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服务不打烊 点点星火暖人间抗疫期间惠州服务业从业者用真情服务为市民送去炽热温情
服务业者坚持服务“不打烊”,保障市民生产生活。(资料图片)
2020年,开局不平凡。1月下旬春节前夕,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广东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出行计划被打断,探亲访友被禁止,全民“窝”居,城市仿佛按下“暂停键”,喧嚣戛然而止。昔日车水马龙的街道空荡冷清,跨年夜一度人气爆棚的华贸新天地繁华不再,在西湖精心布置的美丽花灯暂停亮灯……冬日的暖阳不知忧愁,透过仍然青绿的树叶,留下斑驳的光影,是一种静谥的美。
在这久违的静谥中,有些惠州人仍然忙碌着,邓玉婵、蒋笑鹏、罗阳妹、梁山、马华林……他们是惠州不平凡时期的平凡人,穿梭在这座静下来的城市之中,坚守岗位提供服务,保障了居民隔离时期生活、精神所需。他们汇聚起的力量连接千家万户,让冷清而空荡的城市,涌动起一股股暖流。
环卫工人
从业13年,第一次遇到如此冷清的步行街
2月24日9时起,广东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级别由省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调整为二级响应。随即,相关的新闻消息如雪片般在市民的朋友圈里“霸屏”式转发。
6时30分就出工的罗阳妹还不知道这个消息。她是一名环卫工人,负责步行街一带的保洁工作。“我2007年入行至今,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安静冷清的年节和步行街。”罗阳妹说,以前,她称步行街是工作的地方,但如今,这里是她的“战场”。
春节期间,步行街的店铺大多已关闭,逛街的人少之又少,街上的垃圾也远远比平时要少,主要是落叶和口罩。而被丢弃的口罩具有一定危险性,罗阳妹最初有些害怕,所以她一步一步严格执行单位教授的消毒清扫步骤。长时间戴着口罩扫街,呼吸不畅,又容易口渴,甚至脸上都会冒汗,隔一段时间她就得摘下口罩大口大口喝水。
每天下班后,48岁的罗阳妹会第一时间关注抗疫进展,“看到白衣天使坚守在一线、大批医护人员前往武汉支援时,我很想哭。”说着说着,罗阳妹的眼睛开始湿润,她深深吸了一口气看向西湖。
惠州的天气已经转暖,西湖风光旖旎,没了人流,鸟儿们便大胆起来,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有的甚至飞到街上,晃悠悠地“视察”起来。春节前就布置好的花灯色彩缤纷、造型艳丽,静待游人。看着这一片美好春色,罗阳妹喃喃道:“今年的花灯是最美的,很多人都想来看呢,真希望疫情快点结束,让步行街恢复往日的热闹。”
环卫工人是城市美容师,这个春节,他们如罗阳妹一样坚守战疫一线,努力给市民一个干净卫生的惠州。“不知道西湖花灯还开不开,真希望更多游客能看到惠州西湖美丽的花灯。”罗阳妹说。
外卖小哥
希望疫情早日结束,把餐食亲手送到客户手中
当罗阳妹把步行街视为自己的抗疫“战场”时,90后外卖小哥梁山正骑着电动车穿梭在惠州大街小巷,忙着给居民送餐。
他年初一便复工,平均每天要送二十单左右外卖,见证了惠州小区防控疫情从收紧到严格、居民防控意识从松到紧的全过程。刚开始时,他送餐到户;随后实行无接触配送,只送到客户楼下,由客户下来拿;再到后来,许多小区相继封闭,他只好把餐食放在客户指定的地方。
“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内心是有点怕的。”梁山称,尤其传出电梯中检测出病毒的消息后,就只能尽量戴好口罩和手套,不与顾客近距离说话。“随后惠州的不少小区迅速反应,实施封闭管理,不用频繁进出电梯,感觉安全了很多。”
推广无接触配送后,外卖配送员的安全得到很大保障,但吃饭仍然是个难题。因很多饭店不开门或不支持堂食,梁山找不到地方吃饭,经常饿着肚子送餐,有时甚至晚餐都要等到下班后,买方便面回家泡。冬天饭菜容易凉,放在以往,市民对准时送餐的要求很高,“现在大家耐心了许多,即使稍微晚一点,客户也不会有太多责怪。不少客户还会提醒我们注意安全,挺让我感动。”老家在贵州的农先生也是不停工的外卖配送员之一。特殊时期,宅家的市民与提供服务的外卖小哥互相体谅、尊重,让这座城市的“毛细血管”处处流淌着温情。
农先生称,春节前大部分人都回老家过年了,公司也没有强制要求上班,但春节期间,整个惠州区域仍然有约2000名美团骑手为市民提供服务。3月19日,美国《时代周刊》发布抗疫群像,北京的美团外卖骑手高治晓作为唯一华人面孔登上封面,对此农先生说:“与有荣焉。”市政路上的木棉花已开,当春风从额头抚过,梁山说很温暖,希望疫情早日解除,把餐食亲手送到客户手中。
快递员
派件量翻倍,不敢有一丝一毫松懈
疫情为喧闹的城市按下“暂停键”,但有一群人冒着健康风险挑起维持城市运转的“重担”,这当中就有快递员的身影。
春节期间,丹鸟快递员马华林自愿留下来加班,本打算过完元宵节再回老家,却一直忙到3月还没停歇。“碰上新冠肺炎疫情,派件量是平时的两倍以上,远远超过了我预估的单量。”他记得,疫情刚开始时,人人都在找口罩、买消毒用品,很快药房的口罩脱销了,许多市民转而寄望于网购。
工作中,马华林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松懈,“万一客户买的是急用的口罩、酒精呢?”他在疫情防控期间,一直尽可能地多派件。他与同事们从早上7时开始派件,常常要忙到晚上8时才收工,有时包裹较多,忙到晚上10时都没法收工。
