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区域发展与旅游规划中心主任李颜:利用“空档期”练内功 提高游客参与感体验感
阳光正好,零星几个市民在西湖景区里散步王锭铨 摄
专家把脉
2003年的“非典”,2020年的新冠肺炎,都对文旅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从这两次疫情中,景区可以总结什么经验,疫情过后该如何实现“重生”呢?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惠州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区域发展与旅游规划中心主任李颜,请他解答相关困惑。
羊城晚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目前,惠州以及全国的景区都处于关停或者半关停的状态,您认为疫情过后,景区是否会迎来新的一波机遇?
李颜:我们需要注意,疫情过后,文旅产业将会重新洗牌,中间将会出现一定时间的“空档期”,景区正好可以给自己“号脉”,在硬件设施上查漏补缺,同时积极完善和优化企业管理制度,以迎接旅游全面恢复的消费大幅反弹。
就目前而言,惠州景区为旅游观光为主,普遍存在功能性不强,游客参与感、体验感低的问题。休整期间,景区管理者可以根据市场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结合消费者的需求做精、做深、做出特色。
比如说,随着人们消费水平和养生意识的提高,幸福旅游、康养医养旅游将迎来诉求风口。惠州在这方面拥有绝佳的优势,博罗大健康产业加持龙门温泉,跳出传统旅游业的圈子,设计拓展个性化、特色化、有竞争力的旅游新产品项目,并以此作为卖点满足旅客新需求,从而以高质量发展赢得未来市场。
羊城晚报:这次疫情与2003年的“非典”,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在复工复产上面,您认为景区从这两场疫情中可以总结些什么样的经验?
李颜:2003年的“非典”给文旅产业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当时交通、信息传播都比较差,景区复产后,经过一段很长的过渡期才恢复正常。
这次我们要吸取“非典”时期的教训,在景区未正式开始前,就可以利用手机等新媒体,推出一些创新性的文旅产品以及开园信息,提高市民游客的期待值。
另外,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从2003年“非典”到2020年新冠肺炎,时隔17年,景区的管理系统中一直缺少信息与风险应对机制,本次疫情正好给我们敲响警钟:要如何收集、分析、判断重要突发信息?如何应对重大事件和公共危机?
由于旅游行业发展环境具有不确定性,涉旅活动的应急管理十分重要,所以要强调防范前置,实现安全管理提前介入。比如建立旅游大数据或者智慧旅游平台,在连接公共旅游服务、舆情观测的同时加强对游客生命安全的监测,平台上还可以设置有应急部门和应急预案,提升自身应急处置水平。
羊城晚报:疫情过后,对于惠州景区发展规划,您是否有相关建议?
李颜:惠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很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但目前惠州的景区均未能够巧妙地与这些因素结合起来。比如说,东坡文化是惠州一大文化元素,但纵观惠州所有的景区,能够丰富体现东坡与惠州关系的景区是少之又少,而且多数为静态的纯观光型,对游客的吸引力有限。
我们一直在提倡“与时俱进”,景区要结合现代特色,利用科技的手段,打造“科技+旅游”模式,比如说,本次惠州市博物馆推出了线上逛博物馆,就是一个突破,这是“非典”时做不到的事情,值得其他景区去学习、去突破。我们假设一下,东坡纪念馆推出“线上逛”模式,同时加入AR、VR等科技手段,加入情景模拟,游客可以线上逛东坡纪念馆,追寻东坡足迹,与东坡互动。同时与儋州市、黄冈市、眉山市其他有东坡足迹的城市建立联动机制,游客到其中一市,通过“线上逛”,可以看到东坡在其他三市留下的足迹,这对游客是很有吸引力的,当然这需要多部门联动来完成。
新闻推荐
市场记者走访发现,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很多家具建材企业都响应国家号召,推迟到2月底3月初才正式复工。那么,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