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荆斩“疾” 织密织牢防疫安全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方位抗疫纪实

惠州日报 2020-04-20 08:05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团队以高度政治站位和责任心,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已持续了两个多月,在这场战疫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称市疾控中心)党总支切实把疫情防控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严格履行疾控职能,第一时间吹响战疫集结号,广大党员及全体干部职工迎难而上、勇挑重担,肩负着全市疫情的流调、采样送检、疫点消毒等现场处置及全市疫情防控的技术指导工作,始终奋战在疫情处置最前线,他们天天和病毒打交道,直面病毒,严防死守,全力阻止疫情的传播和蔓延,他们是这场战役的关键人物,为全市百姓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驾护航,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注入“强心剂”。

“疫情防控不分科、新春佳节不放假、干部职工不休假。”对于疾控人来说,疫情就是考验,他们临危不惧;疫情就是命令,他们冲锋在前,中心全体工作人员特别是党员干部以高度的政治站位和责任心做好防控工作。春节前夕,疫情来势汹汹。市疾控中心迅速成立领导小组,及时召集中层干部、应急队员及业务骨干认真研判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趋势,作出明确部署,进入应急处置状态,并设立了传防工作组、消杀指导组、微生物检验组、宣传教育组和后勤保障组共5个小组,全面负责落实全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心领导班子成员坚持以上率下、身体力行,始终坚持与疫情处置一线的党员干部坚守阵地、并肩作战,扎实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病例核实、健康宣教、疫情处置等各项工作,并成立了新冠肺炎疫情下沉指导组分别前往惠城区、仲恺区的各个社区以及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和大亚湾区等县区开展指导工作,深入当地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和定点医院发热门诊、了解复工复产防疫等情况并给予专业指导意见。

摸排研判、合力攻坚,传防工作细致全面

对每一例疑似病例、阳性检测病例及确诊病例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判定密切接触者及对密切接触者采样、管理,风险评估、疫情防控数据信息的收集分析汇总、培训、督导等……这是传防工作组抗疫两月来的主要职责,由市疾控中心传防科、中心其他科室骨干和兄弟单位8名骨干组成,他们各司其职,合力攻坚。

◎镜头

流调员探明“敌情”

织严防控大网

你从哪里来?坐过什么车?到过什么地方?见过什么人……两个多月来,疾控人通过流调探明“敌情”、检验精准定位、隔离防扩散等,为群众筑起坚固的“防疫墙”。流行病学调查是疫情控制的关键,而疾控流调员就像战“疫”中的“医学侦探”。市疾控中心传防工作组成立后,不断充实流调人员,流调组成员由丘文清、刘雪梅、严宇斌、林思仁、陈敏敏、李丽、李钰、熊颖聪、王俊、邓文峰、王金玉等组成,他们都是经验丰富的流调员。为了摸清传染源,流调员们经常穿着防护服去隔离病房了解情况。他们从病例基本情况、发病和救治经过、活动轨迹以及接触人群中“抽丝剥茧”,得到相关信息,去发现可能的感染来源、判断密切接触者,并把他们迅速找到同时切断传染源。他们就像侦探一样,从看似流水账的谈话内容中识别出有价值的信息,并利用专业知识做出判断,谁是可疑的传染源,谁是可能的受害者。“医学侦探”们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耐心、细心,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一个人、一个环节。确保流调工作高质量,织严一张张防控网。

“娘子军”勇挑“密接”重任

撑起防疫大伞

对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是防止疫情扩散的关键环节。这个重任,落在了“娘子军”密接组肩上。疫情面前,由刘慧、王莹、童臻琼、丁玲组成的密接组用弱小的肩膀扛起了责任,勇挑重担。她们的主要职责就是配合流调组一起找到密接者,这个工作繁琐而复杂,需要跟多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娘子军”每天小心谨慎地处理每一条信息,以免遗漏任何一个密接者。对被确定为密切接触者,她们还要及时阐明利害关系并给予个人防护及隔离的健康宣教,消除紧张心理和抵触情绪;同时,将密接者转入集中医学观察点集中隔离,在隔离期继续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跟踪、采样以及医学观察等工作。

“因为我们知道每搜索到一个密接者,及时将其隔离,就能减少一连串的二代三代传播,阻止疫情蔓延。”在这支“娘子军”的防疫大伞下,惠州市没有出现一例病例是因为遗漏了密接者、没有及时管理密接者而感染的。

