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名将胡庭兰龙门趣事年轻时曾任教龙门多地,留下诸多名诗

惠州日报 2019-12-04 09:33

年轻时热心功名,然后学而优则仕,为官期间清正廉明、一心为民,晚年解甲归田,为桑梓贡献余热,这是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共性。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在岭南大儒湛若水逝世后五年,抗倭名将、进士胡庭兰(1507—1581)辞官归里。得知邑中名儒湛若水已逝世有年,胡庭兰感到十分遗憾:与同乡前辈,竟无缘相见一面。胡庭兰年轻时才华横溢,归乡后更显学者风范,在增城凤凰山凤台书院讲学。胡庭兰治学严谨,融合王守仁、湛若水学说,著有《诗意讲意》《相江子集》,终成一代名儒,与他的前辈湛若水名列增城首批历史文化名人。

对增城人胡庭兰,龙门人再熟悉不过了,胡庭兰青年与晚年,都与龙门有过交集,他长久地活在龙门的地方志记载和民间传说中。

穷困秀才执教龙门多地

明正德二年(1507),胡庭兰生于增城书香官宦之家,童年的时候,家境落败。胡庭兰从小有志气,在逆境中奋发读书,年少成为生员(秀才)。嘉靖二十二年(1543),38岁的胡庭兰应乡试荐为第一名,却因其策论中语涉讥讽朝政,被御史罢去举人资格,但他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乡试中仍中解元。翌年中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踏入仕途。

胡庭兰出生之年,龙门建县才十一年,是广州府最年轻的县邑,百事待举,在文教方面,增城是龙门的“老大哥”。胡庭兰年轻时,是一位穷书生,受聘于龙门永汉、沙迳、地派等地教书为生。这位以诗文饮誉广府地区的增城才子,深受龙门绅士和乡民的爱戴,有关他年轻时在龙门的故事,大多诙谐有趣。

古时候,教师的薪金大多是实物,如谷、油、米等。有一年,在龙门天堂山珠洞任教的胡庭兰放假回增城过年,乡民送给他十多担谷子和几十斤花生油作薪金。胡庭兰坐一条小木船沿着增江回家,船上装满稻谷和花生油。临到增城正果时,小木船在急弯处旋涡中忽然翻侧,船上的稻谷和花生油全部倒入河中。一年的薪金付之东流,两手空空回家过年,胡庭兰感到异常落魄。

第二年,乡民商量决定将薪金换成银两,他们担心胡庭兰不肯收下银两,于是借着给胡庭兰送番薯半路充饥之故,暗中将银子塞进熟番薯里,用袋装好让胡庭兰带走。胡庭兰看仅是一些不值钱的番薯,便收下。胡庭兰半途拿出番薯充饥,发觉番薯里塞着满满的银子,感动得流下了热泪,他深知,这是乡民暗中帮助他这个穷书生。

明嘉靖年间,胡庭兰来到龙门沙迳功武村,此地为龙门廖姓繁衍之地,武将文人辈出,在增龙两地素有盛名,胡庭兰想在此地任教。功武村人对教师素质要求一贯较高,见胡庭兰衣衫褴褛,不像个读书人,怕他误人子弟,村中长老于是想出对对子一招,以此试探胡庭兰的才学。长老以村中河边竹林为背景,道出上联:竹笋如针,白鹤飞来何处立。胡庭兰一听,觉得对子冲着自己而来,把自己比作饿瘦的白鹤、飞来此地觅食,于是,他怒而不发,仰首挺胸吟道:丝茅如剑,黄蜂专注利中行。村民们见胡庭兰对仗工整,立意巧妙,都钦佩他的才学,决定将他留下任教。

吟诗歌咏龙门秀美山水

胡庭兰在龙门任教期间,对景色秀丽的龙门山水爱慕不已,常抽空游览。

功武村附近的仙女石之景色和传说,在当地家喻户晓,有一日,胡庭兰慕名游览。果然,只见仙女石山顶花木芳菲,山腰有石鼓,敲之有声,如同擂鼓,数百米也闻其声,石鼓旁边有石盆、石凳,布置宛如仙境,尤其是两块巨石,石秀参天,对若人形,犹如两仙女在对歌,这就是当地人传说的仙女石。胡庭兰兴致勃勃地欣赏山水美景,不禁诗兴大发,一首咏仙女石的七律诗脱口而出:棱棱仙骨回风尘,不学凡装浪嫁人;夜月光悬终古镜,野花红插隔年春;烟埃陌上空临水,鸡犬云间自结邻;几度凭虚笑牛女,鹊桥过后总伤身。

这是有史料可查的最早吟诵龙门仙女石的诗文,胡庭兰将仙女石的秀美风光和神话传说融于一诗,引人入胜。一百多年后,清康熙六年(1667)《龙门县志》列出“龙门八景”,“仙女摩空”位列其中,足见胡庭兰的审美眼光独到,在明代就“预判”了仙女石能成为胜景,此外,这也从另外一方面说明,胡庭兰年轻时的诗文在其壮年成名后传播甚广,在明中期至清初,直接将仙女石推向了龙门风景的“第一梯队”。

对地派雾迷嶂,胡庭兰吟咏道:何处斯文泛滥吟,掀天揭地作胸襟。山无豹隐依然阔,水有龙吟不在深。黄鸟噪来调玉管,碧犀携得伴华簪。等闲分付老松柏,撑住斜阳听好音。

即便是坐船归乡途中,胡庭兰也用自己的慧眼,为龙门山水点拨。有一年年底,在地派渡头村任教的胡庭兰坐船回增城,相送的保长称一路坐船无聊,建议胡庭兰每到一处吟一句诗,胡庭兰欣然答应。

