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捐建安乐坊治疗瘟疫
在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苏轼曾在杭州搞过一次募捐,成功地救治了百姓的疫病,挽救了许多生命,使当地百姓倍感温暖。
元祐四年(1089),苏轼以龙图阁学士身份再次任杭州知府。刚一到任,就碰到了百年不遇的瘟疫大流行。杭州城里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求医问药的穷苦百姓。而城里竟然还有药铺囤积居奇、抬高药价、大发瘟疫财。
面对病疫和不良药商的黑心作为,苏轼十分清醒,他从这次病疫的严重程度中,感到杭州为“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认为要是创办一家医院,掌控在自己的手里,或许会好些。可是开设医院需要大量的资金,怎么办?他同属下商量后,决定采取募捐的办法。苏轼首先从府库里拿出两千贯平时省下的办公经费作为基金,同时号召城里的有钱人捐款,又募集了一部分,可是还有缺口。苏轼回家后,把情况同夫人一说,夫人认为人命关天,百姓的安危是大事,她大力支持,带头卖掉陪嫁的首饰参加募捐,苏轼又将自己积蓄的五十两黄金也捐了出来。
总算把资金募集起来了,苏轼招聘了一部分医护人员,在杭州众安桥旁边找到了一处官家的院子,办了一所名叫“安乐坊”的医院。据说,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公立医院”。医院建成后,苏轼立即派官员和医生分赴各处救治病人,同时免费发放食品、药品,给百姓送去了温暖。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做饘粥、药饵,遣吏挟医,分方治病,活者甚众。”
安乐坊在苏轼的经管下,聘用僧人做掌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即便苏轼离任后,安乐坊依然办得很红火。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安乐坊改名为安济坊。据《宋会要辑稿》载:“崇宁二年五月,两浙转运司上奏:苏轼知杭州日,城中有病坊一所,名安乐,以僧主之,三年医愈千人,与紫衣。乞自今管干病坊僧,三年满所医之数,赐紫衣及祀部牒各一道。从之,乃改为安济坊。”就是说,当时的两浙官府对苏轼的做法很是赞赏,上奏宋徽宗对安乐坊的医生给予赐紫衣的嘉奖,紫衣当时代表官服,认可了医生的官员身份,并改名为安济坊。
后来,苏轼被贬惠州时,接到广州太守王敏仲来信,说广州疫症流行,死人无数,请苏轼帮助想办法解决。苏轼毫不保留地把自己在杭州办药坊治病救人的经验介绍给他,于是广州也照苏轼的办法,众筹办起了安乐坊,救活了不少百姓。
(据《天津日报》刘永加/文)
新闻推荐
东莞时报讯疫情,人们响应政府号召尽量少出门,但作为哈啰单车车辆运营的张培林,却每天要奔波于街头巷尾,将把一辆辆分散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