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档案惠州府城三塔鼎立
泗州塔重建后,还经历了不少波澜才走到今天。据《归善县志》记载,明崇祯九年(1636年)年,大风顶飞去,坠五里地。崇祯十四年(1641年)修复。清光绪初(见《惠州府志》记载),塔楼坏,塔钟坠地,雷又破塔一角,榕生其上。
1954年,泗州塔维修后,塔身改灰白色为紫色。1959年,惠州西湖建设委员会自筹1.5万元,对“泗州塔”进行了一次较大的维修,恢复了塔内的楼层,在塔身外墙加衬24厘米厚的砖砌,并加铺楼面及楼梯,供游客登攀。塔身复粉刷成灰白色,塔顶安装了避雷装置。1989年又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维修。
文星塔为七层砖石结构楼阁式塔,外形与泗洲塔相似,塔高约35米。该塔自1595年建成之后,雄立在西湖北侧、东江之畔375年。文化大革命中期被拆毁,成了惠州人心中永远的痛。2013年文星塔得以原址重建。
民间传说,文星塔又称“火塔”,它与靠西边的泗洲塔(俗称风景塔)和靠东边的文笔塔(俗称水塔、镇江塔)三塔鼎立,空中俯瞰,成三角状,似三支粗大铁笔,书向苍穹,塔气直冲云霄,甚是威武。
文笔塔为楼阁式五层砖塔,平面为正八边形,与文星塔和泗州塔相比显得娇小玲珑。建塔所用的砖料已是晚清规格。
文笔塔取名“文笔”,与塔旁边的惠州府学宫有关。自明代起,我国各地建有不少“文笔塔”、“文星塔”、“文昌塔”等。塔内供奉“魁星”、“文昌帝君”之类神像。希望保佑读书人功成名就,青云直上。惠州文笔塔的建立,正反映了郡人先贤振邦兴文的意愿。岁月沧桑,至今惠州府学宫已圮塌,仅文笔塔尚巍然独存。
(摘自惠州市文化研究会理事黎沅德文章《惠州府城的三塔》)
新闻推荐
文/金羊网记者李海婵进入宋代后,随着南方人口的增长,国内经济重心逐渐由北方转入南方。彼时,惠州知府陈偁教农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