一路增江,一路诗文。船出渡头村至双头村,胡庭兰望着远处的村庄吟道:“两人公枕是双头。”船至珠洞村时,胡庭兰吟道:“猪仔成群是珠洞。”不多久,船又到了一条村庄,保长说:“这是骆村。”胡庭兰吟诵道:“装鱼不到赖骆村。”

船一直顺流而下到黄竹沥,保长又说:“这是官派村。”胡庭兰一看村周围的环境,发现村前有两条河流过,便吟道:“两水流来官派穿。”船到鸬鹚村,胡庭兰即吟道:“乌鸦飞过鸬鹚村。”船到水贝村,胡庭兰吟道:“松树搭桥是水贝。”船到七星岗,保长一指:“这是甘香村。”胡庭兰吟道:“七星对面是甘香。”船到林村,胡庭兰看到很多村民挑桶浇菜,即吟道:“肩挑水桶是林村。”船到百担村,胡庭兰看到很多货船停栖,吟道:“担谷落船是百担。”船到水西村,胡庭兰想了想,吟道:“海底生毛是水西。”船继续往东行至曲厉村,胡庭兰便吟道:“屈头鸭仔是曲厉。”对着前方的戴屋,胡庭兰顺口而出:“新抱返房是戴屋。”胡庭兰继续兴致勃勃地欣赏两岸的风光,忽然听到保长说:“这是樟潭杜屋村。”胡庭兰即吟道:“船过樟潭是杜屋。”

不知不觉,船到麻榨,保长又说:“快到麻榨圩,过了麻榨就到你的增城老家。”保长随后问胡庭兰对增江河有何感想,不妨吟首诗。盛情难却,胡庭兰吟道:“增江最深是岳潭,增江最美是三洲;增江渡船十六条,增江码头三二个。”年轻的胡庭兰最终在增江写就一段佳话。

晚年为功武乡绅撰写“典仪”贺书

胡庭兰登入仕途后,虽是儒生出身,但晓畅军事兵法,能文能武,平倭平滇屡立战功。为官20多年,胡庭兰操行贞洁,不贪一文,深受百姓称赞。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近花甲的胡庭兰挂印回乡,旋即倡导教育和著书立说。近乡情深,人到晚年往往思年少。胡庭兰对自己年轻时在龙门任教、生活的岁月无比怀念,对龙门的文教与建设,不遗余力给予支持。

明隆庆六年(1572),龙门闹饥荒,功武乡绅廖守问从自己耕种的“小莘野”中拿出200担粮食救济饥民,龙门县令王许之向上级“请给冠带”并受“王府典仪”。胡庭兰的门生请他为廖守问写贺书,想起自己年轻时在功武任教的岁月,胡庭兰对此事极为重视,允诺帮忙。

胡庭兰在贺书中褒扬了廖守问捐粮善泽一乡,称赞廖守问“周雅端诚,负内美而务修,少业儒,既壮而薄仕,乃即耕,然不欲终于农家者流也,乃营其所耕,命之曰:小莘野。此其志岂微哉”。

胡庭兰在贺书中,也回忆了自己的年轻岁月,对功武村以及增江风貌,有一番详细描述。“龙门廖姓为右姓,其居为右乡,其先以武功文德起家,世有令人焉。”“予少贱,异时携经遨游,棹九龙、拨鳌溪、逾黎壁,舟行数曲,即束以重山,其对峙如门,横截如堵,望之如流之中绝,及溯洄以出,复逶迤如练然。又数曲,或错以呜滩,其幽咽如弦,其喧号如雷,垒雪飘花,如悬河一泻,而盘涡施划谲谲,若有点头扬髯,腾惊波巧上者。又数曲,或浸以澄潭,日射如浮金,月印如沉壁,口口淳涵,净深不闻,其下若有大蛟神螭抱珠奋角,待风雪以起者,鉴之毛骨凛凛,如不可留。又数曲,或当以巨石,如盘如踞,如伏犀如游龙蜿蜓;又或屹然中立,孤根百尺,如滟预之堆,足以障千顷之狂澜也。少进,则有秀石,曰仙女,峰嵂万仞,远而望之,如挺天柱之贞标,近而即之,又若芙蓉靓妆,苍苍于云霞间。下瞰百折之回川,荧荧若镜之返照,亦天下之奇观云。”

将增城溯江而上至龙门境内的惊险以及增江奇景描述一番后,胡庭兰笔锋一转,“少进,则呀然天开,洞然广陆平原簇起千烟,巨牓崇楼,钩盘万落,俨朱明一大都,而廖族之居在焉。”胡庭兰感慨,“所谓名乡者,非与灵奇所钟,清淑所蓄,畲英吐和,克生令人也宜哉。”年轻时到功武村求学谋生,年老了,胡庭兰依旧对功武村怀有深厚感情,不吝赞扬之词。

后来,廖守问与妻子合葬沙迳下车村庵山,后人将胡庭兰撰写的贺书,制作成碑,镶嵌在廖守问夫妇墓前,是为《廖守问荣授碑》。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新闻推荐

关于《龙门县中心城区城西、老城、水西片区 控制性详细规划》风景河整治范围部分用地 性质调整的公示

龙门县城乡规划委员会于2019年10月30日召开本年度第13次会议,审议了《龙门县中心城区城西、老城、水西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