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难撼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地位

南方日报 2020-03-06 07:11

产业观察

受疫情影响,来自中国的零部件供应不足,包括通用、福特等跨国车企采取空运零部件的方式救急。为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上海首次采用大规模包机的方式,为跨国车企提供零配件供应。

疫情导致的延迟复工,让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影响力更直观地显现出来。过去,“东莞塞车,全球缺货”被频频引用来形容东莞乃至中国制造在全球贸易的地位,但动力转换已悄然实现。更多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在中国开花结果,“世界工厂”到“全球智造”让抗击疫情有了更强大的韧性。

不得不承认,疫情或让部分企业的国际供应链短期内陷入困顿,甚至存在部分供应链产品被替代可能,但疫情的影响是阶段性的,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的重要地位不会改变。

(一)

广汽集团无尘车间,一只只口罩快速下线。3天出图纸、7天出设备、10天出产品……为缓解口罩供应紧缺,口罩生产“新兵”广汽集团不停地刷新一项项纪录。

口罩成为重要的防护物资,设备、电子、汽车等生产企业纷纷转产,全产业链快速配置资源并迅速形成生产能力,彰显出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中心全产业链生态的功底。

近日在记者走访过程中,各地机器的轰鸣声再次奏响:在“世界工厂”东莞,5791家外资企业已复工,其中外资企业进出口300强开工率达91%,成为国际制造产业链复苏“风向标”;珠江西岸,美的集团全国31个生产基地均已复工,包括本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等一批世界500强投资的企业在内。此外,在江浙等地区,复工复产也跑出了“加速度”。

为了维护全球供应链的稳定,中国外贸企业近期正在加大复工复产力度,物流、运输、海关多方合力,保障供应链的畅通运转。

此次疫情与春节重合,旅游、餐饮、娱乐等服务业首当其冲,对一季度的经济活动造成干扰,但面对疫情冲击,中国企业灵活应对需求变化,创新与活力不断释放,中国参与全球供应链的步伐虽有延迟,但不会“掉链子”。

毋庸置疑,疫情过后,前期推迟的消费与投资陆续释放,经济出现补偿性的恢复。正如2003年非典时期,二季度经济增长受影响,三季度经济迅速出现了反弹。可以说,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始终面临着新情况和新挑战,而其中展现出的灵活应对能力与超强变革体系,再加上宏观调控能力不断提升,中国经济依然能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蹄疾步稳。

(二)

的确,在经济发展中也不乏“制造业外迁”的声音。近年来,部分产业转移到印度、越南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是资本向低成本地区流动的一个客观规律。而从目前情况来看,制造业外迁基本是以中低端企业为主,生产环节迁出,原料采购、产品研发等依然保留,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总体可控。

以三星为例,随着三星手机在中国国内市场销量锐减,已无法给中国工厂提供足够的订单,为此关闭位于深圳、天津、惠州的制造工厂,将产线转移到东南亚等地区。但这并不意味着三星退出中国,媒体报道称,三星电子对其中国芯片工厂追加80亿美元的投资,以促进NAND闪存芯片的生产。

与关停的工厂相比,这些产线更偏重高端制造。数据显示,三星在华投资尖端产业的比重从2012年的13%上升到了2018年的55%。一出一进之间,是中国产业链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的一个缩影。

据商务部最新数据,2019年服务业吸收外资6817.7亿元,增长12.5%。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吸收外资分别增长29.4%和20.6%。制造业中,医药制造业、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外资分别增长61.3%、41.2%和48.2%。

其中,三星、SK海力士、康宁显示、卡特彼勒、英力士、松下、埃克森美孚等制造业巨头纷纷加大对华投资,全年实际投入均超过1亿美元。

跨国巨头的加码,看中的是中国完整的产业链的优势。制造业是一个高度分工的领域,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中国的产量占据全球第一。这种优势无可替代,而产业承接地面临着复杂的隐性成本,如制造能力、基础设施和对外资监管不透明让外国投资者望而却步。制造业企业放弃中国产业配套的机会成本是非常高昂的。

与此同时,中国外贸发展韧性足、余地大,创新能力强,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而随着稳外贸相关政策陆续推出落地,将向外贸领域产业链释放更大利好,如汽车股比的逐步放开,凭借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在吸引高端新能源汽车产业显示出聚集效应。

不仅如此,本土企业也在中国产业链上发挥了很大作用,如高端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5G、AI、大数据技术从追赶到并跑再到领跑,推动成为全球产业链向上的重要拉力。

(三)

疫情在给经济带来负面冲击的同时,也悄然酝酿着新动能:隔离防控引发了“云端经济”快速增长,在全民战“疫”的大形势下,技术变革加速、场景迅速迭代、业态新机呈现……产业嬗变孕育出全新的商业机会,蓄积着产业发展新的动能。

此次疫情防控为互联网平台企业以及大数据、AI、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提供了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它们无一例外地提供了有别于传统方式的高效服务,体现了在处理复杂信息和任务时的技术优势。很多中小微企业意识到了企业数字化的功效。在疫情结束后,加大企业数字转型势在必行。

疫情过后,企业也将苦练内功,如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与流程、构建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提升企业运营效率,重塑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价值;各种补短板的工作会持续加强,疫情也必将增强中国经济的免疫力。

总体上看,产业结构调整已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以高技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发展符合价值链升级方向的产业,这些都有助于增强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

同时也要看到,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产业链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仍然要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为全球产业链竞争创造更高质量的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郜小平

策划:陈韩晖程鹏郭小戈采编统筹:郭小戈欧旭江版式统筹:张芬

新闻推荐

惠州海关节后监管出口化妆品965.8吨

图为海关关员对惠州某公司首次出口防疫物资开展商品检验,现场监管1万余箱免洗抗菌搓手液和抗菌喷雾。张俊摄疫情防控期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