早送样早确诊

让患者早点接受治疗

张嘴、压舌,将棉拭子擦拭患者的扁桃体及咽喉壁部位取样,将拭子放进病毒采样管中,再放入生物安全密封袋中……采样组工作人员正在对密接者进行咽拭子采样,这样的工作每天都在进行。采集鼻咽拭子样本进行核酸检测是完成新冠肺炎确诊的一个关键步骤,但对于采样工作人员来说,确有着极大的感染风险。咽拭子采样到位了,被采样人就会感觉到恶心干呕或者咳嗽,一个张嘴的动作,将产生大量的飞沫,会直接喷溅到采样工作人员的面罩上。

“早一分钟送样,就能早点得到确诊信息,让患者早点接受治疗。”采样工作人员说道。采样后,为了不耽误时间,确保当日采样当日出检测报告,小组通常都是及时将所有标本交接给检验科,这一个流程下来,经常每天只有30分钟的午饭休整时间,饭后便立即换装开始第二轮采样。帽子、口罩、护目镜、面屏、手术衣加上厚重又不透气的防护服、鞋套、胶鞋、双层手套,这一套装备下来,行动不便、呼吸沉闷,即便是冬天,也是动辄一身汗。为了预防防护眼镜起雾看不清,采样工作人员还在眼镜内壁涂抹洗手液防雾,等到采样结束解除防护后,每个人脸上的汗水和勒痕清晰可见。

疫情预警吹响采样

战斗“集结号”

就这样,他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与密切接触者密接,提着蓝色的标本箱穿梭往返于隔离点与检验室之间。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生物病毒污染,他们毫不退缩,稳、准、快保质保量地完成每一次采样任务,安全及时地把采集到的标本送到中心检验室,为接诊医生明确诊断疑似病例,为流行病学调查组判断、排查密切接触者提供了科学有力的实验数据。

“越是风险高的地方,越是我们的战场。”在这支由李宁、唐文钊、刘旭阳、陈顺熙、杨国平、黄仅、刘道益、蔡敏威、姚卓城、吕俊峰组成的采样组里,疫情预警就是战斗的“集结号”。随着防控策略的调整,防止境外疫情输入和扩散成为了近期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采样组开始承担境外来惠人员的采样工作。任务更艰巨、劳动强度更大,面临的风险也更大,但他们始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铮铮誓言——守护人民的身体健康,我们义无反顾。

“督导”一马当先

“信息”查漏补缺

在这场疫情防控战中,督导组也是一马当先。各县区集中隔离观察点、企业复工复产、疫点流行病学调查情况等,都是督导员每天必到之处。隔离点、企业厂区、宿舍、食堂……由多名资深专家组成中心新冠防控督导组通过查漏补缺,将存在问题及时反馈,进行现场专业指导,提出整改意见。

疫情信息组同样在忙碌。由黄琳、刘素芬、黄洪波、张智军、卢莉媚5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疫情信息组,每天围绕着病例信息汇总分析,疫情报告审核,排查样品、密切接触者样品送检信息汇总统计,编辑每日疫情快报、撰写疫情防控工作简报,助力全市人民及时了解疫情相关情况。他们加班加点到深夜几乎是常态,只为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发布;他们坚守岗位捕捉动态信息,只为能在疫情防控中及时准确提供关键数据信息,为精准施策防控疫情提供科学依据,守护人民群众健康!

直面病毒、昼夜作战,检测人员“一锤定音”

“传防”打前站,“微检”紧随其后。1月18日晚,微生物检验科负责人徐励琴连夜将惠州首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样本送省疾控中心复核。从此,全面吹响惠州市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号角。

新冠肺炎疫情的精准防控,离不开传染源的精准定位。“它是谁”“找到它”就成了首要重点工作,检测就成了关键。作为全市首家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科承担着全市疑似病例排查、密切接触者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工作。

两个多月来,科室10名检验人员与病毒直面“交锋”,全市62例新型冠状病毒确诊病例和19例阳性病例都在这间实验室里被这群“病毒猎手”捕获并第一时间上报结果,为疫情防控和病人救治提供“一锤定音”的检验依据,迄今为止已检测10000多份样本。

◎镜头

捕捉“隐藏”病毒

及时切断传染源

面对高风险的新冠病毒,检测组成员徐励琴、方巧云、曾健君、罗泽燕、刘燕、李娟娴迎难而上,从未退缩。进入实验室前,检验人员都要严格的按照三级实验室的做好个人防护,身着密不透气的连体防护服,“全副武装”地与新冠病毒“零距离”接触。整个检测流程从样本接收登记、实验环境准备、个人防护装备,到试剂配制、核酸提取、基因扩增、结果分析、废弃物无害化处理,需历时6个小时左右,任何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虽然每次实验耗能很大,但考虑到实验期间不能喝水也没法上厕所,所以他们在实验前都不敢多吃东西,每次实验结束后不仅衣衫湿透,脸上布满勒痕,双耳麻木,肚子也早已咕咕作响。一旦实验出现可疑结果,又需要重新进行复核检测,又是6个小时。

