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霞涌街道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发展 滨海小镇春色好 复工复产加速跑

惠州日报 2020-04-10 10:21

霞涌党员干部指导企业有序复工加速复产。

依山傍海的乌山头绿道景色宜人。

人间四月,草木葳蕤,万物复苏。在大亚湾区霞涌,工厂里机器不停转动;素有东方马尔代夫之称的黄金海岸恢复开放,沙滩重现孩童的嬉闹声;依山傍海的乌山头绿道,再次迎来骑行者……

疫情防控阻击战持续至今已有两个多月,随着大亚湾区划分为低风险区,霞涌街道生产生活秩序正逐步走上正轨,这个滨海特色小镇重现往日风采。

组织领导

完善机制 增强联防联控合力

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霞涌街道的防疫工作有条不紊进行。

疫情发生后,霞涌街道成立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指挥部),由街道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牵头,并制定实施了相应工作方案,建立领导包片工作机制,搭建网格化三人领导小组,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小组,组建综合信息组、疫情防控组、物资保障组、社会稳定组、督查督办组、境外输入工作组,各相关部门分工明确,统一行动、协作配合,有效形成工作合力。

统一思想一盘棋防控

霞涌街道党工委书记何伟清记得,大年三十他匆匆回家贴春联,之后就一直奔波在防疫一线。霞涌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翁修强在家里只吃了顿年夜饭,便长途奔袭数百公里,返岗投身战疫。

实际上,霞涌街道的疫情防控部署相对较早。当惠州出现第一例确诊病例后,何伟清、翁修强及其他街道领导班子就意识到疫情防控的严峻。1月20日,霞涌街道党工委扩大会议召开,部署一系列防控措施。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一盘棋防控”,这是霞涌街道在部署防控措施时高度统一的意识。“不分你我,不管哪个行业,只要在我们辖区,就是我们的职责。”何伟清说,各村(社区)主动承担辖区防控责任,将防控的触角深入每一栋楼、每一户。

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上级要求也在不断调整更新。据此,霞涌街道多次召开专题防控会议,再安排、再部署、再强调,同时建立应急处置预案,开展应急处置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当疫情防控阻击战“集结号”吹响后,街道办干部职工、各村(社区)“两委”干部全体取消春节假期,坚守战斗岗位,连续奋战。值班人员严格执行24小时应急值班,每天凌晨取回“大数据”信息,连夜开展落地排查;高速出口联合检疫(便民服务)站驻点人员顶着烈日、冒着风雨开展体温检测、信息登记工作,确保不漏一车、不漏一人;集中隔离观察点工作人员全天24小时陪护在隔离人员身边,身兼管家、助理、保姆、心理辅导师等多重身份,给予被隔离人员暖心的服务。

霞涌以滨海旅游闻名遐迩,黄金海岸、清泉古寺向来都是游客、市民春节度假休闲青睐之地。然而,疫情来袭,旅游景区成为疫情防控的重点地区。霞涌街道当机立断,自1月24日(除夕)中午12时始,关闭霞涌黄金海岸景区,封闭通往景区道路,禁止游客进入景区。临时聘请36名沙滩管理人员,常态化开展沙滩巡逻工作,劝离海边游客;同时,协调清泉寺管理方暂停对外开放,并暂停举办所有宗教活动。此外,全面暂停一切公众聚集活动、节日庆典活动,取消原计划在春节期间举办的21场庆祝活动,关闭各村(社区)娱乐室、农家书屋、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场所。

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冲在前

“作为领导,不是将防控措施安排下去就完事了,而是要吃透文件,熟悉防疫指引,带着干部一起干。”霞涌街道党政领导班子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疫情防控,宣传先行。面对疫情,霞涌街道迅速吹响疫情防控宣传“集结号”,领导干部带头,携带扩音器,走街串巷宣传,让疫情防控信息深入人心,以强大的宣传凝聚力量。

在疫情形势最严峻、压力最大的前期阶段,霞涌街道组建5个应急小分队,党政领导带着应急小分队冲锋在前,每日上门对重点疫区来惠人员开展健康监测管理……

何伟清最牵挂新成立的三个社区的疫情防控。考虑到年轻干部没有社区工作经验、吃不准防控指引,每次到了社区,除了鼓励打气,他还现场为社区干部讲解工作重点,到社区卡口、小区物业了解防控情况,寻找隐患和弱点,然后逐一化解。

硬核防控

“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立体防控

霞涌街道健全了网格化防控工作体系,织密织牢疫情联防联控安全网。通过大数据指引,“网格化”治理,“铁脚板”丈量,形成了“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的防控模式,推动各项防控措施在网格内精准高效落地,构筑起辖区防控坚固屏障。

街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

打赢疫情防控硬仗,关键在末梢,成败看基层,而基层的重点在农村、在社区、在网格。

疫情防控开始后,霞涌街道办迅速推动防控力量向村(社区)下沉、向网格延伸,成立11个三人工作组、5支由街道驻村领导为队长的应急工作队伍,同时细化网格工作小组,将辖区11个村(社区)、35个村民小组细化为93个小网格。驻村干部包干村(社区),驻村干部安排到网格一线参战,全面动员村(社区)“两委”干部、党员、志愿者、村(居)民代表、联防队员共650多人部署到疫情防控网格,每个网格至少安排2名人员负责。

