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阳“1号工程”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初显 淡水河再现鱼跃鹭舞

南方日报 2019-12-17 06:26

淡水河再现自然生态美景。南方日报记者张峰通讯员朱伟华摄

惠阳城区第二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建成投产。南方日报记者张峰通讯员朱伟华摄

“河里的水是真的干净了,水质变化都看在眼里。”3年前从深圳回淡水工作的沈建谈起淡水河的变化打开了话匣子,他说,每天都会在河边的绿道跑步锻炼,今年以来,河水水质有了较大改善。河边垂钓的“钓友”赖先生半开玩笑地说:“以前河边垂钓纯属好玩,现在钓鱼不只好玩也是为了解馋。”

今年初,惠州市惠阳区召开“1号工程”水污染防治攻坚战誓师会,攻坚淡水河紫溪断面劣Ⅴ类水质成为全区的核心工作之一。当前,随着“3+2+1”(即三大工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配套管网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两个管控:工业企业管控、面源污染源管控;一个治理:河涌综合治理)的不断推进落实,改变正在发生。

惠阳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总工程师蔡义文介绍,截至当前,惠阳污水管网建设完成约198公里,污水处理工程计划全面完成,实现了全区生活污水全处理。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邓利辉表示,年内该局已检查企业4386家(次),立案调查219宗,查封企业33家。

随着面源管控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不断发力,惠阳污染防治攻坚阶段性成果也初显,淡水河多个河段得以再现鱼跃鹭舞的自然生态美景。

●南方日报记者张峰通讯员陈丹娜李燕美

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城镇生活污水管网198公里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人口的集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污水排放量正在不断增加,成为影响河道水质最直接的因素。这也使得如何推动不断增多的污水排放得到合理处理成为关键。

如何处置?作为水污染防治攻坚的督导部门,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就指出,集中体现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层面,从污水的集纳和处理两方面进行完善。一方面,跟随城乡建设铺设污水管网尽可能收集污水;另一方面,通过建厂等方式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聚焦既有的惠州城市建设历程,地下管网系统的建设并未得到足够重视,这也使得每逢暴雨袭城时,常出现排水不畅、雨污混流的局面。在惠阳区,这一局面更是明显,新圩镇等部分建成区更是存在着严重的“历史欠账”。

“账已经欠下,要做好这项工作,没有别的,就是一个字"干",全力去做功课、补短板。”蔡义文介绍,今年一年都全力扑在铺管建厂和提标工作上面,把没建管网的区域补建起来,把没连通的管网系统连接好,污水处理厂要新建的就加快建,该提标的赶紧提标,全力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严抓落实。

惠阳全区各部门单位同心戮力,迅速推进各镇办污水基础设施建设。临近年终,该项工作也迎来了阶段性的成效。

据区住建局统计,截至当前,惠阳全区城镇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共计完成198.098公里,已超额完成全区2019年度183.499公里任务,远超省1号令下达的155公里任务。其中,镇级管网完成139.822公里;中心城区管网完成58.276公里。

在污水处理环节,经济开发区、新圩长布、永湖、良井等4个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工程均已全面完成,新圩长布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也完成了通水试运行,位于秋长西湖村的城区第二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更是早已于10月20日正式通水运行,日处理污水能力提升至13万吨。

蔡义文介绍,随着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现在通过污水进厂、一体化设施和农用设施等方式,已经基本实现了污水的全处理,很多地区的河流水质也切实在发生着变化,流域的生态环境也逐步在向好的改变。“水变干净了,以前河里常见的"白哥仔"(客家话音)在部分河段又出现了。”

实施面源管控

查封违规企业33家刑事拘留3人

关注治水攻坚,不只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强化面源控制同样刻不容缓。在管网铺设和新建污水厂实现生活污水集纳和处理达标再排放的同时,随着市生态环境局惠阳分局的严查严打机制体系实施,对辖区企业偷排行为已形成了强力震慑,正逐步实现污水不入河的目标。

“加大执法力度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巡查,而企业偷排通常都是有着很强的隐蔽性和反侦察性的,因此"5+2""白+黑"已经成为了工作的常态。”惠阳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邓利辉介绍,污染防治没有松懈时刻,全局上下紧绷神经,保持着密集巡查,动态突击状态。

据该局统计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该局截至目前共出动执法人员14518人次,检查企业4386家(次),立案调查219宗,查封企业33家。其中与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13次开展对涉水污染物偷排,电镀等重污染行业企业的联合检查,查处涉环境污染犯罪案件8宗,刑事拘留3人。

记者了解到,自今年5月开展“夜鹰”专项执法行动,惠阳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出重拳,夜间突击检查企业39家,5家涉嫌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已被立案调查。同时,联合公安查处了惠州市高元利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和惠州市福玉祥贵金属有限公司2宗环境污染犯罪案件,对龙景织带、鸿益织带、和沁食品、新联业纺织等规避监管的恶意排污案件予以查封,并对案件进行曝光宣传。