“每一份样本的背后都有一位惶恐的病人,一个焦急的家庭。每一份样本都包含着医护人员、疾控工作者、社区工作者等一线防疫人员的辛苦。身为检验人员,必须严谨仔细,与搭档同事精密配合,保证对每一份样本的结果负责,让所有人的付出得到回报。”这是他们经常说的话,作为一名检测人员,她们深知责任重大,始终以严谨态度,用专业的技能,持续工作在核酸检验岗位上。

不分昼夜捕捉病毒,就是这群检验人员两个多月的常态工作。她们每天三班倒,日夜轮岗,通宵达旦,为患者确诊、医治和社会隔离防护提供重要依据,她们就是守护这座城市的最专业的“病毒猎手”。

站岗守城,没有旁观者

今年10月就要退休的“老科长”杨剑英说,“这应该是我退休前经历的最后一场大战,能参与到这次战疫中,贡献出自已的一份力量,再苦再累也值得!”她与吴菊如、冯伟明、魏秀萍一起,每天坚守在实验室,处理着各县(区)CDC和医疗机构送来的应急新冠肺炎疑似病例标本,熟练取出样品罐放入生物安全柜,将样品罐层层打开,动作小心而谨慎,因为一旦样品出现不慎泄露,就有污染实验室甚至引发感染的风险。仔细核对每一份样本是否符合要求,信息是否有误,将转运箱进行消毒……无论是骄阳似火还是风雨交加,他们都准时将整理好的疑似病例阳性标本,及时送往省CDC复核。

科室信息的处理也是项繁重的工作,何玉琴用弱小的肩膀扛起这个重担。每天进行样品信息核对、结果录入、报告发放等,这个工作繁琐而复杂,需要与中心多科室进行沟通,为避免出现差错,她认真仔细地对待每一份报告。

抗击疫情,是一场没有旁观者的全民战争。全体微检人员,在疫情面前,是无所畏惧的“逆行者”。他们在家是父母、是儿女,但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他们是战士。变的是角色,不变的是疾控人的初心与使命。

消杀防疫 走街串巷24小时待命

疫情发生以来,还有一个冒着危险走街串巷的团队。他们自惠州出现首例确诊病例开始就一直坚守在疫情防控最前沿,每天24小时待命,加班加点,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不是医护人员,但他们的工作却可以让更多的人避免感染。他们,就是市疾控中心的消杀队员。在连续战疫的60天里,消杀队在全市共开展消毒205次,累计出动专业技术人员746人次,消毒面积达63418平米,及时开展消毒效果评价采样40次,采集样本472份,足迹遍布每一个疫情危险点。

“老消杀”坐镇

筑牢防疫第一线

疫源地终末消毒,是防止疫情蔓延、有效切断传播途径、阻止二代病例发生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每出现一例初筛阳性的病例,消杀科的同事们都要立刻背起消杀器械,马不停蹄地赶往疫点进行终末消毒,为百姓生命健康筑下一道牢牢的防护墙。

邱卫卫、钟如机、崔焕光,是消杀队里经验丰富的“老消杀”,2003年非典疫情处理、2008年抗震救灾、2015年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处置……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听从指挥、服从安排,放弃节假日,戴着防护口罩,穿着严实的防护服,背上沉重的消毒喷雾器,奔走在防控疫情的最前沿。纵使衣服湿透,刺鼻的消毒液呛得两眼流泪,他们从不喊苦喊累,尽职尽责,以最美逆行身影诠释着疾控人的使命担当,全面展开了一场场有条不紊的消杀阻击战!

指导先行

防控指引汇编成册

疫情期间,由科室负责人李娟、专业技术人员罗茜、林敏静组成的院感防控指导组,她们时常穿梭在高风险区域,深入定点收治医院、发热门诊、隔离病区对疫情防控工作与医护人员进行现场院感防控消毒指导。对密切接触者集中医学观察点的隔离收治条件、转运路线、隔离场所内部管理、医护人员防护、消毒处置工作等开展风险评估,确保将发生交叉感染的风险降至最低,保护一线医护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安全。

