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苍茫唱万峰 读黄遵宪的两首佚词
■陈蔚梁
在黄遵宪的《人境庐诗草》中,未见收入他的词作。据梁启超的《饮冰室诗话》中透露,公度曾作词数十首,“其原稿昔在余箧中。戊戌之役,同成灰烬,平生一憾也。”后来,潘飞声(字兰史)将黄遵宪的一首词《调寄双双燕·题兰史罗浮纪游图》寄给梁启超。今录如下:
罗浮睡了,试召鹤呼龙,凭谁唤醒?尘封丹灶,剩有星残月冷。欲问移家仙井,何处觅风鬟雾鬓?只应独立苍茫,高唱万峰峰顶。
荒径蓬蒿半隐,幸空谷无人,栖身应稳。危楼倚偏,看到云昏花暝。回首海波如镜,忽露出飞来旧影。又愁风雨合离,化作他人仙境。
(原注:兰史所著《罗浮游记》,引陈兰甫先生“罗浮睡了”一语,便觉有对此茫茫,百端交集之感。先生真能移我情矣……)
潘兰史,广东番禺人,清朝举人,南社中坚,著名诗人,著有《说剑堂集》。据他的《在山泉诗话》记述,庚子(1900)秋,黄遵宪三顾他在香港的寓楼。此后两人书信往来,题图画扇。黄遵宪曾自拟 “药是当归,花宜旋复;虫还无恙,鸟莫奈何”等两副对联,嘱他书写后,镌刻于木,置于人境庐中。公度则为他的图画题过一诗一词。
这首题词,写于庚子年,正是戊戌变法失败后的第三年。黄遵宪回乡闭门著书,不问世事。但是,词中传出作者对时局艰危的担忧。他要唤醒沉睡的罗浮山;他要站在飞云山顶,高唱独立战歌。虽然退隐归来,仍担心祖国壮丽山河被列强瓜分。结尾一句,“又愁风雨合离,化作他人仙境”,是全篇主旨。传说罗浮山是由罗山、浮山两座仙山由东海飘来,到惠州后合而为一。山中有道教名人葛洪炼丹用过的丹灶和仙井。作者借风雨离合的传说,比拟国土分裂。他在为陈兰史题《独立图》一诗中,以同样的心情提醒国人:“四亿万人黄种贵,三千余岁黑甜浓。可堪独立山人侧,多少他人卧榻容。”一诗一词,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风格不同,他的诗歌倾向豪放,写了大量直抒胸臆的爱国诗;而他的词,比较婉约含蓄,甚至有浪漫色彩。此词还有自注:“又兰史与其夫人,旧有偕隐罗浮之约,故风餐句感及之”。难怪兰史先生拜读后,惊为“飘逸仙才,猿惊鹤举”。
再推前五年,即光绪二十一年(1895)五月,黄遵宪到湖北办理教案。与友人刚刚登上武汉黄鹤楼,就听到台湾被日军侵占的消息。他败兴而归,在返江宁的船上,与友人各赋《贺新郎》词一首。他的词是:
凤泊鸾飘也,况眼中苍凉烟水,此茫茫者!一片平芜飞絮乱,无复寻春试马,又渐渐夕阳西下。水软山温留扇底,展冰奁试照桃花写。影如此,泪重洒。
寻思罗袖临行把,竟明明鲛绡分翦,公然割舍。天到无情何可诉,只合埋忧地下!但何处得开酒社?相约须臾毋死去,尽丁歌甲舞今宵且。看招展,花枝惹。
(见钱仲联著《黄遵宪年谱》)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1895年割让台湾给日本,大大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诗人触景生情,无心寻春作乐。只看到烟水茫茫,一片苍凉。平芜乱絮,心神不宁。他以“鲛绡分翦,公然割舍”,比喻山河破碎,令人痛不欲生。诗人把忧国忧民的悲愤埋在心底。此词与上一首一脉相承,大有独立苍茫,感慨万千之意。读之,无不令人有“六合苍茫意不平”之叹!戊戌失败回乡后,诗人在人境庐又补作了《上黄鹤楼》七律一首:
矶头黄鹄日东流,又此阑干又此秋。
鼾睡他人同卧榻,婆娑老子自登楼。
能言鹦鹉悲名士,折翅天鹏概督州。
洒尽新亭楚囚泪,烟波风景总生愁。
《马关条约》还将苏州、杭州等地划给日本作租界,诗人认为,这无异与敌同床鼾睡。当时,黄遵宪任苏州开阜事务委员,与日本外交家反复谈判,他认为苏、杭腹地非江海口岸,应自营市政。但因清政府腐败无能,先生所拟之约遂废。在《台湾行》一诗中,诗人大声疾呼:“天胡弃我天何怒,取我脂膏供仇虏!”充分体现了诗人“独立苍茫,高唱万峰峰顶”的爱国情怀。
新闻推荐
惠州战疫故事·志愿者在一线系列报道 ⑥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萤火聚成灿烂星河惠州志愿者17万余人次在抗疫一线发光发热,成了这个春天最暖心的画面
3月5日是第57个“学雷锋纪念日”,也是第21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在惠州这座城市里,有千千万万的志愿者,从这场战疫开始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