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声音 聂竹青:建设跨市域公共住房 解决深莞惠务工人员居住难题
如何更好地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问题,是省政协委员聂竹青在今年广东省两会期间关注的焦点。在他看来,开展跨市域公共住房建设,是缓解深圳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的建设筹集压力,部分解决深莞惠三市居民住房问题的一个有效方式。
“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问题始终是不少城市的普遍难题。”聂竹青引用近年数据分析称,深圳全市约有8万人工作在深圳,居住在邻深片区。从跨市域交通通勤数据分析,深圳与东莞、惠州的交界地区有形成新的组团趋势。例如,深圳的沙井、松岗、公明、光明等与东莞的长安镇、虎门镇、大岭山镇联系强度已经超过了和深圳其他区域的联系强度,自发形成了新的组团。
“随着大都市圈发展及区域协同进一步加强,未来职住关系也需要在更大的区域空间尺度进行研究与统筹。”聂竹青建议,开展跨市域公共住房建设城际合作。首先,可考虑设置专项用地指标用于建设跨市域公共住房。探索在市域交界处、轨道沿线,建设占地1-2平方公里的配套齐全的大型安居社区。出于不占用东莞、惠州受建设用地指标等因素的考虑,建议广东省在编制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时,对深圳的建设用地指标予以倾斜,设置专项用地指标用于临深片区(东莞、惠州)合作建设大型安居社区。
其次,还应建立深莞惠区域协调机制解决配套政策问题。聂竹青建议,请省政府协调深圳、东莞、惠州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就临深片区合作建设大型安居社区涉及的户籍、教育、医疗等配套政策的突破进行沟通,将区域联动向纵深推进,推动建立都市圈城际住房合作机制。
住房是否宜居,交通出行配套是一个关键要素。因此,聂竹青建议,推动深莞惠城际公共交通协同发展。他希望能由省政府统筹协调深圳与东莞、惠州等地区的城际公共交通接驳和线路规划工作。通过推进城际线建设,大力推进深莞惠三地边界地区合作共建,实现空间、功能和设施的协同发展,形成深莞惠一体化通勤圈。结合轨道交通和产业布局,通过合作建设、互惠共享、税收分成等方式在临深片区开发建设大型安居社区。
新闻推荐
黑臭水体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主体工程全面完工 全市27条黑臭水体整治“初见成效”
建设国内一流城市,要有一流的生态环境。惠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市直各有关单位结合职责全力以赴推进,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