她们还参与制定了全市不同场所、各行业部门防控工作指引共8项,整理汇编了《惠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控制工作指引(第一册)、(第二册)》共55项,为全市各部门、各行业、各项防控工作提供科学规范的消毒技术指导。对全市住建、环卫、公安、爱卫、交通、口岸、殡葬等机关、企事业单位、各高速公路出入口联防联控检查点等工作人员进行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指导、培训共计52次;通过现场培训、现场指导、在线指导等方式共培训1900多人次;更多次参加省、市疫情防控调研指导组到养老机构、社会福利院、各监管场所等特殊场所开展专项调研指导并撰写调研报告。

“老党员”冲锋

应急采样监测前沿

“这或是我退休前经历的最后一场大战,能参与到这次战疫中,贡献出自已的一份力量,再苦再累,我无怨无悔!”吴春玲是应急采样监测小组里的老党员,今年5月就要退休了,在疫情面前,她一如既往勇挑重担,再次冲锋在抗击疫情的前沿,以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一名共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与吴春玲一起的,还有周振英和刘雪梅,他们承担起了对疫情期间病例家居、定点救治医院和密接集中点的卫生消毒状况和环境物表监测及重点涉疫场所污水余氯、粪大肠菌群的监测重任,切实保障了百姓的身体健康。

消杀队员们用担当和奉献,落实“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指示,全方位打扫战场。

战疫守家 幕后“战士”共克时艰

大疫当前,市疾控中心一线人员与病毒正面交锋的同时,后方一场与时间赛跑的保卫战疫也全面打响了。

你战“疫”,我守“家”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防疫物资保障是一线人员战斗的加油站、蓄水池。在得知武汉发生不明原因肺炎后,物资保障小组根据疫情发展提前作出预判,第一时间主动联系一线科室沟通补充应急物资。但疫情爆发之初正值春节期间,物资紧张、物流受限,于是他们奔走开辟各种渠道,通过多方采购、争取上级支持、接受社会捐赠等方法,全力储备充足的防疫物资,让一线人员可以安心无忧上战场。

与物资保障小组一样24小时待命的,还有后勤保障组。他们为保证一线医务人员的饮食,四处奔走联系饭店,为大家提供营养三餐;他们担心加班同事可能会肚子饿或者精力不足,奔走超市购买食品补给;他们为了让采样人员、加班人员可以洗个热水澡,及时协调物业设置临时热水洗澡房。事无巨细、全方位守护,让一线人员在难得的休息之余感受家一般的温暖。

凌晨两点,中心办公室仍灯火通明,不断传来键盘敲击的声音,秘书组的人员正在挑灯夜战,处理各类报告、汇报、简报。上传下达、协调内外、收发流转文件、编写大事记、汇总上报各类表格,及拟写汇报、总结、方案、简报、记录、纪要……他们虽然没有三头六臂,但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脚底生风,力求每一项部署都落实到位、每一个数据都精准无误、每一份报告都表述准确,全心全意为中心疫情防控工作当好参谋助手、协调能手、服务好手。

其他各组的成员,也是各司其职,协调行动,大家共同为一个目标努力着。

笔墨和镜头是

最强的战斗力

一线有冲锋陷阵的战士,后方有默默付出的守护者,在他们中间,还有一群特殊的实干者,他们的笔墨和镜头是最强的战斗力,他们是幕后“战士”。在他们的笔墨之下、镜头之内,记录下了这场没有硝烟“战争”的点点滴滴,有“先进个人”“身边好人(敬业奉献)候选人”丘文清,有应急队员现场工作情况,还有科普知识宣传等。疫情发生后,市疾控中心第一时间制定了《惠州市疾控中心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方案》,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科教信息科负责人为副组长,科室人员陈万华、唐运胜、张睿为成员的宣传教育与媒体应对小组,专门负责疫情舆情引导及科普知识宣教工作。

他们深入抗疫一线,记录感人瞬间。副组长何敦豹表示,在疫情之下,不光是群众需要看到正能量的宣传,一线的工作人员更需要有温度的报道,为他们送去精神力量。而这期间,何敦豹的父亲突发脑梗,他却无法回去照料父亲。就这样,他们成为了笔墨之下、镜头背后的“战士”,他们的身上也真实呈现着战疫现场与温情故事,和“战友”们一起共克时艰。

3月3日,惠州最后1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治愈出院,本土确诊病例清零。战疫上半场,市疾控中心抗疫团队取得了阶段性战果。面对境外疫情爆发和输入态势,他们将严防死守,落实落细各项防控措施,织密织牢防疫安全网。

本版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黄婷

通讯员何敦豹

新闻推荐

【文脉众议】守住灵魂的栖息地

特约撰稿/苗理洁老屋,在惠州人心目中,就是祖宗灵魂栖息的地方。惠州有过多少老屋?数也数不清。在建城1500余年的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