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专业镇 共商“兴中策”
■来论
当前围绕“重振虎威”主题,中山上下正掀起为中山发展找问题、谋对策的高潮。《南方日报·中山观察》和南方+客户端从11月13日起开设“中山"重振虎威"网友来论来信”专栏,邀请市民网友共商“兴中道”。本周,《南方日报·中山观察》整理精选出部分内容刊登。
“重振虎威”大讨论不断深入,《南方日报·中山观察》、南方+客户端、南方网全媒体平台将持续收集各方意见,诚邀各方共商中山发展之道。欢迎读者参加线上调研,或在南方+客户端后台留言,也可以发送意见建议文章至邮箱:nfrbzsxmt@126.com。我们将广泛收集各界对中山“重振虎威”的建言,助推中山发展。
向特色小镇转变,专业镇必须改革发展
高桔
每个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都有周期性,专业镇模式也不例外,必定会呈现出成长、停滞、衰退、重生四个阶段。曾经辉煌的“中山样本”建立在传统专业镇基础上,从“一镇一品”到现在的“四个难以为继”,专业镇模式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专业镇已较难适应中山经济发展
现行“市管镇”体系下,中山专业镇划分太细,平均行政面积仅为75平方公里,可供发展的经济空间、要素禀赋、行政资源十分有限,远低于100—150平方公里的最优镇域经济面积。
专业镇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有最优规模,通过整理来自广东统计年鉴、中山统计年鉴的权威数据发现,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0—2007年),专业镇腾飞阶段。此阶段,有利条件包括:各镇区拥有极为丰富的土地、资金、劳动力,要素资源成本低;加入WTO组织“三来一补”贸易的繁荣带来极大需求,同时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弱;“市—镇”两级扁平化管理,极大地调动镇区积极性,“一镇一品”实现了差异化发展。因此,中山专业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15%以上。
第二阶段(2008—2012年),专业镇停滞阶段。在此阶段,依靠引进促发展的“拿来主义”,使一些镇区和企业滋长了惰性,削弱了内生发展动力,容易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在加工贸易体系下,中山制造业发达,但以中小企业为主,缺少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缺乏核心竞争力,容易面临重大的市场风险。
第三阶段(2013年至今),专业镇衰退阶段。经历过2008年金融危机、2010年欧债危机,中山市“三来一补”贸易加速萎缩,中山宝元工业集团等陆续转移到东南亚地区;土地资源开始枯竭,流动人口明显减少、资金大部分都流向房产;专业镇突破了原有地缘空间,由“一镇一品”过渡为“一镇多品”“多镇一品”,导致镇区间内部恶性竞争。目前,专业镇已经较难适应中山经济社会发展。
制约中山专业镇发展三大迫切问题
传统专业镇是建立单个镇区,拥有丰富的土地、资金等资源,但缺少核心技术、自主品牌,为粗放型增长模式,本身不可持续。制约中山专业镇发展面临着以下三大迫切问题。
产业生态系统不完备。中山经济发展模式过度侧重于生产,加上镇区之间规划不合理、布局不匹配、分散发展的现状,必然导致产业生态系统内部松散、小、乱。越是经济下行阶段,专业镇内部可能出现低端的同质化竞争,导致整体效益下降。近年,西北镇区道路长期拥堵,企业物流成本大幅度上升,极大限制了产业生态链条。
缺少集群创新。中山绝大多数的企业是中小微企业,中山的广东省五百强企业在珠三角城市中占比较小,与周边城市相比产值、规模上都比较落后。企业的创新需要资金、人力、时间的大量投入,而中小微企业的规模和能力难以达到,迫切需要政府、协会、企业、高校等各方面力量协同创新,共建集群创新中心。
公共服务平台力量单薄。以镇区为依托的公共服务平台,规模过小、力量分散、服务有限,日常运营大多依靠财政扶持,暂无法依靠自身力量实现市场化的良性运转。镇区财政自身财力有限,导致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发展受制约。不少公共服务平台的入园企业“降级”为接单窗口,或临时性派驻机构。
专业镇应当“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曾指出,由于存在路径依赖,不少人认为中国的国情还是慢慢地改,但改革是不能拖的,再走路径依赖的道路只能延迟经济的转变。世界银行前副行长林毅夫倡导的新结构经济学强调,市场对于配置资源的中心作用,并认为政府应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对企业所面临的外部性和协调问题起到因势利导的作用。中山传统专业镇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不改就被淘汰了,应该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想法。