与此同时,惠阳还在全市率先使用科技创新手段向科技要监管力量。首批79家持证重点涉水排放企业安装过程在线监控,实现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状况动态监控,通过动态监测企业进出水量的变化、设备启停关系等全流程掌握企业污水设施运行情况。

“以前的监控主要是出水口监控,属于末梢监管,精准度不够,但随着全流程监控的实现和"天网"系统的完善,一旦出现数据异常,经过研判分析,基本是"一查一个准"。”邓利辉以查处东方地毯公司的案件举例介绍,在前期的执法巡查过程中一直怀疑企业存在偷排,但现场检查都没有问题,后来在某天晚上11时左右,在线监控预警异常,企业一直开着提升泵,排水口却没出水,突击检查企业一直不开门,后来进去现场又是没有异常,但当执法人员拧开提升泵就发现了可以扭动的排污管,企业偷排行为被查处。

“我们的目标是做到污水不入河。”惠阳区生态环境局局长张敏表示,在完善设施设备建设和监管体系的同时,希望所有企业和市民都参与进来,让群众监督企业,让员工监督老板,让企业不敢偷排乱排,共同来打好这场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长效监管机制

依托现代科技完善监管体系和提高执法效率

惠阳治水的成绩不只是体现在管网长短、执法巡查的数据层面,更体现在切实融入进了市民的生活之中。

12月13日,南方日报记者在淡水半岛公园淡水河段走访时遇到散步的市民郑贵。“变化很大,以前河里面经常会看到漂浮物、白色垃圾,现在都没有了。”郑贵直言,他很欣喜这种变化,这对从小在河边长大的他来说非常开心。

“跑着跑着,淡水河里的水就变清了……”在深圳工作了10年的沈建3年前回到惠阳,工作稳定下来之后每天都来淡水河边跑步锻炼,这两年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水变干净了,河边钓鱼的人也变多了。

正在河边钓鱼的赖先生对河水水质的变化感受更深。“以前自己来到这里钓鱼就是单纯因为爱好和消磨时间,现在钓了鱼是可以拿回家吃的,味道很鲜美。”赖先生笑着说道。

在惠阳全区各方的高度重视和推动下,源头控排成效初显,管网铺设和污水厂建设有效收集和处理了生活污水,淡水河的水质生态也得到改善。随着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役告一段落,水质是否会出现返污局面?如何构建起常态化的治污、洁水的机制更加受到市民的关注。

“污染防治没有停顿和放松的时候,现在的"战时"状态就是未来的常态。”邓利辉介绍,尽管当前处在高压环境中,但这也是一个习惯和价值传输的过程,企业有一个接受、理解和融合的过程。对于企业而言,作为市场的一分子终将适应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和大环境。

具体到实施手段的选择,信息化和高科技的应用成为了共识。

蔡义文介绍,聚焦基础设施的建设,未来一段时间内都是不断建设、完善污水管网体系和污水处理厂,提高污水的收集能力和处理能力。在设施维护和监管上,蔡义文坦言已经逐步实现了机器人、DV等形式的影像管理,实时监测管网溢流、通水等情况,并有效地进行抢修和排查,保障管网充分地发挥效能。

“过程在线监测体系将进一步进行强化和完善,同时建立起散乱污长效管控机制,实现网格化环境监管,防止"散乱污"企业反弹。”邓利辉介绍,保持执法力度不减、尺度不松,通过持续性的高效执法倒逼企业投入完善。对于企业而言,愿意投入,紧跟社会发展趋势就会有出路,而不愿意投入、产能落后的企业则就会逐步被淘汰。

张敏介绍,在强化执法检查机制的基础上,惠阳还将逐步探索建立起行业的信用体系,针对企业的违法行为进行研判,对于屡教不改的企业实施整顿,直至清理出行业市场。而在当前,惠阳电镀企业重污染的联合执法工作方案已初步制定,对存在问题的进行责令停产整改,达到关停的依法启动关停程序,逐步压缩电镀行业在惠阳的生存空间。

■案例

一间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11万吨

在位于惠阳秋长街道办西湖村的城区第二污水处理厂,进门向左拐便是项目的第三期工程。两个偌大的圆形沉淀池和划分了多个处理池的方形池备受关注。

“污水处理主要就是靠处理池,有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等,分别有效地消耗氨氮、磷和COD等,降低污染指标。”处理厂运营公司惠州市长润沃达水质净化有限公司负责人曾祥兴介绍,通过过滤、去污、高效沉淀和消毒,最终达到正常的排放标准。

具体到处理体量,该污水厂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建成的厂区满负荷处理能力可达到13万吨/日,其中一期2万吨/日已于2012年11月建成投产;二期4万吨/日已于2015年3月投产;三期7万吨的日处理量则在今年10月20日正式通水。

