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溯源广东种植小麦最先在惠州

羊城地方 2020-03-13 10:33

文/金羊网记者李海婵

进入宋代后,随着南方人口的增长,国内经济重心逐渐由北方转入南方。彼时,惠州知府陈偁教农民种小麦,并获得成功,为宋代惠州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撑。惠州文史专家何志成介绍,种植小麦率先在惠州获得成功,后在广东大面积推广。

据《岭南科学枝术史》记载,早在唐朝,广东就开始种植小麦,但由于气候、地理、技术各方面原因,种植没有成功。入宋后,随着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对小麦的需求,同时也带来种植小麦的技术。

惠州种植小麦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郑侠所撰《西塘集》卷三:“公始于南津间地,教民种麦,是岁大获,于是惠民种麦者众矣!”这里所说的“南津”,是惠州本地人称“麦地”。这位“陈文惠公”就是陈偁。

陈偁字君举,南剑州沙县(今属福建)人,北宋秘书少监陈世卿的儿子。天圣八年(1030),陈偁年仅16岁就高中特奏进士;宋治平三年(1066)任惠州知州,有德政,惠州人把他所筑的湖堤叫陈公堤,死后被谥文惠。

任惠州知州期间,陈偁注重经济民生,劝民耕稼,大兴水利。他在丰湖“筑堤捍水,延袤数里,中置水门备潦,叠石为桥于上,鱼利悉归民”;遇大旱,又“教民以牛车汲水人东湖溉田,民赖其利”,备受惠州老百姓爱戴追崇。

陈偁走后约三十年,苏轼游博罗香积寺,说路上“夹道皆美田,麦禾甚茂”,禁不住要用“二年流落蛙魚乡,朝来喜见麦吐芒”的诗句,来表达丰收在望的内心喜悦。苏轼在合江楼眺望水东白鹤峰时,也写下“小邑浮桥外,青山石岸东。茶枪烧后有,麦浪水前空”的诗句,无不反映出此时惠州已是大面积种植小麦,收获颇丰。

惠州种植小麦大获成功,为当时人口增长社会发展打下基础。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北宋元丰年间惠州总户数61121户。其中,客户已占总户数的61.8%(当时的“客户”主要指外乡、外县移居本地的佃户和“射耕人”)。在众多资料文献中可见,宋代惠州经济生产状况有很大进步,在岭南各州县中亦位居前列。

新闻推荐

强正气防外感 居家艾灸选4穴位

■医学指导:市中心人民医院中医科医师赵鑫宇当前,惠州市的疫情防控已取得阶段性胜利,不过我们仍不能掉以轻心!增强正气、预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