“你包干10户居民,我包干一条巷子,做到每个小区、每条巷子、每栋楼都进行网格责任包干,做到网格区域明确,责任落实到人。”一张张严密的防控网迅速在各村(社区)织就。

实施封闭式管理后,全街道各社区小区、农村全部实施居民出入适度管控,设置防控卡点58个,把高速卡口“后移”到村组,“前置”到家门,全面提升村级卡口检疫能力,智能高效精准把好村(社区)疫情防控“第一道门”。

网格员既是排查员,又是宣传员、监督员、服务员。“您好,这是您订购的菜。”“门口的垃圾我帮您带走。”……在做好重点人员居家隔离时,网格员践行“村(社区)大家庭”理念,对居家隔离人员落实“八个一”关怀管理措施,提供必需品代购及生活垃圾处理服务。95后杨雅茜是海韵社区筹备组年龄最小的,她负责宣传及后勤保障工作。为了确保重点人员居家隔离时的物资供应,她每天骑着电动摩托车穿梭在霞涌市场及各小区物业管理处之间,将采购的物资送至物业管理处或者直接送到隔离户手上。

横向到栋、纵向到户、靶向到人

全面排查,大数据发挥指引作用。根据公安部门提供的大数据信息线索,咨询核实组第一时间通过打电话、发短信等形式核实详细地址后,三人排查组随即上门排查,第一时间确定管控措施并落实到位。

精准排查、核实数据,还得靠网格员用“铁脚板”进行地毯式排查。网格员们通过分析研判返(来)惠人员调查问卷登记系统反馈信息以及用户用电、悬挂衣服、晚上亮灯等生活迹象,进行精准定点排查。尤其对楼宇集中的3个新成立社区,街道办组织人员逐栋、逐层、逐户进行多次“扫楼”排查,滚动摸排疫情高发地来惠人员信息,做到“横向到栋、纵向到户、靶向到人”。

霞涌社区是霞涌街道居住环境最老旧、人口最复杂的老社区,户籍人口3000多人,外来流动人口有6000多人,出租房有300多栋。为做好人员排查,霞涌社区“两委”干部、区派驻社区第一书记、街道驻村干部和各村民小组长、计生专干等共80余人,化身网格员迅速投入到各个网格中,靠着一双脚,对每一个村、每一栋楼挨家挨户进行走访、登记。老社区几乎没有电梯,这些社区工作人员一天跑上跑下无数次,一天下来脚都软了。

为及时排查新增返(来)惠出租屋居住人员,堵塞出租屋排查漏洞,霞涌社区首创了在出租屋门上张贴“防疫提示”的做法,在住客未到村(居)委会登记的、住客未返回的出租屋门上张贴“防疫提示”;坜下社区推行“社区-房东-楼房-租户”工作线条,制定规范《房屋租赁合同》供居民使用。

同时,为扫除管控盲点,网格员加强码头、船港巡逻,排查外来船只,督促5家船舶作业单位及各飞艇业主在疫情期间,禁止从海上、海岛载运外来人员上岸。

白天敲门晚上数灯日夜“扫楼”

霞涌新建小区、酒店公寓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做到“一户不落,一人不漏”,得益于年前新成立的3个社区——小径湾社区、海韵社区和东兴社区。2019年国庆节前,大亚湾新社区筹备组刚成立,其中霞涌街道三个新社区筹备组各配备了7名工作人员。

新社区筹备组工作人员都是年轻人,许多是90后、95后。这是一支社区干部生力军,同时也是一支急需历练的青年队伍。意识到这一点,霞涌街道在部署去年国庆假期的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管理等工作时,就提前将这批年轻干部发动起来,进驻各自社区锻炼。2019年11月,3个新社区筹备组正式对各自社区进行摸排,开展各类社区工作。

“我们刚把社区情况摸排了一遍,新冠肺炎疫情就发生了。”正如海韵社区临时党支部书记、筹备组组长戴汉强所言,这不是统一组织的培训,也不是演习,他们来不及准备,也来不及踌躇害怕,春节前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他们迅速以实战状态参与战疫。

霞涌街道领导干部深感3个新社区防控压力大,因为新社区的小区、酒店公寓住的大多是来霞涌度假、过年的外地人。而社区的年轻干部没有让大家失望,他们勇敢而坚定地担起了社区防控的担子。没有现成数据,他们挨家挨户摸排,白天敲门,晚上数灯,日夜“扫楼”,硬是用“铁脚板”走出一个个精准数据,然后实施精准防控。

东兴社区筹备组组长曾文洛今年25岁,是一名退役军人,疫情防控以来,他每天早出晚归、三餐不定,父母也曾心疼地劝说他“干不动就回家算了”,但他安抚父母:“当兵时也很辛苦,我没有想过做逃兵,现在面对疫情,我更不会做逃兵。”

热心群众捐资捐物支援抗疫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每个人都是防疫“第一责任人”。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霞涌掀起全民战疫热潮。