记者注意到,根据二厂的规划设计,污水厂服务范围为惠阳城区西片区,主要为秋长街道办的白石村、新塘村、西湖村和淡水白云坑片区,服务人口约30万人,服务面积约50平方公里。“当前水厂的实际处理量基本稳定在11万吨左右,能够保障服务范围内的污水得到有效处理。”该负责人介绍。

对于三期的工程建设,曾祥兴认为这切实体现了惠阳水污染防治攻坚的坚定决心。总投入2.1亿元,日处理能力达到7万吨的三期厂区,从今年3月份破土动工,仅6个月就保质保量地实现了通水运行,这还是在上半年频繁降雨天气严重影响工期的情况下,更加显得可贵。

与此同时,为应对服务片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惠阳城区第二污水处理厂还预留了四期工程的建设,可扩容处理量也将达到7万吨/日,这也意味着总厂日处理污水能力将达到20万吨。曾祥兴坦言,惠阳政府对于污水厂的建设和土地的供给都是非常支持的,也给城市的发展预留了空间,更加充分地为淡水河生态环境保驾护航。

在污水处理厂的排放池,初入厂区处理池浑浊的污水已经变成清洁的水体,自然流入淡水河后与泛清的河水融为一体。“这个水已经完全具备Ⅴ类水质标准,而随着提标升级的实现,处理能力再提升后将达到Ⅳ类水标准,将有效助力淡水河流域生态的恢复。”曾祥兴说。

随着无数个类似二厂的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惠阳城乡日常生活污水正在得到有效的处理,这便有了如今淡水河畔鱼跃鹭舞的和谐生态局面。

■观察眼

完善长效机制避免“九龙治水”再现

因为淡水河紫溪断面面临着“国考”,惠阳成为了惠州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排头兵。今年初,惠阳召开“1号工程”水污染防治攻坚战誓师会,治水成为全区的首要任务和目标。迅速成立的“1号工程”指挥部更是将各部门密切联系起来,统筹考虑,协同推进。

当前进入年底,举全区之力的“1号工程”也成果频现。一方面,年内污水管网建设完成约198公里,多个污水处理设施工程建成,实现全区生活污水全处理;另一方面,污染面源查处机制建立,立案调查219宗,查封企业33家,基本实现了污水不入河目标。

相较于冰冷的数字,污水处理厂的机器轰鸣,浑浊入水沉淀返清,淡水河畔的市民嬉戏和鱼跃鹭舞景象更让人感受直观。“现在的水没垃圾了”“水干净了”……市民们正在日常生活的点滴里感受着治水带来的自然生态的悄然改变。

作为长期关注该项工作的媒体从业者,更是普通的城市市民,这种改变无疑让人欣喜。但同时也会生出更美好的希冀,希望这水能够长清,鱼长甜。于是在享受治水带来愉悦的同时,也对治水本身多了几分关注。

关注到惠阳治水工作的发展历程,“1号工程”的实施可以称得上是变革性的改变。以往,由于生活、生产用水涉及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九龙治水”也成为水污染防治工作难的一大困局,随着从区委、区政府层面统筹,涉及到治水工作的环保、住建、水利、公用事业、供水,以及各级政府单位同心戮力,企业偷排无处遁形。

正如惠州市生态环境局惠阳分局副局长邓利辉所说的,感受最深的就是社会各界力量的充分合力。以前督查企业偷排都是环保的事情,但现在各部门联动巡查,镇办属地管理充分履行,使得监察力度大幅强化,形成了良好的威慑力。“"5+2""白+黑"是常态,通过执法倒逼企业规范经营和投入改善。”

看回治水的本身,尽管邓利辉谈起半年没休假,日夜连轴转表情轻松,但从常态化的治水工作来讲这并不正常。诚然,面对攻坚淡水河紫溪断面劣Ⅴ类水质成为全区“1号工程”,各部门通力协作,工作人员超负荷工作全力攻坚并不意外,但随着攻坚告一段落,如何建立起常态化、人性化和可持续化的长效“治水管水”机制无疑同样关键。

面对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役,各部门全力以赴很好理解。但随着“1号工程”告一段落,“2号工程”“3号工程”等纷纷陆续上马实施,因“战时”攻坚而聚集在一起的各单位部门是否会再度出现“亲兄弟明算账”局面,将关系着治污成果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

最后再来梳理惠阳过去一年的治水历程,“1号工程”统领协调合力攻坚破局“九龙治水”是个好经验。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水污染防治的阶段性攻坚,治水更是一个长效性的事,与城市发展共荣共生。在这个层面上,笔者认为随着“1号工程”的实施,惠阳治水涉及到的部门权责分工、统筹合作机制都应予以确立,逐步建立起长效的治水治污协调机制,确保来之不易的水清绿岸长固久安。

新闻推荐

惠阳供电局平潭供电所营业厅 搬迁公告

因供电业务发展需要及更好地服务客户,惠阳供电局平潭供电所营业厅将于12月9日搬迁至新址办公营业,请相互转告。因搬迁给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