多仪器检测不出来,所以毛茶也被称为可可茶。不过,毛茶仍以野生为主,加上南昆山属于自然保护区,政策规定不允许太大规模种植,现有毛茶是在林下生长。在这种状态下,毛茶的根系不发达,导致地面部分枝条分支少,最终茶芽产量较低,但价格高昂。
目前,龙门茶叶种植规模并不算特别大,仍以散户种植为主,加上野生品种,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会相对漫长。
如何加快龙门茶产业发展之路?唐颢建议,要充分发挥南昆山毛茶的独特资源优势,加强野生毛茶资源保护,通过品种选育、栽培驯化等措施,在南昆山周边选择生态条件相近的区域发展毛茶种植,以扩大毛茶种植面积和产量,形成规模化产业基础。
同时,在政府合理引导下,选择龙门北部生态条件较好的山地作为生态有机茶发展区,扶持若干具备一定产业基础的茶叶企业(合作社),利用已引进的茶树良种或继续引进新优茶树品种,带动农民发展茶叶种植,形成连片规模化茶区,打造生态有机茶品牌。
另外,对现有茶园(包括人工种植南昆山毛茶)的栽培、加工技术进行标准化提升,规范茶园施肥、土壤管理、茶叶采摘、茶树修剪、病虫害及杂草绿色防控、茶叶加工等技术环节,提高茶叶产量、品质和质量安全。
■行业声音
惠州市茶文化促进会会长丘燕伦:
稀缺性是价值王牌
“龙门茶产业有其特殊发展机遇。”丘燕伦认为,虽然从茶产业规模上来看,龙门茶叶种植面积小、产量少。不过,龙门很多茶叶的种植历史很长,从几十年到上百年不等,这些老树茶叶品质有着较其他茶叶更多突出的优势。同时,位于北回归线的龙门山区,生态优势也非常显著,种植的茶叶品质相对更好。
“目前,随着市场年轻化消费群体增多,饮茶环境在发生着变化,小罐茶、奶茶等品类越来越热门,但龙门茶叶不必走这样的道路。”丘燕伦建议,从品牌营销角度来看,龙门应紧抓“稀缺性”的优势,重点打造生态化、绿色化的茶叶品牌,比如南昆山上发现的可可茶,由于其不含咖啡碱,被外界定义为“不影响睡眠”的茶叶,加上产量小,一斤可可茶买到上万元并不难,这种“稀缺性”让龙门茶叶独占市场鳌头,产业发展也会事半功倍。
“从市场布局来看,龙门也应做好目标市场定位。”丘燕伦认为,虽然同属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范围,但不同的区域互通格局还是有所差别,比如博罗地区依托临近东莞的交通地理区位优势,柏塘山茶更多卖向东莞、深圳等茶叶市场,龙门则应紧抓靠近广州的区位优势,行业内的合作社、企业、个人都应有意识地去开拓广州茶叶市场。
“有特色化的品牌塑造、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市场,龙门茶叶才能走上可持续化的产业发展道路。”丘燕伦说。
■特写
村支书带领村民
种茶奔康致富
地派镇古洞村距离龙门县城约25公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且民风淳朴。这一片自然生态环境优越的土地被一位“不安分”的年轻人潘记祥相中,和当地村民一起种植了几百亩高品质茶树。
潘记祥今年35岁,现任古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早年曾到龙门县城从事牙签与竹工艺产品的生意,直到2017年,他回村参加村级换届选举并成功当选,从此扎根农村,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回到村里,潘记祥发现事情并不如想象中简单。虽然家乡环境优美,却没有产业,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在外地打工,真正留守在村里的基本都是老一辈的村民。潘记祥心里着急,他希望能把家乡建设好,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回乡发展。
由于自身喜欢喝茶,且茶叶价值高,于是潘记祥便想:不如在村里种植茶叶。说干就干,2017年底,潘记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村中几个要好的兄弟,得到了他们的一致支持。于是,他马上行动起来,多方了解外地茶园的经营方式,带领村民多次到清远市英德市等外地茶园考察调研,寻找适合古洞村种植且价值高的茶叶品种。经过多次的考察和研究,潘记祥决定引进“鸿雁”茶叶,并成立合作社,与村中志同道合的村民共同致力发展茶产业。
2018年初,潘记祥与村中5个志同道合的兄弟共同创建龙门县潘嘉圆茶业专业合作社,主要经营茶叶种植和加工,面积200多亩。合作社成立后,潘记祥与合作社成员在村里的山地搞起了茶叶育苗基地,首次育苗50万株,除用于合作社自身种植外,还出售给其他茶农。
茶业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经营,对有意向加入茶叶种植行列的村民,合作社提供种苗,培训种植方法,统一收购茶叶。对于经济困难的村民,合作社还免费提供种苗,吸引更多村民加入。近两年,在合作社的带领下,已有10多户村民加入茶叶种植,面积达100多亩。
“今年年初茶叶已有收成,首次采摘了300多斤干茶,每斤卖500元,到年底可第二次采摘。”经营茶园两年多,投入200多万元,潘记祥的合作社终于迎来了收益。
“合作社目前规模比较小,还没有达到我的理想规模。”在潘记祥心中,还有着更长远的目标,他希望把茶叶种植做成产业,做出品牌。同时,利用村里良好的生态条件,打造一个集观光旅游、茶叶种植与加工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体,提升古洞村的知名度,带动更多的村民回乡加入茶叶种植行业。
新闻推荐
惠州文明网联合博罗长城学校举行公益云直播活动 “公筷公勺行动”云直播 吸引12万人围观
惠州日报讯(记者郑国瑞)5月15日上午,惠州文明网联合博罗长城学校举行“文明始于心,健康始于行——公筷公勺行动”公益云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