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红薯里的童趣
方华吉
本报近日“流金岁月”版面设计清雅,文章清新脱俗,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先是作者七里老塞的《抢雨》闪亮登场,再加上画家魏娟老父亲雨中耕田的应景绘图,让读者阅毕,一下子就有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感同身受,季节和气候的变更对农民来说何其重要。
作者袁甲清在《电影流过寂静大地》一文里追忆“那年那月”电影往事,文字行云流水,妙趣横生,仿佛将读者又带回了当年在乡村争看露天电影的激情岁月。
以上两篇文章各有所长,相得益彰。但最让我惊艳的却是作者施霞一篇题为《窑番薯的时光》的散文。这篇短文虽只是寥寥数百字,却让人有回味无穷之感。
文章开篇就让人有了悬念:第一次听到窑番薯这个词,是在我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紧接着作者介绍了父亲于1985年在惠阳偏僻山村砖厂打工,作者及母亲还有哥哥第二年也来到了砖厂的情景。开篇虽着墨不多,但其中的内涵却颇多,一是父亲打工艰辛,二是一家人客居他乡。
接着作者写了自己在砖厂度过了小学和中学时光,不仅学会了说客家话,还知晓了什么是“窑番薯”。作为一个从湖北咸宁辗转来到广东惠阳的女孩,能学会客家话也真是一件奇事,当然在异乡求学的若干年,其中的酸、甜、苦、辣,也只有作者自知,但作者巧则巧在抛开了诸多辛酸事,却独写了充满欢乐的“窑番薯”,这让文章的立意顿时特别了起来。
一段偷挖红薯、怎样做窑,又是如何把通红的土窑弄塌,焐热红薯的生动描写,似乎有鲁迅笔下闰土的光芒在闪烁,“诱人的香味便溢出来,已等不及,一口咬下去,这时要小心被烫着”。
难忘的童趣,欢乐的童年。正读得兴趣盎然时,作者突然笔锋一转,写了一段非常温馨催泪的父女情。作者写了在冬日里,父亲为尚年幼的女儿烤红薯的画面:炉灶前红红的火光映在我的小脸上,将我的小脸烤得红通通的,我倚在父亲的怀里,或是坐在父亲的腿上……
读到此处,我的眼中已有了泪花。是呀,生活如此艰辛,生在异乡为异客,隔不断的是父女情深。这是一生的记忆,这是深植在心底里的美味。
父爱是温润的,一件烤红薯的事情看似日常,却饱含了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文末,作者画龙点睛,直抒胸臆:窑番薯的味道永远留在了记忆中,一直温暖着我。
新闻推荐
惠阳良井霞角村培育新风尚唱响新时代文明实践主旋律 村民捐款让地建公园
“村里建了小公园,大家运动健身、散步聊天,舒服惬意。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就是振兴霞角村的"加油站"!”惠阳区良井镇霞角村党总...