刚开始,马华林没有预料到疫情会这么严重,直到封村封路,送一趟快递比平时艰难许多。“很多小区都不能进,只能一个个打电话,确认客户在家的时间,再电话协商派件时间。这么一来,有时为送一个包裹要在小区门口等很久。”马华林说,“但我能理解,而且现在每送一个包裹都会收到一声谢谢,有时客户还会送口罩给我,顿时就觉得自己的工作有意义、有成就感。”
“惠州是一座温暖的城市。”马华林感慨,客户对他们有关怀,公司的站长也常常会给大家煮点吃的,“工作中,坚守一线的物业保安保洁、社区基层工作人员、医护人员等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们齐心协力、共渡难关。我们作为民生物资配送人员,也要为疫情防控贡献微薄之力。”说完,他又开始打电话联系客户。
商超工作人员
全力备货,用行动消除市民恐慌情绪
春江水暖鸭先知。粮油果蔬等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直接影响民众的信心和情绪,在这方面,蒋爱明等超市工作人员深有体会。
蒋爱明是江北丽日超市副总经理,他清楚记得,疫情突然而至,谣言乍起,一时间,人们因恐慌而涌到商超、市场抢购囤积粮油果蔬。即便入行多年,蒋爱明也从没见过这样的场面,人们面容严肃,货架上的食品很快就被抢空,他赶紧组织全店500多名员工快速补货,但刚上架的货品很快又被市民搬空,如此反复。
“其实,我们每年都会在春节前备足年后至少半个月的货物,但部分市民不了解情况,听信谣言来扫货。”蒋爱明深知,现场劝说并不能让人完全相信,保证货架一直充足才能让人信服。因担心商品库存减少过快,蒋爱明甚至拿着现金开车去市场上备货。所幸全市各行各业反应迅速,农业企业提前复工保障全市“米袋子”“菜篮子”稳定供应,市民看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粮油果蔬充足,这种恐慌感也随之消失。“到了大年初三、初四已基本没有抢购潮了。”蒋爱明说。
沃尔玛惠东分店为了让市民安心,不但坚持正常营业时间不变,还承诺民生必需品如肉菜、消毒液等商品不涨价,卫生纸优惠力度比没有疫情时还要大,“就是想告诉市民,我们库存充足,按需采购即可,无需恐慌。”该店总经理谭永迪说。
抗疫期间,全市各大超市一边努力做好安全防护,一边大力强化供应,自动消毒机、自助收银台、自助称重器等设备逐一投用,市民无法出门买菜,就开发线上买菜平台、小程序,调配人手加大配送力度,满足激增的线上服务需求。
这是一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身在其中的人纷纷说,自己经历了一个平静、担心、焦虑、坦然的心历路程。在市区龙丰的一家中型超市,质检员蒋笑鹏仍然站在超市入口,为每位顾客测量体温,“惠州确诊病例已经清零了,但在超市这样人流量大的地方,防控还是不能放松。”
12345话务员
每天都在学习,以及时准确回应市民咨询
一天内接150个电话是怎样一种体验?“职业病很重,就算看到来电的是家人,嘴巴还是会下意识地说出"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邓玉婵笑称,自己眼睛看到的信息还没传到大脑,嘴巴就会条件反射回答固定话语,疫情结束后得好好调整一下。
邓玉婵是惠州12345热线话务员。哪里可以买到口罩、口罩怎样戴才正确、举报出现一台鄂A牌轿车、什么时候可以复工……疫情发生后,惠州12345热线平台成为市民与政府沟通的连心桥。从1月22日开始,有关疫情的咨询电话数量激增,大年初一,该平台紧急组织留惠人员报名坚守岗位,话务班长巫晓芳马上调整值班人员班次,迅速制订远程值守及居家办公相关方案,保障热线畅通运行;叶俊文在大年三十通宵值班后,马上报名;郑夏远大年初三从汕头老家赶了回来;怀孕3个月的林文羽也第一时间报名……他们排好班,或居家、或在办公室24小时不间断接听市民电话,回应市民关切,让市民的心安定下来。
1月31日,记者走进惠州12345热线平台发现,即便每位话务员都在接电话,但却毫无喧哗嘈杂之感。话务量太大了,为了尽可能保存体力、保护嗓子,大家都在保证对方听得到的前提下,尽量小声说话。
疫情防控初期,为专业应对市民们的咨询,每位话务员都接受了市防控专家顾问组组长许岸高的培训,并做了大量辟谣和科普工作,安抚市民的恐慌情绪。
到2月10日左右,复工、交通恢复等疫情防控信息渐渐成为市民们关注的重点,各级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如雪片般飞来,话务员们的案头每日都会新增厚厚一摞相关资料。邓玉婵说:“我们每天都在学习、掌握新的政策,这样才能及时准确回应市民咨询。”
郑夏远说,虽然工作的强度很大,但每次听到市民那句“非常感谢”,心里的疲惫感便一扫而过,“我们在平凡的岗位做着不平凡的事。”
生活“不见面”,服务“不打烊”。如今,惠州各行各业已逐渐复工,餐饮业堂食也渐渐开放,这座城市正在快速复苏。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们应该感谢每一位平凡的服务者和居家隔离的市民,共同守护惠州这座温暖的城市,守护我们的家。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冯丽均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冯丽均 张荟婷 刘豪伟
新闻推荐
广场舞“线上”扭起来惠州市民将“广场”搬到网上,寻找室外锻炼替代方式
“我觉得我都快"宅"退化了。”因为疫情影响,不少运动达人纷纷发出这样的感慨。但在惠州有一群大妈将室外运动搬到家里,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