创新发展理论和思路。专业镇模式将有限资源碎片化,组团则要改变碎片化发展。目前,组团发展未能真正落实,流于形式。中山市要树立战略思维,摒弃过于注重短期利益的思维模式:近期,继续探索组团发展,发挥协调作用;中期,做实组团发展模式,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分开,镇区重点保证公共服务,市级统筹经济发展;远期,应探讨行政区域调整的科学性和必要性,“市管镇”改为“市管区”。
传统专业镇应该向“特色小镇”转变。城市形态是城市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瞄准都市化的发展方向,产业、城市、人文统一统筹规划,努力打造现代都市型特色小镇。夯实专业镇的实体产业基础,绕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利用互联网+实现技术创新、跨界发展。同时注意避免过度房地产化。
专业镇应当“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中山已建成3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18个省级专业镇、516个省级以上名牌名标,分散在24个镇区。市场经济的核心是自由竞争,专业镇之间相互竞争实质是市场经济的一部分,专业镇要大胆“扬、弃”,引导同质镇区之间进行资源整合,鼓励优势专业镇品牌兼并弱势专业镇品牌。
坚持“全域中山”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统筹专业镇创新要素资源配置,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激发企业创新意识和活力,提升产业集群集聚度和竞争力,引导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发展专业镇的产业联盟作用,促进协同创新,加大并购重组的力度,大力扶植大企业,在灯饰、服饰等较强的产业中扶植知名品牌。
(作者系在中山工作的经济学博士)
重振虎威中山需要大枢纽作强力支撑
钟国平
当今时代,决定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是创新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与周边城市相比,中山缺乏干线机场、深水大港和国家干线铁路等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在与周边城市的竞争中逐渐处于下风。
近年来,中山一直将打造珠江口西岸交通枢纽作为城市的三大定位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建设深中通道、深茂铁路等重要交通设施,大湾区轨道交通规划也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现有的中山北站、中山站最初仅作为城际轨道站,由于早期设计的局限,难以承载更多的高铁、城际轨道枢纽交通的功能。选择现有城际站改扩建也不利于中山建设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高铁、城际和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中山北站则由于广珠城际轨道线形、站场布局、周边用地大部分已出让等条件的限制,无法改扩建成高铁枢纽站,只能勉强作为高铁越行站,却无法引入南北向高铁线路。
深茂铁路选址北线方案后,中山站仅有深茂铁路支线联络,能有东行列车停靠,都无法发送西行列车。北站、中山站均无法兼顾东西南北方向列车停靠,更无法成为枢纽站。这种状况,十分不利于中山构建结构合理、高效的轨道交通网络,打造辐射珠西的高铁枢纽。缺乏高铁枢纽站,建设大湾区交通枢纽城市就无从谈起,城市的发展战略也难以实现。
目前珠海市正在积极谋划深南昆高铁登陆珠海,意向线位是高铁绕行珠海市区、斗门,与中山仅仅是擦边而过。如果这个方案确定下来,中山在大湾区新一轮高铁建设中又将被进一步边缘化。
因此,中山极有必要尽快重新规划建设一座高铁枢纽站,将谋划中深南昆高铁、广中珠澳高铁、中深惠城际、中南虎城际、环湾城际以及多条城市轨道引入新的高铁枢纽,使其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力、真正意义上的区域性轨道交通枢纽。通过优化枢纽站的选址布局,调整理顺全市的轨道交通网络,纠正广珠城轨斜穿岐江新城对城市严重分割、轨道线网布局混乱造成的不利后果。
结合深茂铁路、深南昆高铁、广中珠澳高铁以及相关城际轨道城市轨道的线位规划或意向,并参考中山的城市结构、功能布局和用地条件等因素,笔者认为新高铁枢纽站的选址,可以完全脱离现有广珠轻轨的中山站和中山北站限制,充分结合未来深茂、深南昆和广中珠澳三条高铁交会和联络需要设立站场。
可以将中山轨道线网和站场有效整合到全国高铁网络中,从而大大提升中山在全国交通网络中的通达性和枢纽地位,为中山建设交通枢纽城市作出重要贡献。
(作者系南方+网友)
新闻推荐
惠城区党政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召开 扎实推进“3+2”系统工程 走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惠州日报讯(记者香金群谢菁菁彭红霞通讯员卢俊)12月6日,按照党中央和省委、市委部署安排,惠城区党政领导班子“不忘初心、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