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走进惠州市部分学校 诗词大咖聚惠论剑 诗意涵养莘莘学子

惠州日报 2019-12-01 08:24

以诗励志,以诗明德,以诗从善,以诗益智,以诗陶情,以诗向美……中华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继承和弘扬中华诗词这一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中华儿女不可推卸的责任。昨日,“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走进惠州学院、惠州市文星小学,走进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博罗县,推动中华诗词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基层。

■郑欣淼:

亲近诗词能让人受益终身

昨日下午,“中华诗词进校园”专题讲座走进惠州学院,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给300多名惠州学院师生带来了“科举与诗歌”的专题讲座,讲述了科举制度的来龙去脉,科举制度与诗歌的关系,这种关系对社会有什么影响以及诗歌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滋养等。

在郑欣淼看来,科举与诗歌的关系密切,总的来说,科举制度对中华诗词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科举在大多数时期,鼓励着人们对诗艺的追求;科举又不仅局限于科场之中,而且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文化教育,文化教育则是诗歌发展的基础。

在近两个小时的讲座中,郑欣淼深入浅出的讲解和旁征博引的深厚功力让大家再次感受到了古诗词的艺术魅力。“诗词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内容,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亲近诗词,能让人受益终身。”郑欣淼寄语惠州学子,“诗词能涵养一个人的精神,这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继承、发扬。”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郑欣淼希望学生们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诗词熏陶。“普及诗词知识不是为了让每个人都写诗,而是人人需要用诗词来丰富心灵、塑造人格、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事实上,许多科学家、数学家都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都对诗词艺术颇有研究。”

来自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的学生蓝斯羽说,通过这次讲座学到了更多新知识。喜爱诗词的大一学生杨婉滢则表示,读诗词,可知古鉴今,可畅想未来,可体味情趣哲理,可涵养道德品行。

■范诗银:

毛泽东词擎起了引领新中国词坛的旗帜

“近百年来,词作风格的承传及特色,值得探讨。清亡民兴至新中国成立,貌似旧诗亡而新诗兴。无论从诗还是从词看,情况并非如此。清亡,清词余绪影响还在。分析其影响范围及程度,是件有意义的事情。更有意义的情况是,毛泽东词,在与清词影响分庭抗礼的同时,擎起了引领词坛的旗帜。”昨日下午,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范诗银为博罗县华侨中学的千余名师生主讲《清词余绪与一代词旌》。

范诗银主要从清词风格走势、民国四大词人略说、新中国谁的词堪称一代领袖等三个方面进行讲授。在谈到清词风格走势时,范诗银认为,陈子龙的云间派以温庭筠、李煜为宗;陈维崧的阳羡派崇尚苏轼、辛弃疾;朱彝尊的浙西词派标榜南宋,推崇姜夔;张惠言的常州词派推崇唐、五代。

聊到民国四大词人,范诗银说,夏承焘的词晚年有变化,雄浑味道渐浓。唐圭璋的词学成果高于词作成果。龙榆生词作之特色是具有清真词的浑化之美。詹安泰仍宗文人特色的词作路子。

而新中国谁的词堪称一代领袖?“毛泽东的词,自古以来无此等身份和气度者,可谓英雄之词。在格律派盛行之时,以不拘音律而接续唐宋浑朴自然一脉,已成自家面目;居高瞩远,振时代之声,引领"向上一路",自非一般作者可及:以新思想、新情感、新意象来"新天下耳目",标新中国词之高格。总之,引领新中国词坛的一代词旌,唯有毛泽东的词。而且,还将引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范诗银说。

■林峰:

用诗词塑造品格 用诗词影响人生

昨日下午,在惠州市文星小学,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林峰以“诗词与人生”为主题,谈古论今,由诗及理,讲述了诗词对个人气质修养、学习态度、精神境界等各方面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华民族是一个诗歌的民族。从小我们就是在古今诗词里完成了个体生命的成长。”讲座一开始,林峰就告诉在场师生,人生从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的每一个片断都浸润着诗词的基因。而现在正是中华诗词一个很好的发展时期,中华诗词正从复苏、复兴走向全面繁荣。

林峰重点讲述了诗词对一个人的影响。“饱读诗书会让人举止优雅,谈吐得体。遇事从容,处变不惊。”林峰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诗词不仅可以反映人的气质修养,还可以改变人的学习态度,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中华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一首好诗会给人一种启迪,一种思考,甚至会改变人的行为,影响人的一生。”

讲座最后,林峰说,一首好的诗词可以让一处建筑、一个地方名扬天下,正如苏东坡的诗词,让惠州名扬全国。他寄语惠州学子多读诗词经典,用诗词塑造人格品德,并在阅读欣赏之余,尝试创作一些诗词作品,让诗词给生活带来更多的快乐,更多的美好。

市文星小学校长林炳红说,通过这场讲座,希望引导孩子们更加热爱诗词,学会用诗词去表达情感,去表现生活。古诗词老师吴婷说,林峰的讲座更多的是把诗词落地,把诗词生活化,这拉近了学生与诗词的距离,让学生更亲近诗词。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周觅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周觅 张斐 宫晓磊

新闻推荐

历史文化名城调查 之2祝屋巷惠州祝屋巷 祝枝山真在这住过

夜色中的祝屋一巷,游客被文艺小店吸引文图/羊城晚报记者黄翔宇通讯员王锭铨在惠州,问起西湖北侧的祝屋巷,大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