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阳探路全域旅游新路径 融合文旅实现“换道超车”

南方日报 2019-11-15 06:27

由客家围屋“松乔楼”改造而来的秋长谷里。南方日报记者王昌辉摄

惠阳有着天然的临深优势,是“深莞惠1小时经济圈”的枢纽中心,是承接深圳产业外溢和休闲旅游的“桥头堡”。但提起旅游,惠阳人是不自信的,没有名山大川,也不靠海,自然资源优势不太明显。

但惠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集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和华侨文化于一体,名人故居、客家围屋、革命旧址等人文遗存非常丰富,拥有1片省级历史文化街区、5个传统村落、15项“非遗”项目、72条历史街道。

惠阳旅游如何借力文化实现“换道超车”?近日,一场以“文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全域旅游沙龙为惠阳“把脉”支招,惠州市惠阳区文旅部门相关领导、文旅领域特邀专家、旅游企业代表齐聚一堂,掀起一股全域旅游的“头脑风暴”,他们纷纷为惠阳的文旅融合和乡村旅游建言献策,为惠阳区全域旅游发展注入新活力。

南方日报记者糜朝霞

惠阳人文遗存丰富

“熟悉惠阳旅游的朋友都知道,惠阳的自然资源竞争优势并不明显。”惠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巧玲坦言,“但惠阳文化底蕴深厚,集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和华侨文化于一体,辖区内名人故居、客家围屋、革命旧址等人文遗存非常丰富。”

据介绍,惠阳拥有1片省级历史文化街区、5个传统村落、15项“非遗”项目、72条历史街道、126栋历史建筑、130处不可移动文物,也是东江革命的策源地。其中,秋长街道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客家人的聚居区,境内有围屋80多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

秋长街道还是“吉他之都”,拥有近200家吉他生产企业、120个自主品牌,每年约生产全球900万把吉他销往世界各地,销量占全球四分之一;镇隆镇则是“荔枝之乡”,荔枝色美味甜、享誉各地,种植面积3.5万亩,是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近年来,惠阳发挥当地资源产业的带动作用,每逢六七月举办一系列内容丰富精彩的吉他荔枝嘉年华活动,融合吉他、荔枝、音乐和美食等亮点,吸引来自全国的游客到乡村荔园游玩。

此外,惠阳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6个、旅行社8家(门市部近30家)、星级酒店8家、金牌农家乐14家,并引进了一批旅游项目,凤悦·秋长谷里去年12月已投入运营,凤悦·良井原乡、永湖田园综合体项目正在动工。

目前,惠阳形成了以红色旅游(叶挺将军纪念园、会水楼、惠阳苏维埃政府旧址等)、客家旅游(淡水老城、秋长客家围龙屋群、镇隆崇林世居等)和生态旅游(沙田世外梅园、良井矮光生态区等)三条黄金旅游度假线路。

2018年,惠阳全年旅游总收入29.3亿元,同比增长21.9%,接待游客总人数达804.29万人次,同比增长23.1%,其中接待过夜人数415.6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707.99万人次,接待海外入境游客96.3万人次。“从数据上看,惠阳的文旅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徐巧玲说。

秋长谷里成文旅融合标杆项目

为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2018年,惠阳区出台了《惠州市惠阳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0年)》,围绕“大湾区东岸文化旅游度假目的地”的战略定位,指引各镇(街)一镇一色差异化发展,并通过近期可实施的十大工程,开创“上山下乡、品读四大名著(名人、名城、名果和名楼)”的惠阳旅游新品牌,为惠阳全域旅游建设绘就蓝图。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胡卫华表示,惠阳交通区位便利,产业经济活跃,文化底蕴深厚,融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生态文化和华侨文化等资源于一体,具备文旅融合发展的基础优势。

惠阳为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充分活化利用名人故居,建设壶园、邓仲元旧居等名人主题文化馆,陈列展示文化故事。惠阳还以市场化手段引入碧桂园、华侨城等旅游企业集团,整合利用良井矮光村、秋长茶园村闲置的客家围屋,导入客家文化相关装饰元素,可让游客体验手工制作艾粿、糍粑、客家米饼等美食,拾遗客家民间工艺。

“近年来,惠阳通过碧桂园等文旅大项目驱动,促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多次被国家、省、市作为成功经验进行推广。”惠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肖丽芳说。