在霞涌生活了21年的湖南籍饭店老板李红文,看到社区工作人员为疫情防控辛苦忙碌后深受感动,便主动向社区报名做志愿者,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在小径湾社区,他协助社区入户排查和卡点检查工作,每次入户排查面对着不确定的危险,从不退缩和害怕。“我能保护好自己,家人也很支持我。现在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抗击疫情,我也要为霞涌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李红文说。

今年44岁的张伟新是一名退役军人。“我是退役军人、是党员,这个时候就应该冲在前面。”1月29日,霞涌晓联村径东村民小组设置了疫情防护检测站后,他主动请缨站岗值班,筑牢第一道防线。

疫情无情,人间有爱。霞涌村村民赖水立帮忙搭建防疫检查点的雨棚,晓联村张伟东、温伟豪等村民给村委会一线工作人员捐赠口罩、消毒水、防感茶,还有村民送来苹果、方便面、矿泉水……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霞涌街道涌现出一批积极捐资捐物、出钱出力支援、参与抗疫的热心群众、乡贤,涓涓爱心汇聚成抗疫战线上的一股强大暖流,熨帖人心,给人力量。

复工复产

网格化工作组直接服务企业

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复工复产。为帮助企业做好复工复产及疫情防控工作,霞涌街道建立了网格化工作组,制定了《霞涌街道实施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网格化管理工作方案》,对企业实施网格化管理,对辖区内249家规下企业、355家三小场所进行包干分工,各驻村领导、驻村团队、村(社区)“两委”干部通过电话访问、上门走访等方式,直接开展服务。同时,该街道还制作了《霞涌街道生产经营单位复工复产疫情防控工作指引》《复工复产报告指引》,指导帮助企业建立防控机制、开展员工排查、准备防控物资、加强内部管理、强化安全管理,督促企业健全日常清洁、消毒、通风、体温监测等制度。

规上企业全部复工

在霞涌,各村(社区)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复工复产防控措施。

临近石化区的霞涌街道霞涌村南坑村民小组,春节前通过调查摸底了解到村里租住的外来人口有1500多人,是本村原住民的两倍多。春节后,企业陆续复工复产,异地务工人员也陆续返回。该村果断实施“硬核”措施——从2月3日起租赁一栋楼,用于集中安置隔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返回的异地务工人员;2月10日起又按照市里出台的3号通告决定,落实好自驾返回异地务工人员的居家隔离措施。

为协助企业做好复工复产,霞涌社区制作了二维码粘贴到各楼栋前,方便群众扫码申报信息。社区网格员精准地排查出从外地返惠人员的信息后,做好他们居家隔离期间的服务,让他们居家无忧;隔离期满后,为他们开具证明助其返工。

因生产需要,位于霞涌义联村的聚真厂返厂员工多了起来,用于居家隔离的宿舍随之紧张。义联村党总支在得知这一情况后,迅速报告街道党工委驻村领导,在街道党工委的大力支持以及区群团工作部派驻义联村党总支“第一书记”许新星的指导和区委组织部派驻聚真电路板公司网格员林毅夫配合下,制订专门方案,当天就联系到距离该厂较近的某酒店作为返厂员工的集中隔离点,并配合企业做好安置工作,有效帮助该企业渡过复工复产的第一道难关。

截至目前,辖区规上企业全部复工,规下企业复工率达88.9%,工厂安全有序运转;海鲜一条街数十家海鲜大排档基本复业;散落在大街小巷里的餐饮、商店、药房等“三小”场所也已开门营业,这些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正重新回归人们的正常生活中,焕发新的活力。

清洁消毒营造健康卫生环境

疫情尚未结束,防控不可放松。霞涌街道一方面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措施,一方面积极为群众营造健康卫生的生产生活环境。

日前,街道组织各村(社区)及辖区广大党员干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动群众开展卫生大扫除,引导群众做好家庭室内外保洁工作,针对垃圾堆放点实施定点“围剿”,清除垃圾杂物、清理卫生死角。同时,组织专业消杀公司、小区物业对公园、广场、电梯、公交车站、农贸市场等人员聚集场所开展清洁消杀。实施小区疫区来惠人员垃圾统一收集消毒措施,设置31个废弃口罩、手套收集点,以便环卫部门统一收集处理。

随着大亚湾区被划为疫情低风险区,餐饮业、“三小”场所陆续复业,霞涌街道督促各餐饮单位、商店超市、诊所药店等“三小”场所采取有效分流措施,避免人员密集,加强营业场所通风、换气,保持环境卫生清洁。同时,要求辖区内各工厂企业、民宿酒店、建筑工地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清洁消杀。截至4月8日,全街道累计消毒消杀面积约134.33万平方米(不含“除四害”消杀面积)。

本版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匡湘鄂 欧阳德辉

通讯员张梦熊 何满霞 张钰龙

新闻推荐

广大市民积极响应“文明餐桌 公筷行动” 公筷公勺引领餐桌文明新“食”尚

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也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习惯。以前在外用餐时比较常见的公筷公勺,如今也被更多人认同。记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