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学欢:非遗保护的重点 就是保护好传承人

羊城地方 2020-04-24 10:16

【专家访谈】

文/羊城晚报记者黄翔宇

一个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当地的历史人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需要重视和保护。而传承人作为非遗项目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对非遗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针对惠州地区的非遗和传承人问题,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惠州市文化馆·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袁学欢。

搭建平台

让非遗走近普通民众

羊城晚报: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什么是这三位?他们的代表性在哪里?

袁学欢:获评省级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的前提是他们代表的非遗项目必须是省级的,本身他们要已经是该项目的市级传承人,且需要本人具备申报意愿,传承该非遗项目的经历要在25年以上。

此外,若是获评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之后,还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如义务传承、传播、交流,在需要的场合展示等。这次获评的三位完全符合条件,且都在推广宣传自己传承的非遗项目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羊城晚报:目前惠州的非遗项目有哪些平台或出口以供传承?

袁学欢:惠州市文化馆在每年11月都会组织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参加广东省非遗周活动,以秋色巡游为契机,与国内外的非遗项目同台竞技,进行展示。包括惠州市在内的13个广东省内城市成立了非遗墟市联盟,给泛湾区的城市提供一个非遗项目展示交流的机会。同时,在惠州市内,我们举办了非遗新年秀、水东街年货节等,开展非遗投圩活动,向群众展示惠州本土非遗。我们还组织了非遗项目进校园、非遗传承人制作慕课教学体系等活动,尽可能地给市内各级非遗项目提供展示和传播的机会,也为老百姓普及本地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惠州非遗项目。

羊城晚报:非遗保护方面有什么困难吗?如何解决?

袁学欢:确实有。大部分非遗项目的主管单位都是乡镇一级的政府,许多乡镇缺少经费,能够支持非遗的物质条件有限;而且有些文化单位存在人手不足、对非遗项目认识和挖掘不够等问题;有些代表性传承人自身也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

对此,上级部门和相关单位应多予以重视,加大支持力度,通过出台政策来解决非遗保护工作的后顾之忧;具体分管的文化站工作人员,有很多不是惠州本地人,平时更应该多与非遗传承人联系,多与当地居民交流。而传承人认识不足的问题,可以引导他们多走出去与其他非遗项目开展交流,多参与活动开阔眼界。

建议打造

固定的非遗传承聚集地

羊城晚报:关于非遗项目的保护,惠州有什么政策与计划?

袁学欢:2014年惠州出台《惠州市文化遗产保护申报工作扶持办法》,成为全省第一个推行扶持申报的城市,起到重大的激励作用,使得非遗申报情况有所好转。后期我个人希望在惠州能够为非遗腾出一个聚集地,打破现在非遗项目只在小范围传承的局面,提供一个项目展示、产品销售、非遗传承的固定场地,让更多的人能看到、接触到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非遗项目。

羊城晚报:请简要谈谈非遗与本地文化之间的关系。

袁学欢:本地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很多非遗文化如舞龙、麒麟等各地都有,但只有具备本地特色,项目才能够成立。惠州总体的非遗项目数量对比其他非遗大市来说相对较少,因为惠州作为一座移民城市,人口迁徙和城市变迁对非遗的传承影响较大;同时惠州是侨乡,本地人出去之后,也使本土的民俗保护不到位,有些风俗文化因移民导致断代。但惠州同时也是一座开放包容型城市,拥有海纳百川的气魄,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在此融合交汇,岭南文化中的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与本地文化杂糅,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兼收并蓄,发展成属于岭东雄郡独有的、带有东江文化烙印的惠州文化,从而使惠州的非遗项目有其独特性,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异彩纷呈。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保护现阶段存在的东西,非遗其实是跟着人走的,所以非遗保护的重点是保护传承人。

新闻推荐

“打油”诗会□曾墨林

按照居家抗击新冠疫情的要求,近日我宅在家中防疫,闲来无事,跟几位退休居家的老友在网上开了一次“打油”诗会,开开心心乐了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