由惠阳区政府、碧桂园文旅和当地村民三方创新采用村企合作模式打造的凤悦·秋长谷里项目,一期占地1350亩,项目在保留当地客家文化和传统古建的基础上,植入野奢精品民宿、中西特色餐饮、田园清吧、古韵书院、开心农场、儿童乐园等,打造成集休闲游玩、度假观光等业态为一体的乡野文旅综合体。

碧桂园惠深区域文旅事业部品牌副总监郭家文介绍,凤悦·秋长谷里以“经营乡村”为理念,打造具有自我造血功能的、可持续发展的新乡村。一期项目自运营以来,联合政府及社会各界举办了“5·19中国旅游日”惠州主会场等多场大型活动,截至2019年7月,已累计接纳珠三角游客约3万人。项目二期即将开发建设,规划有田野游乐和野奢民宿,目标瞄准“环深首座文旅生态城”和“深港秘密生态花园”。

专家为惠阳文旅融合“把脉”支招

徐巧玲坦言,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提出以及深圳东进战略的不断推进,如何利用厦深高铁、惠州机场近千万级的客流量,发挥惠阳区的文化资源优势,引导文旅市场高质量发展,构建起全域旅游共建共享体系,是惠阳旅游转型破局的关键。

胡卫华提到,旅游发展涉及的行业和部门超过110个,具有十分显著的关联带动作用,各行各业都有它的旅游基因和元素,“旅游+”可以把这些潜在的元素激发出来,旅游才有更多的天地和舞台,东平窑、海天堂和九御酒业就是很好的范例。当前,旅游业已经成为主客共享的一种生活模式,文旅融合要让主客共享旅游发展的红利,让当地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和满足感,这也是发展旅游的根本出发点。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志才认为,惠阳有很多精彩的文化故事等待梳理和激活,作为围屋之乡、客侨之地,惠阳要走出一条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文旅发展路径。惠阳要站在四个“高度”思考——高质量高发展的平台、高质量生活的重要内涵、高水平产业的重要抓手和高城乡融合的重要渠道,探讨文旅给我们带来的价值。

“文化没有旅游,就没有活力;旅游没有文化,也没有魅力。”惠阳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马雄辉表示,文以载道、旅以致远,文旅融合是必然趋势。惠阳已明确“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的目标,接下来还将编制文化旅游融合的发展规划,根据实际制定战略定位,为文旅发展建设绘就蓝图。此外,惠阳还将通过推动文旅大项目+文旅IP+市场规范的实施,引领游客更好地奔向诗和远方。

■声音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志才

用“五把尺子”

讲好惠阳文旅故事

惠州全域旅游沙龙自2017年1月11日开始举办,惠阳专场是第7场,也是文旅合并以后第一场沙龙。惠州旅游的老朋友——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志才,研究惠州旅游多年,他调研过惠阳所有的县区,每一场沙龙都参与其中,分享旅游人的故事,传递惠州精彩。

走访了惠阳9个镇街的吴志才对当地文旅资源如数家珍,他建议用“五把尺子”(一条河、一座城、一围屋、一群人和一个产业)看惠阳,发现惠阳文化价值,讲好惠阳文旅故事。

吴志才将“五把尺子”一一道来:4000年前,惠阳背靠淡水河,孕育淡水文明;1000年前,惠阳有一座淡水老城,这里曾经是圩市集散地,千年圩市现存72条街巷和100多栋古建筑;300年前,惠阳是客侨文化交融的地方,是客家人南迁的终点站,也是华侨飘洋过海的起点,客侨在这里建起一座围屋之乡,现在保留比较完好的围屋有80多座;100年前,惠阳靠一群英雄人物成为一片红色的土壤,红色文化资源丰富;40年前,惠阳引进伯恩光学等一批企业,打造了一片产业高地,如今坐拥全球两个最著名的产业,镇隆荔枝和吉他产业。

吴志才建议惠阳在发展格局上做好“五个依托”,即“三高”(高空、高铁、高速)两个国家战略高地(深圳东进桥头堡、粤港澳大湾区)。此外,惠阳还要从空间路径上利用3种途径实现全域旅游的腾飞:即上山(白云嶂,黄巢嶂,杨梅嶂)、下乡(乡村振兴,旅游先行)、进厂(工业+旅游),品读四大名著——名人(叶挺)、名城(淡水老城)、名果(“东坡赞荔”)、名楼(客家百楼)。

新闻推荐

惠阳深挖典型用先进人物带动主题教育深化教育内涵 以榜样为导航践行初心使命

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李石运舍生忘死,失去了左手手掌,右脚严重受伤;在不见硝烟的和平年代,李石运公忠体国,将伟大而光荣的功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