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流水线“长”出优质秧苗优新品种搭上“科技列车”,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工厂化育秧技术是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首要环节。惠州日报记者陈春惠 通讯员单泽林 涂杨桃 摄
晴空暖阳下,龙门县龙田镇西埔村连片的稻田内,秧苗正茁壮成长。通过工厂化育秧培育出来的优质水稻品种呈现喜人生长态势。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围绕“粮食安全高效生产”目标,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大力开展水稻等粮食作物优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水稻等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以上。同时,该中心结合水稻工厂化育秧、双季稻强源活库优米栽培等高效、集约、绿色、丰产技术进行推广,以坚实的科技力量推动惠州市粮食供给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推广工厂化育秧技术,效率高不误农时
走进位于龙门县龙田镇邬村村的龙门县鸿远种子有限公司育秧工厂,基地大棚内绿油油的水稻秧苗映入眼帘。
日前,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种子技术人员前来进行技术指导。提起一株株秧苗,只见秧苗的根系发达,生长健壮。眼前的秧苗“含金量”可不小,名为“美香占2号”,是近年来该中心在惠州市推广的优质水稻新品种。不仅如此,这些秧苗更是由惠州市首条全自动育秧播种流水线孕育出来的。
据了解,近年来,市县农技部门大力推广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该技术是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首要环节,是一项农机和农艺紧密结合的技术。
“我们在室内采用全自动化机械育秧,空秧盘通过一条输送带,全自动上土、精准播种,最后出盘,整个流程不超过1分钟。1个小时培育出的秧盘可以插30亩至40亩农田,比传统人工育秧效率提升10倍多。”该育秧工厂负责人邬宝华一边演示一边介绍,工厂从今年2月27日开始,采用订单式育秧模式,根据种植大户的需求培育、提供优质稻新品种秧苗。今年春耕期间,工厂共培育了3000亩秧苗,输送到龙门、仲恺等水稻种植基地。
市农业部门数据统计显示,惠州市今年计划早造水稻面积62.27万亩,其中,省下达惠州市新增早稻生产面积2.63万亩。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三级调研员李雄兵表示,今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农业受到了一定程度影响,特别是前期用工难。“通过工厂化育秧就能很好地解决育秧时用工紧迫的问题,同时工厂化育秧不受降雨、干旱等不利天气因素影响,秧苗安全,不误农时。”
科技助优新品种落地,减少劳力保丰收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龙门县龙田镇西埔村一片连片稻田是市优质稻新品种引进示范基地,今年早造,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引进了30多个优质稻新品种在这里进行展示和示范推广。
“我们将美香占2号、南优占、野香优莉丝等优质丝苗米品种推广到育秧工厂,培育出高质量的秧苗,提供给龙门等地的水稻种植户,再配套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秧、双季稻强源活库优米栽培等技术,为粮食安全、高产打好基础。”李雄兵介绍说。
如今,村里300多户村民均采用该中心推广的新品种和新技术。“今年第一次采用工厂化育秧的水稻秧苗,感觉确实比传统的种植方式好多了。”今年60岁的村民黄陈佳说。据悉,工厂化育秧具有秧苗整齐健壮、根系发达、移栽后返青生长快的特点。黄陈佳种植了10亩水稻,采用新技术插秧的稻苗,在田间间隔均匀,比较透气,病虫害也少了,中后期好管理多了,能减少不少劳动力。
据介绍,工厂化育秧是一项节本、增效、精准的技术,能够节省人工、土地,有利于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等,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接下来,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将继续推动工厂化育秧成果在全市铺开,助推惠州市水稻等粮食作物优新品种搭上“科技列车”,实现生产标准化、规模扩大化、产出品质化,保障惠州市粮食安全高效生产,促进惠州市农业稳健发展。
惠州日报记者陈春惠 通讯员单泽林 涂杨桃
新闻推荐
本报《安全出游 有我守护》报道启动 深入景区收集第一手资料,助力游客放心出游
伴随着景区陆续恢复开放,信息时报“疫去春来、时报助游300计”系列专题报道之《安全出游,有我守护》正式启动。本报将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